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佛學的智慧

發布日期:
作者: 黃克全。
點閱率:1,765
字型大小:

由於佛陀認定人的心性原本就是清淨、圓滿、無量、具足的,所以,根本不必要在這上面再加上任何東西,相反地,要使這本心保持完全清淨就行了。我們看佛陀三十五歲證道,八十歲入滅,中間傳法四十五年。在這四十五年之間,居然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在講般若部的經典,般若部的經典總共七百四十七部,約占漢譯全藏的七分之一,並不算多,但佛陀花了將近傳法一半的時間來講它,可見他對般若學的重視。龍智菩薩《大知論度》(相對下,華嚴經只講了二十一天)般若在講什麼呢?是在講一個空。就是所謂的諸法皆空,般若(智慧)的妙用就是要蕩相遣執。換句話說,就是要能夠破除我的執著,破虛幻不實的「我」的現象。《大般若經》、《圓覺經》以及《金剛經》都是這方面的經典,可見佛陀對於人世苦海真正的病灶看得很透澈,無非是苦於有一個虛假的我的執著,這時候,只有把縛纏在我身上的諸多假相空掉,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這樣說,意思並不是有一個「我」,不,連這個「我」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假相,也一併要空掉。)
當我們把自己真如本心之上的障礙一一清除,一一減去恢復原來的清淨無垢,自然就明心見性,何必再加上任何東西呢?所以我們不得說,佛教的本質具有大歡喜、大肯定、大積極,人心真心本性什麼都有,不必外求,只要皈依自己這本個心就行了,你的心性清朗無塵,無量功德自然湧現仁義道德也自然湧現,這也是孔子說的那句「行仁義,非由仁義行」的意思,肯定了人心的圓滿無缺,自然流露出仁義的淳美,功德、仁義都是你內在的珍藏,不必再向外界攀求仁義。
佛陀在《金剛經》裏甚至要大家把他一生的教導都給拋忘。他把自己的傳道說法比喻成渡河的筏,過了岸就應捨棄:「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耶穌時時刻刻在人身旁剴切叮嚀,這時神和人之間到底便有了一個互相的二分對立,因為人最終只能效法上帝「像」上帝,但不能和上帝二合為一,成為上帝。佛陀不同,佛陀應機設教,起初也說世間法,善惡法,但最後是要你澈底拋忘這一切,你只要皈依自己本心就是佛了,你不必聽從己身之外誰的任何教導,你就是佛,佛就是你,二者是一,不是斷裂、對立的二者。
佛教淨土宗主張一心稱唸「阿彌陀佛」誦唸「阿彌陀佛」,究其實,同樣也是這種減法哲學妙用的極致。常聽見有人帶著半懷疑半譏諷的口吻質問:「 整天喃喃唸著阿彌陀佛就能成佛?」我要說,可以的。怎麼說呢?當你一心一意、心口如一唸著阿彌陀佛,心境自然無暇有別的雜念,沒有雜念,一念不生,自然空無了一切,心境自然明朗。其實,你唸任何聖號都一樣,只要我們明白,用意是要讓心無旁鶩,讓心一塵不染,把所有雜念都去除,讓心清明,而這正是一種減法。
佛教和基督教,一個內求自我本心,一個外求神恩,二者有根本上的差異,而這方面的差異,也表現在神像容貌及肢體語上。
這是偶然間我從自己家客廳兩幅聖像領悟到的。妻是耶穌基督的信徒,客廳牆上貼了張耶穌跪在原野,雙手拳握,兩眼往天際仰盼祈禱的圖像。心血來潮,我在耶穌神像左邊,也給貼上一張釋迦牟尼佛的圖片。有一天,我站在這兩個東西方聖人之前,打量著兩人的容貌,驀地,我憬悟到佛陀的眼瞼下垂可不是沒來由的,其實,幾乎所有的佛教神像都是眼皮下垂的,為什麼?原來,佛教主張自性皈依,往自己本心探求,自然眼光往自己,往內探省了。而耶穌主張仰靠上帝的恩典,自己是卑下的,那麼,他的目光自然就往上仰盼渴望了。
即使只是一個小小的肢體動作,只要留意,就可以看出,無形中洩露出大訊息。不管是哪一種宗教,他們的經文,儀式,甚至一張圖像,其中都有著一份道理,等著人去驗證,只看我們願不願意用心去領會。對我個人來說,佛教經典步步都可以生蓮花,步步都有寶藏,隱含在教義當中的諸多真理、美善,或者說是人性的諸多姿態,真是有趣。(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