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的俗語話》母親口中的俗語話
母親姓何名糖,浦邊人氏,排行老么,自幼備受寵愛,因而中輟學業;書讀不多,但智慧過人,通達事理,尤其言談之中,充滿哲理,發人深省,隨口就是一句俗語,時日一久,我已耳熟能詳,然而這些俗語話,須以閩南語念出,才有押韻,也才能顯出鄉土韻味。茲列幾句,以與鄉親分享,並藉以請鄉親不吝賜正。
記得小時候,母親每次為我縫鈕釦時,總是口中一邊念著:「在身紩,就身縫;怨針莫怨人;出門遇到好人;啥人罵阮嘴生蟲;啥人誇獎阮是好人。」好像在為子女祈福,所有災禍與人無關,出門在外吉祥平安,誰罵吾兒將自食惡果。
每逢生日時,母親必煮紅蛋,拿著紅蛋,從頭滾遍全身,口中一邊念著:「鴨蛋身,雞蛋面,乎阮生得一個圓輾輾。」由此二例,深深覺得母愛的光輝,無處不在,而家庭的溫馨,親情的交流,也藉此促成。
「嫁到好郎君,芋橫菜尾甘心吞;嫁到歹郎君,緞被紗帳 青春(高興)。」古時婚姻,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尚未充分了解之前就貿然成婚。所謂「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良人者,所以仰賴終生也,真是一大賭注。嫁到好丈夫,即使衣食無著,也無怨無悔;嫁到壞丈夫,即使錦衣玉食,也無歡笑可言。
再看下一句,「娶到歹某,一世人甘苦;娶到好某,卡好三個天公祖。」不只「女怕嫁錯郎」,相對的,男亦怕娶錯某。因此,婚前的溝通了解,非常重要,不可兒戲。
「尪與某若同心,黑土變黃金。」「家若
和,賺水都沒」。的確,「家和萬事興」,如果夫妻天天吵架,還能再談什麼?
「好梭著好紗,好媳婦也要好大家(婆婆);好紗著好梭,好媳婦也著好嘴。」自古婆媳問題層出不窮,然而,人貴相互尊重。孟子曾經告訴齊宣王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君臣如此,婆媳亦然;婆待媳,要愛之如子;媳對婆,也要敬之如母,晨昏定省,相敬如賓,則一家和樂。
「一斤菜不值四兩蔥,一斤子不值四兩尪。」「吃尪香香,吃子淡淡。」「煎安粉要蚵,吃老著老婆。」蔥比菜香,尪比子知輕重,子不如尪可靠。安粉沒蚵 甜,吃老沒某無伴,尪某乃互相依存,相守一生,勉入夫妻要恩愛,夫妻之情要珍惜 。
「父母主婚著愛行,跛腳破相攏唔情,吃父吃母 了時,吃兄兄生氣,吃嫂嫂念字,黑巾罩鼻跟君吃一世。」意指女大當婚,父母不會隨便找一位肢體殘缺者做乘龍快婿,要放心相信父母的選擇,跟隨郎君過一生。
「後生哭家伙(家產);媳婦哭面皮;查某囝哭骨髓。」父母逝世,同樣在哭,但各哭各調,兒子急著欲分家產,媳婦因非生身父母,象徵性地哭一下,只有女兒最為真心,哭入骨髓,哀痛欲絕。
「三十歲男人是真銅,三十歲女人是老人。」男人三十正值壯年之期,身強體壯,猶如鐵臂銅身,而女人因為生兒育女,操勞家務,衰老得快,所以就像老人。
「一歲一歲跩,走路摳摳跌;一歲一歲差,走路長短腳。」說明歲月催人老,一旦步入老年,體力漸衰,行動遲緩,一年不如一年。
「千銀買厝,萬銀買厝邊。」孔子說:「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還有孟母三遷,在在說明選擇鄰居及週邊環境的重要,不可不慎。
「姑疼侄同字姓,妗疼甥駛目箭,姨疼甥強迫睨。」三者相較,姑因同姓最疼,妗以斜眼相視,當然不是真心疼愛,而姨勉強睜眼相視,也不如姑疼。
「劈材不識材紋,劈仔大氣那吹。」劈材也是一門學問,不是只憑蠻力,而是要從木頭紋理剖開,才能迎刃而解,輕鬆完工。
「心壞沒人知,嘴壞卡厲害。」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確心地再壞,無人無曉,而口出惡言,便立即傷人,好像比心壞更可怕。其實也不一定,有人是笑裡藏刀,面善心惡;有人卻心直口快,嘴惡心善。孰善孰惡,實不能只看表面。
俗語話乃指廣泛流行的通俗而定型的語句,不知源於何時,更不知何人所創,如今想必已不可考,但可以確定的是,它絕非一人一時之傑作,而是累積許多先人的智慧,歷經許多年代的潤飾,逐漸形成,用字淺白樸實,內蘊情意深邃,且具警世作用,可惜新一代的年輕人已不復使用,甚或不明其義,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時尚術語,或是不堪入耳的髒字,眼見這些俗語話,日漸消失,無法挽救,怎不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