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父是出洋客
祖父十六歲時(西元1900年)經由水頭渡口到廈門,再從廈門港口搭乘輪船,經過香港、菲律賓、新加坡,最後落腳在荷蘭所屬的印尼蘇門答臘中西部巴爺光務,據悉這是一條下南洋最普及的航線,上下輪船的旅客至少達一萬餘人次,航程約二十二天左右。祖父離家鄉時,曾祖父蔡祈昌(字永明,生於咸豐甲寅年,西元1854年)、曾祖母許有娘(生於咸豐甲寅年,西元1854年)時皆四十六歲,家鄉一切交由長祖父七歲的長兄蔡開盛伯祖父(字世隆,生於光緒丁丑年,西元1977年)時二十三歲掌理,祖父亦有位弟弟蔡開謨叔祖父,惜哉早逝。早期離鄉背井,會衡量實際情況,留家中一員在家鄉奉養父母、照顧田宅及祖先祭祀業,離鄉者奮力打拚寄錢回鄉安家,此在金門「落番」的家族,戶戶皆然。從長輩口述知:首次欲到南洋發展的人,大都穿著破舊,帶著以布袋包覆的簡單行李,告別親人,遠赴異域了。最為悲淒該是渡口的道別了,但是誰又知道,這群人不會榮歸故里呢!在家鄉,與其一生都在貧窮邊緣,何不出洋尋找另一片天空。
祖父在印尼蘇門答臘中西部小鎮巴爺光務初被受僱為熱帶栽培業當工人,以耕作、採收、晾曬胡椒、咖啡、橡膠、煙草等換取工資。祖父吃苦耐勞、做事勤奮,深受雇主的提攜,平時省吃儉用,除了積蓄外,還匯錢回鄉贍養家計,逐漸累積資金後,便辭去工作,自資開店營業,商號稱為『光大行』,以收購當地土產──煙草作物為主,轉批發給同是唐人的大盤商,然後再轉售荷蘭商人,期間祖父與來自於唐山海澄籍的華僑之女吳玉蘭女士結婚,我們稱她是「大祖母」,現今老家大廳還懸掛著大祖母照片,祖父十七歲時(西元1901年)曾祖母去世,得年四十七,祖父二十二歲時(西元1906年)曾祖父去世,得年五十四,這個時期正是祖父事業起步階段,由於祖父為人誠懇、講信用,再加上荷蘭殖民印尼時,西元1863年起在蘇門答臘東北部嘗試栽種煙草,拉開了印尼大規模栽培業經濟序幕,祖父到巴爺光務正好趕上這股蓬勃發展前景看好的產業,獨到的眼光使祖父投入收購煙草事業,並獲得高利潤,生意佳、財源廣進,隨之大展鴻圖。祖父在海外奮鬥這些年,大祖母並沒有生育,傳統的傳宗接代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讓祖父倍感壓力,於是返鄉憑媒妁之言,與山仔兜(今名珠山)薛玉鉤女士(生於光緒戊子年,西元1888年)再度完成婚姻大事,我們稱她是二祖母,現今老家大廳也懸掛著二祖母照片,此時期是在西元1910年底,隔年大姑媽誕生,但是在重男輕女的年代,祖父還是有點遺憾。近來整理老家舊物時,找到一本祖父留下的帳簿,賬簿的封面寫著:中華民國元年,蔡開國賬簿。就在此時開始這本帳簿的記載,祖父待在家鄉有一年多,雖然是短暫停留,卻帶給族人事業有成值得出走的勇氣與憧憬,祖父的叔輩及堂兄弟共十幾人就在祖父的援引之下「落番」去了,初到之處當然是祖父的發跡地──荷屬印尼蘇門答臘西部巴爺光務,此處為祖父購置宅第及存貨大倉庫,祖父為人慷慨、樂善好施,分別給予妥善工作安排、生活安頓,可見前水頭蔡氏宗族往南洋發展祖父是一位關鍵性的人物,他就是所謂的「客頭」(家鄉稱到南洋者為番客,引領番客到南洋謀生或依親者稱為客頭),今經百年已達三、四代約一百五十人以上,彼此都有照應、聯繫,雖是異鄉人,然而宗族心、故鄉情可把大家緊密的糾結在一起,族親們輾轉播遷地方分別是:印尼蘇門答臘島中西部巴東及巴爺光務、星洲(新加坡)、印尼爪哇島泗水、印尼椰城(雅加達)、印尼婆羅州島加里曼丹三馬林達、大陸廈門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