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憶往》打開天堂的鑰匙
如果說寶島台灣是解嚴前的金門人的天堂,的確不為過。因為當時台灣工廠林立、謀生容易,教育普及,經濟起飛後,工商業繁榮,外貿進出口發達,升學就業方便,尤其台灣的大專院校是金門國、高中職畢業子弟進一步求學深造的所在,再加上平日生活上沒有戒嚴軍管等不合理的束縛與要求,所以寶島台灣簡直是處在戒嚴時期戰地金門百姓所嚮往的天堂,這也是金門人口一度大量遷台的誘因。然而通往天堂的路卻是如此的坎坷與不順,因為在同一國度裡僅僅隔一道淺淺的海峽而若非打造一支鑰匙──「往返同意書」(出入境證),怕通天難鑽地更難!儘管不少有心人士一再提議反對或改善的聲音,但終就如犀牛望月,犬吠火車,徒呼憾恨。
這一本「往返同意書」(出入境證)早已是金門鄉親出入金門台灣之間最重要的通行證件之一:乘坐登陸艇需經過軍方和港警所人員查驗身分確認後才可登船;坐飛機則需經過機場海關軍警查驗身分後始可登機,政府與金門人耗費在這一本「往返同意書」的時間、金錢與精神等的成本,簡直是不可勝數的,為何一張合法的國民身分證還不足以來證明金門人的身分,而要疊床架屋多此一舉再申請所謂的「往返同意書」(出入境證),才准予入出境,這說明了軍管戒嚴時期政府軍方對於金門百姓的不信任,處處欲控制百姓的居處行動,甚而加強了戶口聯保、戶警合一等的管制,而一切的一切只為了前線戰地安全的藉口。
曾經,無數的鄉親們為了這一本「往返同意書」(出入境證)而屈服於軍管戒嚴之下,的確扼殺了當時鄉親不少的豪情壯志,也磨滅掉不少的理想與期待,更有滿腔的忿懟與鬱卒。實在很難想像,在同一個政府下,在同一個國度裡,金門人出入金門居然要申請「往返同意書」(出入境證)?台灣不是戒嚴最久的居方,金門才是啊!
金門位踞在台灣海峽一隅,從地理和文化上而言,金門人有中國大陸的血緣,但是卻被政治劃入另一國度,做次等的國民。甚而因為偽造「往返同意書」(出入境證)而遭逮捕,出獄時,這項入出境管理法令限制早已解除廢止。其荒謬與錯愕讓金門人失去自己的歷史與文化的價值觀。但即便如此,金門人對家鄉的依戀卻始終不渝的,無論申請手續多麼的繁瑣不便,路程多麼的崎嶇坎坷毅然決然,忍氣吞聲、逆來順受,只為一支通往天堂的鑰匙││「往返同意書」(出入境證),然後像所有大多數的百姓一樣求得安生立命的生活罷了。
回溯自民國三十八年十二月一日金門防衛司令部正式成立起,經民國四十五年金門地區正式實施戰地政務,出入金門一律必須申請往返同意書開始。
歷經民國四十七年十月十日金門中學學生九百餘人疏遷台灣寄讀,同年十月十一日民眾六千一百五十四人疏遷至台灣。
而五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正式實施「戶警合一」制度,對全縣民眾戶口管制更為嚴密。
七十七年一月二十六日民眾申請赴台探親免再檢附戶籍謄本。
七十八年十一月四日經國防部修定公佈,內文載明本籍者可發給一年期多次往返同意書。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金門與台灣往返許可證工本費(民眾一百元、學生五十元)自即日起取消。
隨著台海兩岸軍事對峙局勢的轉變,敵我的情勢不在,金門前線早已在民國八十一年(西元1992年)十一月七日解除「戰地政務」。「戰地政務」體制終於在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後,正式廢止,圓滿功成身退,金門從此結束了軍管時代,回歸民主憲政,還政於民,邁向實施地方自治常軌的新時代。而這一本「往返同意書」(出入境證)當然也畫下了休止符,金門人終於可以自信又自由地昂然入出自己的家鄉。而有關出入申請「往返同意書」(出入境證)的相關法令自然走進了歷史記憶中,也成為金門人平日閒話家常與回憶的題材。偶爾從話語與不經意的表情中,才又閃露出幾許的傷感與無奈:::
這將近四十年來的戒嚴軍管時期金門百姓所飽經的心路歷程,從這一小本的「中華民國金門台灣地區往返同意書」就足以充分細訴金門百姓這近四十年一路走來,備嚐苦難、吃盡辛酸、啃足滋味、歷盡滄桑的斑斑血淚史。
吾人可以挺起胸膛自豪的說:金門人在中華民國戒嚴軍管時期的史頁中是絕佳的見證者,見證金門人於歷史舞台上在艱彌勵的一面,也見證了歷史劇本的荒謬與無奈,以及一頁頁非比尋常、高潮迭起動人的故事與詩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