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憶往》何浦七載歡樂童年
何浦國小,昔稱何浦國民學校,舊址在金沙鎮浦邊村,在交通不便的年代,有人是只聞其名,不知位在何方?甚至在我讀國小時,浦邊一村尚要解說半天,才知與埔邊有別。何浦之前身是浦山國校,浦山之名,想必是取自浦邊與洋山之組合,那時學區只含「六甲」,亦即六個村落,是那六村呢?就以同學常念的一首歌謠來解說─「浦邊公,劉澳嬤,呂厝孫,后宅子,腸肚內(長福里)偷生子,洋山打鑼講嘸影。」這首有押韻的歌謠起源何時?何人所作?難以考證,但是否道出六甲之間的關係與淵源,或只是戲謔之作,不得而知。我讀二年級時,才更名為何浦,學區擴大,涵蓋何厝、斗門與高坑,校名大概取自何厝與浦邊之省稱,校本部仍在浦邊,斗門設立分校,四年級起須至校本部就讀。
國小我讀七年,並非留級延畢,亦非中輟休學,而是多念一年「先修班」,我於民國四十六年進入國小寄讀,亦即年齡不足,先去試讀,四十七年正式入學,並於五十一年獲得生平第一張證書─初小部畢業證書,當年讀完四年級,算是完成初小課程,於五十三年何浦國小第十二屆畢業。
國小七年的校長,一直是吳世泰先生,亦即家父,父親外表威嚴,內心慈祥,在校是校長,在家是父親,角色清楚,公私分明,記得有一次,我與同學趁老師不在時,在樓下大廳的乒乓球桌跳上跳下,大聲喧嘩,父親在二樓校長室聽見,拿著籐條走了下來,每人打了幾下手心,對我更加使力,紅腫數日未消,母親為此心疼不已,真是愛深責切,也顯出父親公正無私,一視同仁。
父親穿著樸實大方,長年只是一襲卡其中山裝,正前方掛著四大口袋,似乎就是當年校長統一的制服。高年級時,我也輪流擔任值星官,在升旗與放學時喊口令,整隊之後須向校長行禮,還要報告參加人數,由於身分因素,感覺特別奇怪,連同學也發出會心一笑。記得那時,社會科分成史、地、公三科,公民課由父親任教,父親重視實例之舉隅,將課程生活化,至今仍印象深刻。
國小七年,歷經數位級任導師,寄讀時是蔡少清老師,一年級是黃聖堅老師,二年級是王翠玉老師,三年級是蔡清力老師,後三年則是趙維昆老師,前幾年可說懵懂無知,記憶模糊;後幾年則印象深刻,歷歷如繪;但無論如何,這些恩師不僅是我的啟蒙老師,也是為我奠定根基的老師,沒有他們,豈有今日,在此深致敬意與感恩。
上課時除了感謝所有恩師不辭辛勞,諄諄教誨外,印象較深且最有趣的是高年級時的歷史老師,口頭禪是「這個這個:::」,每次上課,我們幾位男生便專注於統計「這個」的次數,並以正字劃記,有時老師說得太快,常令我們記得措手不及,然後下課時再來相互比對,看誰記得最正確,那一節課講最多,當然也無標準答案,那時只覺好玩,不顧聽課的重要。
當年有些未婚的老師就住學校租借的民房,然後跟附近的駐軍搭伙,我們高年級的男生要輪流去軍營提飯,「有事弟子服其勞」,我們皆甚樂意,記得剛開始是去劉澳再過去的雞冠頭軍營,後來才改在后宅軍營搭伙。
金門早期的國小,大都借用民間宗祠或洋樓為校舍,何浦亦不例外,記得我低年級時就在浦邊何氏家廟上課,中高年級後,便到附近一棟兩層大樓(何肅闕、何肅坡洋樓)就讀,那時校舍即此二棟,雖然我們沒有合格的教室,也無正規的操場,然而我們的活動空間,卻是無界的;我們的童年樂趣,也是無窮的。鄰家的門口埕,就是我們的操場;狹隘的巷道,就是我們捉迷藏的好地方;蜿蜒的小路,留下許多我們追逐的足跡;田間的阡陌,可以聽見我們「打殺」的聲音;樹旁的大池塘,我們用來打水漂,撈蝌蚪;村邊的相思林,我們藉此練爬樹,捕鳴蟬;那時武俠電影正風行,我們學著飛簷走壁,以手代刀比武,站在書桌打擂台,我曾跌得四腳朝天,也曾摔得鼻青臉腫,至今還留下幾處的記號。
當年我們的玩意兒也不少,我滾鐵圈的技能,可說出神入化,走到那就滾到那;我擲銅幣的準度,幾乎百發百中,連自己都不敢相信;休閒時我們就玩起拍尪仔標、打陀螺,搓橡皮筋、吃石子、彈玻璃珠、跳格子、看漫畫書,還有抽嘸吃 ,生活也是多彩多姿,樂趣無窮。
國小是人生求學中的啟蒙階段,懵懵懂懂,無憂無愁,純真可愛,洋溢歡笑,我很慶幸能在鄉村學習成長,以大地為教室,以自然為教材,天寬地闊,資源無盡,至今回味,無限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