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與功名
自古以來若要求取功名,除了少部份是經由引薦的方式取得,其餘應該都從考試而來的,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也絕大部份是經由考試的方式來取才,這也是我們認為最公平的方式。但若說功名的取得與否,是和自己的姓名息息相關,那這樣會不會太離譜了呢?偏偏這樣離譜的事情,在清代可是常有的事,使得有些人感謝父母名字取得好,讓自己一路平步青雲,少奮鬥好幾年;而有些人可能就要抱怨父母將自己的名字取壞了,讓自己與功名無緣,只能望之而心生嘆息。
先來看看明清考試的程序:童試-鄉試-會試-殿試。通過殿試後,就是所謂的進士。而進士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名為「賜進士及第」,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二甲有若干名,名為「賜進士出身」,三甲也是若干名,名為「賜同進士出身」,由此可知道一甲的程度最高,其次是二甲,最差的就是三甲。
在道光年間,據說那一年的狀元應該是來自江蘇高郵的史求,但道光皇帝一看這「史求」二字,心想:這不就是死囚嗎?認為大大不吉利,就劃掉不取。而當皇帝看到二甲第九名來自安徽天長的戴蘭芬時,喜出望外,立即提他為狀元,看看這個戴蘭芬,他可是越過前面好幾個人哪。原來是道光皇帝認為其籍貫與排名是天長第九,這不就是「天長地久」嗎?而「戴蘭芬」說得是清朝會代代(戴戴)蘭芬,這麼優秀的名字,那有不第一名的道理?這個戴蘭芬應該很感謝祖先及父母的恩澤吧,只不過史求又何辜呢?
又在咸豐年間有個叫范鳴璚(ㄑㄩㄥ二聲)的人,他原也在殿試的前十名,但咸豐皇帝看到他的姓名與「萬民窮」相似,也覺得是不祥之兆,於是只給他一個內閣中書的官職。哎,又是一個敗給自己名字的讀書人。
還有在同治年間,江蘇常州有個叫王國鈞的貢士,他參加進士考試,因其書法與文章都表現得很好,在殿試時也名列前茅,可是慈禧太后看到他的姓名「王國鈞」時,就皺起眉頭,這不就是亡國君嗎?不行,這個名字太難聽了,於是硬是把他的名次壓在三甲。讓學識淵博的王國鈞只能當一個小小的知縣。
看到古人因名字受惠,也因名字而受累,真的慶幸現在的我們,名字已不能左右我們的功成名就。而對於因名字而受惠的,我們只能說聲恭喜;但因名字而受累的,也只能寄予無限的同情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