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副主教—訪費峻德神父
輔仁大學神學院的怡福園,是年老而病重的天主教神職人員養病的場所,就像剛被診斷出癌症的費峻德。今年五月十三日剛滿七十八歲的他,在療養病房裡與老朋友們聊天;這些朋友今年剛上大學,全是二十不滿的青年學子。稱他們為老朋友,因為他們認識了十年之久,從小學四年級那年起,這群孩子便跟費峻德學習英文,直到一年前離開家鄉求學。他不喜歡住在這裡,費峻德告訴孩子們,只要有能力,他還是想要自己照顧自己。畢竟這不是五十三年前,離開祖國的他預料之中的。
1951年的這個上午,二十五歲的費峻德讓朋友拍了幾張照片,他意氣風發,心情愉快,舉起帽子,向阿根廷道別;下午,他坐船離開。「我要出去傳教」,他說。1981年八月,五十五歲的他繞了半個地球後,來到戰地金門,從此成為島民口中的「副主教」。
副主教原是天主教教會職稱,是教區內僅次於主教的第二負責人。金門因地小人稀,與馬祖同列入台北教區,由教會調派神父出任管理,名為副主教。然而在島民意識裡的副主教一詞,卻已成為費峻德的專名;像春秋,從史書的通稱轉而專指孔子所寫的魯史。是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的。
來到金門前,他已經走過許多地方。
費副主教出生於1926年五月十三日,我偷偷地算了算,金牛座,該是個是務實的人吧。可出生後二十天就受洗的他,18歲時入耶穌會,發願不妻不子,倒成為老中國傳統裡最不務實的人。
他放棄醫學院學業,改讀古典文學。1951年,拿到古典文學學士和碩士學位後兩年,他決定離開故鄉。先是到了美國,學習科學、心理學,並於四年後拿到心理學學士和哲學碩士學位,然後再次啟程,到了台灣,待了兩年;第一年學會國語,隔年任教於新竹省中,負責英文會話課教學;兩年後,又立刻離開台灣。這次他要去菲律賓,拿他第三個碩士學位。
「在天主教,為了做神父,至少要讀十年書,」他說,「我屬於的耶穌會,是神父讀書最多的,要讀15年。」他唸得又更多了,一共唸了19年書。他說唸書是因為需要,為了成為神父。可33歲被升為神父後,他還繼續唸書,到35歲才結束正式學位的攻讀,之後到葡屬帝汶島(Timor)教書,還是不停止學習,因為一直遷移的他,總得不斷學會新的語言。
費副主教有些得意地告訴我,他會說八種語言。
家鄉說的是西班牙文,他說因為是母語,一輩子也忘不了。他用西班牙文唸出自己全名─Ricardo Ferreira,花俏的小舌音,在唸到r時自然輪轉,略知西班牙文發音特色的我立刻相信那是標準的西班牙文。
手邊翻著的是拉丁文神學。「拉丁文!現在還有人會拉丁文嗎?」我驚呼。費副主教有些得意地說,那是他學古典文學時用到的語言,同時期他還學了希臘文呢!
葡萄牙文是費副主教在帝汶教書用的官方語言,泰頓語(Tetum)則是該地的地方方言,我私自猜想這兩者他都已經忘記,一半因為我希望他永遠記住現在在金門用的英文、中文和閩南話。
費副主教的國語仍然有很濃的外國腔,反而是閩南語說得順口些。所以他老是在不標準的國語中,穿插清析正確的閩南話。閩南話是二度踏上台灣島後,跟鄭在發神父學的。鄭神父來自廈門,閩南話說得好,費副主教終日和他作息,自然也說得好,總用閩南話在台灣行走。
我並不信教,但我十分感謝他的神,把他從遠遠的南美帶到地圖上無影無蹤的金門孤島。
副主教當然是因宗教而來的,只是多數島民只當他是個「很好的老人家」,或者「托兒所的副主教」;我先以為我認識了一個「教英文的副主教」,後來才發現他是「最快樂的副主教」。
頭一次見到副主教他,是1984年,他到金門的第四年。那年我三歲,進入私立天主教育英托兒所。五十八歲的副主教像個老小丑,拿著紅色打氣圓球在小朋友腋下噴氣。那天陽光燦爛,我不記得他有沒有說話,只記得他堆滿笑容的臉。他是托兒所的負責人,也是娃娃車的專屬司機。離開托兒所很多年後,我對他的印象都還停留在「那個開娃娃車的副主教」。
同樣信奉宗教,副主教和佛教出家人的慢條私理卻是大相逕庭的。他雖然面皮已經皺塌,英挺的鷹勾鼻也成了酒糟鼻模樣,圓溜的大眼睛卻依舊生意盎然;它們或張或瞇,或高或低,深刻的抬頭紋跟著或揚或抑,或上或下;表情豐富,像極喜劇演員,很精神,很明朗。大部份時間你會忘了他是什麼髮型,甚至不確定他有沒有頭髮,只記得他常戴的各色鴨舌帽。除了開娃娃車,他經常穿梭在金城車站附近大街小巷,出去拜訪教友吧。他是個老紳士,永遠著襯衫和西裝褲,天冷時再加件夾克,有時把手放在外套口袋,但更多時候是高舉著向迎面的朋友打招呼的。他會圈起胖胖的拇指和食指靠到嘴邊,吹口哨呼喚對街的學生,又響又亮,他像當年離開阿根廷的二十五歲少年,意氣風發。
副主教身體一向健康,七十歲時還紅光滿面,二十五歲小伙子也不過如此。有一回去做健康檢查,他從一樓爬到五、六樓,臉不紅氣不喘,連醫生都大大吃驚;他的肺活量很大,甚至能憋上一分多鐘的氣。這都是後來成為他學生後,在他班上聽來的。
副主教免費教學的英文班很有些歷史。
民國七十年,他剛到金門時,這裡還是個民風保守、安全第一的戰地,不可以開補習班,不可以隨便聚會。為了開英文課,他得特別得到司令官的許可,呈報上時間及地點,並配合九點的宵禁,在八點半下課。就這樣,第一個英文班開班了,學員以地區英文老師為主。陸續,以一批金門女自衛隊為學員的第二班,和以一群地區男青年為學員的第三班接連開班。
第二年,副主教為這三個班的學員舉辦了一場烤肉大會,在聖誕節前夕。當時烤肉活動也得向警察局報備,必須在宵禁時間前結束。幾位女學員向副主教表示,這是她們最快樂的一個夜晚。
我成為副主教學生時,也參加過一次烤肉活動,副主教親自領著幾位男同學到托兒所後方撿木材,在空地堆起一座營火,已經沒有宵禁了,漫天的火光還是燃得大家心喜萬分。副主教並不和我們一起烤,或者吃,他只提供一個安全的場所,用擴音器放上一點流行音樂,或者替大家拍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