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札記》撒下「性別平等」的種子
吳政庭、呂木蘭在「『教育現場‧性別觀察』─檢視校園性別問題」中提及老師對待學生常有不同標準,排隊、服裝、座位安排、頭髮要求上,不知大家對一個剛出生的小Baby第一印象是什麼?輔導老師是男的,奇怪嗎?男老師一定要接行政工作以後才不會被笑是「爺爺帶孫子」嗎?娘娘腔與男人婆如果只是「溫柔特質」與「剛強特質」多少之分,會不會就沒啥大問題?「舞動人生」、「玫瑰少年」是口碑不錯的影片,有空該欣賞欣賞。但不知「校園空間」和「性別空間」的比例該為何,值得大夥兒深思、
楊佳羚、張明慧、林綠紅的「讀書會實務運作─技巧與經驗分享」,談及讀書會的初期,人數的決定、公約的制定、找主題書等,「文字是有階級的東西」,所以看書人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可以先定主題,每一主題挑一本書,分清楚責任與義務,要求討論與回饋,「發言」是一種自我肯定的歷程,討論可以引發內在歷程的改變,影片觀賞時不要太長,三十至四十分鐘即可。「穿梭N度空間的女人」聽說極不錯,值得一看。楊佳羚目前在國外攻讀博士,她眼見瑞典男人可以請半年的「育嬰假」,實際上他們的改變也不是一夕之間,我們該看的是改變到底有沒有好處。
達努巴克、陳俊志在「電影賞析與討論『夜‧永誌』─防治性別暴力與男性成長」中帶給大家另一個省思面向。「聽,海哭的聲音,這世界未免也太多情,哭泣到天明。」,這是「聽海」,在一個國三男孩的畢業典禮上,同學唱給葉永誌聽的,雖然當時他已不在人世。葉永誌,一個屏東鄉下的男孩,一個喜歡做家事、父母眼中貼心的小孩,一個在同學眼中娘娘腔的國中男生,帶著極多的恐懼在學校過每一天,他的離開應該帶給我們這個社會多點反省吧!很多人因為受限社會環境而忘了關懷我們周遭的人,紀錄片紀錄的是一段我們需要「不斷自我反省的過程」。
四月二日早上的課可多元了,針對讀書會對象是老師、學生、家長而有不同的上課內容,在分身乏術的情況下,我堅持A組(教師組)、原教室。鄭智偉、張明敏在「揚起彩虹旗│同志教育的概念與實踐」中,導讀「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一書,這是七個媽媽、一個爸爸的口述,這是五個男同志、四個女同志的故事,的確,很多的誤解是來自不了解,透過「觀念大考驗」、演戲等來看「另一種裝扮的代表」,那又為何他們要受歧視?李中琪、胡敏華在「性要怎麼教─漫談性教育」中提及認識自己,從自己的身體開始,然後學會珍視、尊重。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每個人都很多元,大家都需要不斷反省,彼此修正,性教育無所不在。廣播節目中一個活動「讓家動起來」,五個媽媽讓大家票選,得第一的媽媽竟是「懷念過世的媽媽,每天回到家就打開抽油煙機,聽那聲音來平復自己的心情」,「媽媽」和「抽油煙機」若畫上等號,可不可悲啊!
「讀書會實務演練」中,蘇芊玲要我們反省「我們到底是怎麼長大的?」我們如果有的時候不加解讀(毒),那麼會讀得越多,中毒越深。我們要在正式體制以外撒播一些種子,「技在其中」,人是可以穿梭的,分組演練時,我們成員裡有校長、國中老師、國小老師,大家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啊!何常委再度出現,各組上台報告後,他說「有能力的愛很重要」,不管是專書、時事、議題融入等的讀書會,最好都要結構考量,帶領人歸納、整合很重要,智慧要有知識、經驗、反省。從「兩性平等」到今天的「性別平等」是一群人的力量在催生,我們有幸成為一顆種子,感謝各方的成全,也許這些種子中不必然會發芽,但它們確實已撒在社會各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