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傳說》許獬出生地之初探
金門第一才子許獬在︽滄海紀遺︾乙書內載為:「十九都後浦人(清代補遺)」,在︽同安縣志︾載:「翔風後浦人」,在︽金門縣志︾載為:「後湖人」,究竟許獬是金門後浦人或後湖人,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探究的題目。
金門,古隸同安縣,故在相關的史書均可見是屬於同安縣綏德鄉翔風里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都,然而,這四都僅佔同安縣治中三鄉(永豐、明盛、綏德)、十一里(長興里、同禾里、民安里、從順里、翔風里、感化里、歸得里、仁德里、安仁里、積善里、嘉禾里內再分為東二十都、西二十四都)之四都爾爾,其中之十七都位現金沙一帶、十八約為金湖一帶、十九都約含金寧、金城一帶、二十都為烈嶼(︽滄海紀遺︾載二十都亦含金門城西門及前水頭)。
依金門最早的地方志書︽滄海紀遺.山川之紀第一︾載:「同安之為都五十有二,而浯洲為翔風里,三都隸焉。太武山從中起,則一洲之宗也。山之西為十七都,::太武之東為十八都,::太武之南有雙山,其西南為十九都,其一支自雙山而下者,曰後浦為最盛。而在其左右者:為宋厝、為湖尾、為半山、為古龍頭。其東偏者:為董林、後垵,連彙而南者:顏厝、古坵、水頭、金門城。」該書作者洪受自序於明代隆慶二年間,可知當時金門僅有後浦,而無後湖一地;縱在清汶水人黃鏘補該書時,亦稱為後浦,而非指後湖;另依明代晉江舉人池顯方為許獬作之︿許鍾斗先生傳﹀以觀,該傳存於︽叢青軒集︾乙書,梓於明崇楨十三年(西元一六四○年),池氏曰:「::先世居同安浯洲丹詔村,自五十郎徒居後浦,::」另許獬亦曾與家中叔祖書信,其篇名即為︿與肖浦叔浦﹀,內容為家書往返,亦收入於︽叢青軒集︾乙書,其中值得注意的「肖浦」,應即指昔後浦而言;另︽同安縣志.卷八︾載:「編修許獬宅在浯洲後徙城內東市後。」「後徙」一詞及後徙城內東市後,亦明確指出昔後浦與現總兵署之關係位置。
而後湖地名,始見於清道光同治之金門古地圖中,餘史書部分尚未得見更早之資料,而現存於金門縣朱子祠旁之名為「浯江書院捐充膏火題名碑記」之石碑中,可看出「珠湖叢青軒許」之刻字,該碑亦立於清道光十八年二月(西元一八三八年),其中之珠湖應解讀為後湖,叢青軒許應是崇仰家族先賢而所引用,應為許氏族人對該書院捐充膏火,以叢青軒許之名為代表,是就目前可知之資料中判斷,後湖之名始見於清朝。
現金門縣金寧鄉之後湖村,代代世居著金門許氏後翰房之子孫,金門許氏的始祖許忠輔於元末遷徙金門,其於發展至第四世時共分為六房,其中第五房為後翰,此即為現金門縣後湖村村民之房號,生長子為許光祚,現其村東往海邊之路旁,即遺有許光祚之墳墓,晉江舉人池氏即曾云:「五傳至光祚公以詩名,自是世能詩。」,許獬為後翰房之子孫,是許氏後翰房第十二代之子孫,距許光祚有七世之遙,許光祚之墓雖遺於後湖村東,然許獬之祖父及父曾有書齋在現國家三級古蹟「清總兵署」之原址上,現有相關之史書均載許獬為後浦人,故生一假設可資推算,在許光祚身後由當時子孫擇現後湖村,面向面前山,左為大海之地而葬,子孫仍遺後浦發展,在明嘉靖時己是家殷人眾,俟於清康熙二十一年,因總兵陳龍移駐原許姓之生聚之地,「壬戌(清康熙二十一年、西元一六八二年)陳(龍)遂移駐吾家,於是荒城兵墟漸成壘,我有藩籬彼自毀,我有田疇彼自闢之,莫敢以問矣。(金門珠浦許氏族譜)」迫而外遷至現後湖村生聚,漸成一方,為清道同年間繪古地圖時所載(金門古地圖可參見金門縣志彩頁)。
現後湖村尚存有「鄉賢世第」乙厝,據「後湖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許文傑指出,早年該厝古書滿室,現雖有人管理,亦也不復當年。筆者曾赴該厝,現該厝之管理人為許乃場先生(許氏第二十二世),其正廳之佛龕中有許獬之塑像乙尊,供奉祭拜中,祖先龕中更有布衣塑像乙尊,循此可更接近明代許獬的印象。
許獬不論是後浦人或後湖人,在金門人的心中應是永遠的會元,其傳說仍為後人傳唱。筆者不敏,如有謬誤,尚祈各方指正是幸。
參考書目:
︽同安縣志︾ 成文出版社 1967年12月(據民國十八年版影印)
︽金門縣志︾ 金門縣政府 1992年
明 許鍾斗 ︽叢青軒集︾ 金門縣文獻委員會 1970年
︽滄海紀遺︾ (明洪受原著至明隆慶二年、清黃鏘補) 金門縣文獻委員會 196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