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古寧頭風雲

發布日期:
作者: 白棟樑。
點閱率:527
字型大小:

白君,當時是趙策手下的首席文書士,每談及往事,他就感觸良多;他說,無論史料或各方描述,都只是輕描淡寫,實際的情況是,自從第一次合圍未成後,整師便籠罩在一股莫名的壓力中,尤其與師長越接近的參謀,越是眉頭緊蹙。而底下的眾多士兵,日子更是難熬;投入工事的戰鬥兵,每天不眠不休的從事最艱苦的挖土及扛沙包,吃喝拉撒,全就地解決;而那些被留守在原駐地負責崗哨的衛兵,在無人替班下,每天都得戰戰兢兢苦撐十餘小時的衛兵,那時的金門不比現在,中共的水鬼隊上岸摸哨是常有的事,稍不留神,身首就要異處,很多人就是因此魂斷金門。

偏偏在上級的限期壓力下,大陸那方也常常來搗蛋,不是故意把砲衣脫掉,便是派米格機來虛晃一招,每次警報一響,人人就要就地找掩護。白君說:

「其實合圍不成,不是只有一次,而是好幾次。有一回師部的官兵無論官階大小,全被派到工地去扛沙包,藉以鼓勵士氣,此去果然大受歡迎,現場報以如雷的掌聲。當時我們站在較高的丘地,往下一看,方里內盡是密密麻麻的人群,黑壓壓的一片,由於每個人都是戴著鋼盔,所以看起來更像一群蠕動的綠螞蟻。正當我看得目瞪口呆的時候,突然傳來緊急警報聲,我實在難以相信,數以萬計的綠螞蟻,竟然可以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我這生從未看過如此壯觀且令人不可思議的場面。」

或許,慈堤像一道平安符,發揮了效應;也或許是如彭德懷所言「化敵為友,現在正是時候」,此後金門再也無重大的軍事衝突,雖然偶而還有水鬼互探摸哨的情事發生,但充其量也只是例行公事而已;尤其到了七O年代末,世界吹起和解的訊息,兩岸之間還有什麼不能對談的?民國八十一年,國民政府為釋出善意,主動將金門的十萬大軍,逐次的遞減至一萬多人。豈知消息才傳出,金門的民眾不僅未額手稱慶,反而一片的嘩然,原來經過近半世紀的軍管後,十萬大軍已成金門人的經濟來源,少了這些衣食父母,叫他們如何賴以維生?可是這已是趨勢,也是世界潮流,誰也無法改變,因此金門人唯一的求生之道,就是像他們的祖先一樣,離鄉背井,漂往海外,但在現今條件下,金門人唯一的選擇卻只有台灣;根據統計,現今金門縣的總人數約在五萬餘人,但遷往台灣的人口數,卻有近三十萬之譜,這都是矛盾的時代使然。

當然,金門人的聲音,政府聽得到;他們的困境,也看得到。所以在金門解除戰地政務的同時,政府也開始積極輔導金門的觀光事業,並有許多優惠政策,可是這項配套措施究竟能發揮多少功能呢?根據古寧頭人的看法,只不過是嘉惠了少數人。每天蹲在品字井邊,閒嗑牙的耆老說;以前還有駐軍的時候,他們村裡至少有一半的人家,都是替阿兵哥洗衣、修改衣服、理髮:::,或是開撞球店、雜貨店維生,如今觀光客取代了阿兵哥,這些行業又有什麼屁用,全被淘汰了。

「每天看著民航機在天上飛來飛去,古寧頭的村子就是見不到觀光客,但是來了又能如何?這裡也沒有什麼東西能招待人家。」

那究竟觀光客全都跑到那兒去了呢?去過金門的人都知道,台灣的旅行團下了尚義機場,便直接登上遊覽車,然後任由導遊安排行程,所到之處,不是開放的軍事基地,便是去購物,當然中間是少不了大吃大喝,僅餘的時間,便是在金城與山外自由採購;所以只有在特定地點才能看到觀光客,而觀光客也只能走馬看花,根本無從了解金門真正的原貌與人文歷史,更別談它的精神所在。

白君說,自從退伍後,他從來不敢想像有朝一日,可以重回情縈夢繫的金門,因此一聞開放觀光,便立即登上旅程,當飛機要降落時,還因近鄉情怯,而全身幾乎發抖,可是三日二夜下來,他最想看到的,卻一一漏過,甚至到了古寧頭,遊覽車只小停在北山村口的洋樓邊,連下車的機會都沒有。如此趕鴨式的行程,又與去韓國、泰國有什麼差別呢?因此第二次再去金門時,白君寧可多花一點金錢與時間,搞自助旅行。

由於品質一直未如大家所預期的,加上規劃一成不變,老是那幾個膚淺的戲碼,金門的觀光前景當然可想而知,偏偏在這節骨眼上,大家不想個好對策,卻關起門來只知內鬥,團費也由初期的一萬元,削價至今日的三、四千元,而且還不見得能得到掌聲。

(四)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