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的俗語話》大鼎炒「九」蟻
事態嚴重到危機四伏,危險即發,大家苦無對策,徬徨失措,求助無門,慌亂至極,死神步步進逼,生機逐漸渺茫的景象,先民為我們留下的俗語話叫做「大鼎炒九蟻」,試想,螞蟻在熱鍋裡被炒的場景,實在是非常的慘烈、無望、無助、無奈、無情,也十足的無救,這是虛擬實景,也應當是虛景實描的俗語,因為在現實的世界裡,鍋中除非是偶而不慎殘留的一兩隻螞蟻外,真是想不出有什麼理由「炒螞蟻」,而且是動用「大鼎」,確是比「殺雞用牛刀」還誇張。通常大鼎是用來煮的,能「炒」上用場的是小一號的「釣仔」,就是我們日日天天使用的「鼎」,況且,從來也沒有人有特地大張旗鼓用熱鍋炒螞蟻的情事,儘管是不曾發生的實景,倒是一句動感十足,無比傳神的俗語。
不管是黑蟻、白蟻、黃蟻,都是一種卑微渺小的動物,卻是意志力強,生命力大,戰鬥力悍銳無比的群居者,也是分工明確,有頭目,有工蟻、兵蟻,靈敏度高,機動力快速的勤勞者,不分時段,沒有時差,只要有物屑落地,蟻群就不知從何處來,稔捷地動員搬運,看那井然有序,訓練有素的隊伍,我們貴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真是苦嘆不如,我們高喊「族群融合」,我們高唱「族群團結」,比起蟻群來,我們是汗顏、有愧。既能單兵作戰,又能群體運作,沒有爬不了的高度,沒有到不了的地方,不分春夏秋冬,不論冰天雪地,都能適應裕如,這群小東西,真有大本領。
民國四十七年的「八二三」,一瞬間幾萬發砲彈瘋狂來襲,全島軍民人等,生命財產隨即面臨摧毀殘虐的威脅,人心慌亂,失措無從,急如「大鼎炒九蟻」。十月之後,「停火一週」,「再停一週」,「單打雙停」,為了民眾的安全,減少損傷,當局在詳考之後,下令向台灣疏散,時機危急,時間倉促,台灣無親無戚,前境無助無望,身帶細軟,扶老攜幼,匆匆上船,明日投身何地,作何「干己」度生,沒人能作指引,只好寄望蒼天,人聲鼎沸的碼頭,有如「大鼎炒九蟻」。
抗戰期間,日本竊據金門八年,斷絕對外「通往」,鄉親賴以為生的「僑匯」全停,生活隨即陷入困境,耕作收成有限,一段時間只好將充作「豬料」的「台灣籤仔」變為度日的主食,艱苦的程度可想而知,這些劣等蕃薯籤有的甚至已變質,煮熟後,常有小蟲在鍋中飄浮,當時小小年紀的我們,面對碗中的白色浮蟲,心中的畏懼與直覺的噁心,實在難以下嚥,大人看在眼裡,縱有多少的不忍與無奈,一時也不能擺脫困境,一家人只好閉眼扒吞。一向對我們孫輩最為疼惜的「三嬸婆」,常常若無其事,視若無睹地告訴我們「食蟲驁做人,食九蟻驁爬崎」,在艱困的境況中,真是一句教我們「度生過日」的名言,讓我們在「禁氣」中,壯著膽子,坦然接受這種殘酷的折磨,這段「食蟲」與「食九蟻」的歲月,倏然已過六十年,這幅「飫飢失頓」的景象,相信許多鄉親都曾與筆者受相同的貧困之苦。筆者每次應金門縣政府之邀,列席各村里民大會作專題報告時,常將「三嬸婆」的名言教誨,作為報告的題材,並將「方肉操無倒,甜飯高低粒」奉勸父老不要在「嫁子娶新婦」的盛大宴席中弄巧反拙,還是節約為宜。
蟻族看似弱小,但表現在運食、搬家、護卵或是天候變化上,常有龐大的陣容出現,而展示的力量更與牠們的軀體不成比例,往往在搶運殘渣物屑時,快捷的行動與合作的精神,令我們舌咋目瞠,歎服不已。記得有一部叫「螞蟻雄兵」的影片,把蟻群的驃悍、堅毅、團結、自衛、自救的壯烈與英勇,冒險犯難的特性表露無遺。有時候天雨之前漫天蜂擁的「大水蟻」可能許多人都有深刻的印象。而讓人傷透腦筋的是侵略性奇強,蝕損木質建物絕不「口軟」的白蟻,民國七十二年浯江書院講堂重修,承包的建華營造廠由負責人李清海率領古厝師傅,上屋頂揭開瓦槽,只見「桷仔」已中空,萬頭鑽動的盡是白蟻,令人心中發毛,結果不但全部換新,且浸泡防腐防蛀藥水後再逐一施工,不然,難保白蟻不會捲土重來。
先民刻意以微小的蟻族來突顯世局的險惡與危機的迫切,說來是用心良苦,也極具張力,而且將兩種非常不對稱的實體,很順當地組合成一句生動的俗語,不得不讓我們這些後生後進後知後覺的後輩無比的敬服,敬服先民豐富的聯想力與豐沛的聯動力,畢竟,以「大鼎」之大,竟然去「炒」小它千百倍的螞蟻,這種高度的幽默感去闡釋事態的嚴重性,讓我們可以更寬廣地發揮想像的空間,去發掘更深邃的啟示。難道弱勢者竟註定要遭烹、煮、煎、炸、炒、燉的噩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