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札記》撒下「性別平等」的種子
經過了些許輾轉,我有幸參加「各層級帶領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讀書會之種子教師培訓」,名稱很長,過程生動、活潑、有內容,結果則是「滿載而歸」。時間是四月一、二日,清明節前夕,沒訂回程機位的我差點受困松山機場;地點在「劍潭青年活動中心」,這棟就學時早晚路過,卻從未踏進過的紅色建築;主辦單位當然是「教育部」,因此訓委會何常務委員來參與開幕、閉幕;承辦單位是「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由許多經驗豐富、資歷非凡、口才一流、來自四面八方的「英雄英雌」共同經營。來自金門的代表五位,分屬五個國小的老師,大部份是輔導老師,金沙國小的陳成勉、金鼎國小的蔡雪芳、寧中小的陳佩佩、安瀾國小的胡淨妮以及湖埔國小的我。我是專心的聽講者,抱著一顆學習的心;我是敏感的觀察者,留意社會各層級發出的聲音,包括與自身息息相關的教育界。
自己算是大開眼界、耳界了,再次目睹大師級的開講,楊佳羚等是在沙小研習會場上即已見識過,有些在此之前則止於「紙上」見過,他們都不斷的在「性別平等教育」的路上充實、進修,真是令人佩服啊!培訓期間空檔我在會場漫步,了解一下「劍潭青年活動中心」的由來,原來是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在六十二年任行政院長期間,為使青年朋友能在大都會有一活動場所而撥款興建,完工後也做為海外青年活動場所,會議、活動、住宿,真是一處多用途的空間,可是這一次我笑稱別人是「健談」的人才能進「劍潭」,他們還真的都很健談。
四月一日早上九點一過,會員陸續進場,要住宿的人大包小包的,數分鐘後開始二天的活動,首先訓委會何常務委員致詞,他給與的人員一個剛出爐的「禮物」─「性別平等教育法草案」,剛審查通過的,期待大家告訴大家,大家的努力已看到一點點成果,草案包含甚廣,它需要推廣。「經驗是最好的老師,閱讀是最好的治療」,讀書會之所以好,好在分享,但要本身先讀,才能分享,光是聽,就跟演講沒什麼兩樣了。蘇芊玲理事長先談到八十六年成立「兩性平等委員會」的過程及一路走來,而讀書會的材料不只是書,文章、影片、卡通都可以。
在「跳脫性別框框─打破性別刻板印象」中,蘇芊玲首先提及影片「女人的故事」,重點是某城市從小培養女孩子選美,八個月大的小嬰兒什麼也不懂就要為選美做努力,這就關係到「性別的社會建構」了,在我們說「天生」或「本來」之前要先停下來想想,到底社會給的是一種規範抑是一種傷害?「刻板化」指的是一出生就被用生理性別來區分、要求、調教、期待。出生時「名字」代表的意義,處罰、跑步、工作的分配似乎都是「重」男「輕」女,「性侵害」時,女生有沒有缺少「開口能叫、拔腿能跑」的能力?女生為何要「證明」給父母看,她並不輸給男生?這種種都好似仍有「階層化」、「尊卑」之分。我們要介紹各種不同的面向給孩子,就像父母介紹不同的玩具給孩子。「性別主流化」是聯合國推動婦女在性別上的定位,任何國家在制定任何政策時,都要把「性別」考慮進去。主計處提供的多樣數據顯示出:男女生學歷、就業的閒置人口都男女有別,台灣用「媽媽」來當社會福利制度,許多婦女「過度勞累來成就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