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憶往》拔花生
暑假是吃花生的季節,它的播種、採收到可以入口的過程,您知道嗎?有如是說法:於除夕夜,晚間若是滿天的星斗,則傳說當年的花生就會盛產,你相信嗎?爸爸種的花生蠻出名的,他一畦地種四排的花生種仁,有別於別人的二、三排。在清明節的前後,差遣全家到田裡,各拿容器裝著花生種仁在他駕牛犁過的泥土上,大家打著赤腳,兩人分工合作,前面的人負責踩出相隔十公分左右的腳後跟印來,後面的人則負責將花生種仁一粒或二粒的放入前者踩出的腳跟印中,跟著順道用腳力剝土將放入花生的印模整平,也就是用土將花生種仁蓋上,完成花生播種的工作。父親操控我們將花生播種得稠密些,以致使長成的花生莖梗在競爭下長得細小,而土底下的花生顆粒,卻是結實滿滿。記得,爸爸種的花生曾拿到農會參加展示過,展出一粒種子繁殖出四、五十顆花生來,實在是豐收。
花生的收成是在夏季七、八月份時,猶記得夏日雨水少,經太陽曝曬下的大地,因缺水之故,泥面有夠堅硬。想要拔出花生來著實不易,一來咱們力道不足拔不出,二來拔出的花生粒容易殘留於泥土中,減少收穫量,所以拔花生的時間,我們常利用拂曉時分,清晨四點多起床,乘著大地有露水沾濕,泥面較為柔軟時,且加上沒有太陽照射下較涼快時拔花生,常常在工作個把小時後,太陽才露出臉來,夏季旭日一出,即酷熱難熬,故而我們就準備將先前拔起的花生綑綁回家,亦或利用樹蔭涼快處,就地將花生粒和花生莖梗分開,花生莖梗再拿回田裡曝曬,以利曬乾後儲存於倉庫,用於日後冬季沒長草時可做為牛隻的糧草亦或出售給人當動物糧草。有時候泥土的表層實在有夠硬,花生實在不易拔起下,曾經有請開三輪貨車的鄰人。先行上花生田裡輾壓表土使鬆軟以利將花生拔起,更有一回載水往田裡潑灑,使泥面吸水而變軟,但是要有多少水才夠用啊?播種時需全家總動員,而鋤草不易,要收成更難,務農還真是辛苦啊!
花生收成後,一小部份會加鹽巴煮熟燉爛後直接曝曬成花生零食,然後一人分一甕,豐收時一人分一鐵桶,自個收藏保管、自個取食、自個控制食量,公平分食,誰也沒享有特權可多分些或少拿些,實在公正、這可以養成大家控制食量,安排糧草食用法,若前期吃得太凶,後頭你可得看人吃的份。大部分的收成花生挑出品質較佳的兩大袋,準備當明年播種用的種子,剩餘的大部分,就和搾花生油的加工廠約好時日,由三輪貨車將全部好幾大袋的花生載收去榨花生油,老闆再以現金,或以現成的花生油為換取代價,秤重估價而完成一次的交易。這可以把好壞花生一次出清,免得留置在家養耗子。
而要預計用作種仁的花生,每每需要利用較有空閒時段來剝殼,普通在中秋節前會先處理掉一些,因為要用些挑種仁後,品質較差的花生仁來當作紅龜糕的餡,故而夜晚時分空閒時,大家總不忘了要剝花生。剝時因為花生殼硬,常剝後指頭會痛,我們會利用平面磚塊,壓動花生以破壞花生殼,有利於將花生種仁與殼分開,亦或是拿起花生,一顆顆撞擊石塊,方便花生仁跑出,但這力道可要依經驗控制得當,否則受傷的花生仁只能食用,可不能當種子用,這種處理的方式較不受父母的喜愛認可。為了吸引大家剝花生殼的興趣,父母常會摻一些煮熟的花生於欲剝殼的花生中混合,主要用以饋賞工作者,使你剝花生時,抱持著隨時可能拿到熟花生可吃的希望,得以繼續剝花生下去,但這常導致我們得另花時間和眼力,在眾多的花生中找尋熟花生,更加影響工作效率。但是人的判斷眼力總會有誤判時,但誤判的結果又會導致意外的收穫,以至於更抱持繼續剝下去的意念。
剝花生這碼事,常常隨時隨地進行,家中總是擺上一竹籮的待剝花生在一旁,只要是你閒著,大家會自動動手剝它。「涼飯不吃是媳婦的」,早晚皆須做完的事,有責任心的我們,就當作是玩遊戲樣趁早把工作給完成,免得隨時掛在心頭上,及做起別的事情來有份疙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