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駐守金門的軍官戰鬥團
民國(以下同)三十八年十月,古寧頭戰役之後,參戰的三大主力,福州綏靖公署與第二十二兵團相繼裁撤,只留下第十二兵團。是年十二月,十二兵團再改編為金門防衛司令部(以下簡稱為金防部),轄第五、十八、十九軍。隔(三十九)年,部隊番號「軍官戰鬥團」首次在金門出現。經查金門地區的歷史文獻,有關成立此單位的背景為何,記載與報導並不多,在資料蒐整不易的狀況下,本篇只能簡略加以記述,特此敘明。
三十八年,國軍在大陸作戰失敗之後,部隊陸續撤退到臺澎金馬。薛月順所編的《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上冊)》內,提到當時的「東南軍政長官公署」陳誠長官曾說:「所謂『撤退』部隊,美其名而言之耳,其實都是一些殘缺的部隊,番號雖多,大半有名無實,……所以部隊的整編是萬不可少的一種準備。」依照陳誠上將的分析,得知軍隊整編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唯有各級貫徹執行,才能解決部隊的困境,並增強其戰力。
三十九年三月,陳誠將軍就任行政院長後,積極指導國防部推動整編工作,但部隊實施整編之後,自然會產生編餘人員,要如何安置又成了另一個難題。陳誠院長提及:「陸海空軍經整編後,所存番號及單位僅及原有的四分之一,編餘員額約共十五萬餘人。這麼多編餘人員如使其流入民間,任其生滅,對於社會的安定秩序就會大成問題。」由上述獲知,編餘的人員計有十五萬餘人,而且大部分是軍官,如果無法妥善的處理,讓其流落街頭,將引發社會問題。因此,在草擬整編計畫時,對編餘的軍官(無職軍官)必須慎重思考安置的作法,而且不能稍有差錯,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三十九年六月十六日,蔣中正總統特電參謀總長周至柔,指示妥處無職軍官。電文:「現尚未編隊者可編入幹部師為軍官團,以備戰時擔任要塞及重要城市與鐵路橋樑涵洞,以及山地之要口等防衛守護之工作,不可聽其閑散,應使其發揮戰鬥力量,希議擬具體辦法實施具報。」(錄自呂芳上所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九冊)》)國防部受命後,依示將編餘的無職軍官集中,並交由專責單位負責管理,此乃成立「軍官戰鬥團」之原委。
三十九年九、十月間,陸軍將各單位編餘的幹部集中,在各軍部成立軍官戰鬥團,以利溢額軍官之調配及儲備所需的幹部,並授予任務,藉以充實部隊戰力。依據陳鴻獻所寫的〈陸軍部隊整編之研究(一九五○-一九五四)〉,統計軍官戰鬥團共有十一個。包括:第五、六、十八、五十、五十二、五十四、六十七、七十五、八十、八十七、九十六軍軍官戰鬥團。
這十一個都是陸軍軍級所屬的軍官戰鬥團,其中第五軍與第十八軍軍官戰鬥團隸屬於金防部。成立一年之後,這兩個軍官戰鬥團皆調離金門防區。《金門縣志(第九冊)》(以下簡稱為《縣志》)記載:「四十年十月三十一日,第五軍及第十八軍兩軍官戰鬥團,調赴浙江之大陳島。」
第五、十八軍軍官戰鬥團離開金門防區兩個月之後,四十年十二月間,原隸屬澎湖防衛司令部的第九十六軍軍官戰鬥團調防金門。《縣志》記曰:「四十年十二月,第九十六軍軍官戰鬥團,自澎湖調金,歸防衛部指揮。」此時,金防部只剩下一個軍官戰鬥團。
四十一年十月一日,各軍軍官戰鬥團改隸陸軍總司令部,同時變更番號。依陳鴻獻的研究,當時金防部有第五、六、九軍官戰鬥團。其中,第五軍官戰鬥團,研判是由原駐防金門的第九十六軍軍官戰鬥團所改編。第六軍官戰鬥團由臺灣何單位所改編而成,尚需查證。另外,就陳鴻獻的著作加以比對,第九軍官戰鬥團係由第七十五軍軍官戰鬥團所改編。
新的第六、九軍官戰鬥團同時由臺灣移防金門,《縣志》記載:「四十一年十一月,第六、九軍官戰鬥團,自臺調金增防。」文史作家林馬騰主編的《烈火焠煉的島嶼-烈嶼鄉耆老「口述歷史」彙編》內,提及四十二年一月,第九軍官戰鬥團調防烈嶼,耆老洪福田先生口述其駐地:「當時還有個第九軍官戰鬥團,團部駐在庵頂。」依前所述,四十一年十一月起,金防部有三個軍官戰鬥團。
四十三年六月間,駐防金門的第五、六、九等三個軍官戰鬥團同時實施整編。《國軍外島地區戒嚴與戰地政務紀實(下冊)》(以下簡稱為《戰地政務紀實》)記錄:「(四十三年)六月十五日,第五、九軍官戰鬥團,分別改為第二、第四軍官戰鬥團,第六軍官戰鬥團撤銷,其人員分別併入第二、第四軍官戰鬥團。」也就是金防部原有三個軍官戰鬥團,現只剩下兩個。其中第二軍官戰鬥團駐地在后湖,第四軍官戰鬥團駐地在內洋。
依《戰地政務紀實》的記載:「概自民國四十四年起駐金門防區各部隊,依照國軍整建計畫,分別輪調赴臺整訓,以增強其戰力。」由此可知,在金門駐防的第二、四軍官戰鬥團,於四十四年間皆返臺整訓,概算軍官戰鬥團在金門的駐守時間,從三十九至四十四年,共計六年。
金門的駐軍史,其中最難說明清楚的,就是軍官戰鬥團。本篇敘述的重點是其沿革簡史,至於歷任重要幹部的人物誌,以及編制、駐地、任務、工作等概況,由於現存的史料不足,筆者無法詳實的記錄,其全貌尚待補述。再者,軍官戰鬥團也是研究最為冷門的一塊領域,為了讓鄉親瞭解其來龍去脈,期待各鄉鎮耆宿能就所見所聞,將軍官戰鬥團的點點滴滴完成口述歷史。同時,也籲請地方的文史工作者,共同探索軍官戰鬥團的軍史,並完成駐防紀實,留下較為完整的輪廓,提供後人探討此課題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