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憶往》玉米的魅力
玉米,玉黍蜀有人因它是由一片片葉瓣包裹著,所以又稱它為包穀。於清明節前後,就是玉米、花生等的播種期,播種的事,大部分是父兄在忙,在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中,家中的一般家務瑣碎事,已經讓我們忙得昏頭轉向,故而上山下田播種、春耕、鋤草的事,就較無機會學習,倒是收成時,剛好面臨暑假,這只需動手抓下一條條玉米的事,任誰都會的事,就無內外之分的必須到田裡去幫忙。
玉米尾端的鬚鬚呈棕黑色時,就是熟成可摘下時,在這之前兩三週,我們會先去摘些回家食用,將整條玉米保留些葉瓣,放入水中加入少許的鹽巴、八角煮熟後撈起,就是香噴噴、黃橙橙的玉米點心,那是一般普通餵豬食用的玉米,不是現在改良品種後的甜玉米,但是,細嚼之下,有股香味、甜味溢出,雖然它的硬度較甜玉米大,甜味比較低,但於每次煮好後,每個人皆可吃下三條以上的玉米穗,你就可以知道好不好吃了,吃後直讓人飽足口慾,在物質缺乏的年代裡,農家子弟人人皆以它為美食點心,這份口味深藏於六年級前的每位中古人心中。由於懷念那份口味,目前在家中庭園空地上,故意到種子店找一般非甜種的玉米來播種,由於目前農家養豬戶較少,種植豬食用的不甜玉米相對的也減少,市面上更買不到這不甜的玉米,想要吃的話也就只好自己種囉!
摘下的熟玉米去掉外葉後,一條條黃橙橙的堆積成一大堆,堆曬在自家旁的空地處,在夏日裡,經過幾日的曝曬後,色澤更是加深,呈金黃一片,猶如卡通「風中奇緣」中所形容的「黃金」一般,在曬穀場處,散發出誘人的光彩。
一到晚間,曬穀場就成了小孩們的遊戲戰場。曾經,大家各據一方,利用玉米在地上排起了拼圖遊戲、藏寶藏、疊羅漢、扮家家酒、排字大賽、槍砲比賽:::玩得不亦樂乎!在物質缺乏的年代裡,甚麼東西都是小頑童們的寶貝,任何物質皆可以有不同的玩法,隨機取樣,隨處皆可玩,隨時皆盡興。
接著,在大人們的一聲令下,剝玉米粒的工作就要開始了,會使用起子者,就用起子將玉米按紋路直排劃下,一條玉米劃下四、五排後(間格分離),另一人則用雙手握住,旋轉扭動玉米,只要是經過太陽曬的夠乾的話,就可以輕鬆的將玉米粒和中間玉米心分開。另外也可以使用一塊木板,上頭釘上一片由鐵釘釘出許多小洞的凸出物,把整條的玉米放在上面摩擦接觸後,玉米粒也會受壓而脫落下來。若是不夠工具使用的話,你只好空手的將玉米粒,一粒粒的剝下,那可是慢速又會傷手的工作法。
工作同時,小孩子們之間玩競速比賽,看誰剝得快,誰剝得多的提高做事效率,大人們則一面做事,一面東南西北的話家長,夏日晚間,涼風吹來,融洽、幸福的氣氛,團團圍繞,大家不畏蚊蟲叮咬、不怕髒、不怕癢的共同來把玉米收成。只要不遇上天雨,玉米未收完前的連續幾日晚上,在曝曬玉米的地方,就成了大家的集合地,歡笑和樂聲,充塞其間,每個人的嘴巴、手頭上皆沒閒著,不會有人嫌你吵或嫌你動作慢,每個人沉醉其中,歡樂童年就這樣的流盪過去。
直至六十年初,在外婆家有能力購買一台黑白電視後,左鄰右舍大家被這箱型新潮物品的聲光效果給吸引住了,曬穀場不再是頑童們的遊樂場,也不再是大人們的信息交流處,轉換成大家不管老少大小,全都守在電視機前面,一個節目接著一個節目的看下去,但是大家還是不忘帶著一些玉米、花生的一邊看電視,一邊做事,只是,童年的玩樂方式慢慢的被電視機給取代了。隨著資訊的進步化,農村生活的型態,慢慢的被瓦解了,對於目前家中的電視兒、電腦兒、電動兒,我們哪能有責備聲?在時代背景不同下,玩樂的方式也就跟著改變,我們也是這樣的走過來的,只是,誰是誰非?利弊在那兒?大家有能力去做選擇嗎?大家有能力去跟大環境對抗嗎?身為父母的我們,能提供有利於兒童身心發展的健康環境嗎?大環境的運作如此,並非我們的能力所能選擇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