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中的親子關係
所謂俗語,即是「通俗流行的話語。」它是經常用在日常生活中的話語,所以,與說話時的情境有很大的關係,不能將每一句俗語,都當成在敘述社會的普遍價值,或者是經常發生的現象。部分俗語,只能說,它反映到某些民間關注的事情,特別是我們看到有違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俗語,便不能一概視為是對生活中現實面的反映,而以為這是常態。甚或認為這些俗語構成了民間的道德觀念,也是不準確的,因為,一些表面上僅陳述事實的俗語,用在生活中,便是對行為者的譴責。
我整理了一些關於家庭的俗語,其中親子間以利害關係計較的情形,顯而易見,考察在生活上運用的情形,並不是對這些親子疏離的關係,加以承認或宣傳,而是用來突顯這種行為的不正當,並且加以責備。
家庭要興旺,首重是家庭裡的成員要能夠和睦相處,故說:「家和萬事興。」而做子女的能孝順父母,是家庭和諧的要件,也是做人先要的基本修養,「百善孝為先」就是說普天之下各種善行,以孝道為第一。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位,家人成為最親密的小團體,與其他人產生內與外的關係,以私利來說,總是先顧自己家,是否違反公道先不必論,這種想法確是人之常情。「家己 ,賺腹內。」工作由與自己有關係的人去做,讓自己人賺。正意謂「肥水不落外人田」,另有「手骨拗入沒拗出」,也是反映了不論如何,家人都會先為自己家人著想,而不會先為外人著想的心態。俗語中這些觀念,顯示了自私自利的考量,然而這還是家人相對於外人而言,所以通常還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
然而,如果個人在家庭,也以斤斤計較、唯利是圖的態度,對待其他成員,就割裂了親情,造成彼此的疏離。特別是子女對父母的奉養,從利益計較,形成許多不好的現象,一些俗語,對不孝子提出譴責。「飼子不論飯,飼父母就算頓。」父母養育子女是從不計較花費多少金錢的,然而子女們奉養父母,連一餐、兩餐都很計較。本來有「養兒防老」的想法,沒想到孩子並不能回報,這話是帶有埋怨意思的。
與親子關係的親密可以相較的,就是夫妻關係了,傳統以來,奉養父母是兒子的責任,所以兒子對待父母好,還是對待媳婦好,常是家庭糾紛的癥結所在,俗語中多有對媳婦得寵的譴責,例如:「尪親某親,老婆仔趴車轔。」是說夫妻相親相愛,放著老媽沒人理會。還有「飼子是義務,吃子看新婦。」養育子女是一種義務,但要吃兒子的一餐飯,還得看媳婦願不願意。另外一句,不但是與媳婦的關係,還是兄弟間究竟誰該照顧父母的問題:「十子十新婦,剩一個老寡婦。」十個兒子就有十個媳婦,但彼此都互相推卸責任,剩下一個老媽沒人要奉養。這些俗語的出現,顯示父母與媳婦間的緊張關係,相反的情形,婆婆虐待媳婦,也有時發生,其實這些都該避免。在生活中使用這些俗語,常是在指責做兒子的不對,要兒子看清這情況,並加以改善。
本來父母養育孩子,總希望孩子有出息,並且對自己好,可是聰明能幹與孝順未必兩全,「歹子串飼父」即是說父母眼中最不爭氣的孩子,最後反而負起奉養父母的責任。俗語是從生活中得來的,所以能看到未能達到理想的現實情形,雖然我們不能說「歹子串飼父」是常有的事,但是有時確實如此,倒是可以承認的。
生前奉養,比死後再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重要得多,「在生一粒豆,恰贏死後拜豬頭。」父母在世時孝敬他們一點微薄的東西,比死後以豬頭祭拜還有意義。相信是為人父母者都同意的。然而,重要的是親情的培養,不在於都只注意到財貨,否則不只被抱怨,子孫彼此相互爭鬥、形同陌路,都很難避免。
欠債的時候會罵債主,都是因為你借我那麼多,害我輸更多;不孝子會抱怨父母沒留財產下來。正是「欠債怨債主,不孝怨父母。」不孝子不但不會自省,還會怪父母。「在生沒人認,死後歸大陣。」父母年老時沒有子女願意去照顧他們;等到他們死後,子女們才紛紛回來分家產。這種可悲的現象,是因為他們的心思,全在錢財上。
本來「樹大會分枝,人大會分家。」也是合乎情理的。可是這若是由於兄弟為爭財產反目,就不好了。俗語說:「分未平,打到二十九暝。」家產分得不公平,兄弟間一直爭吵到過年。又有:「兄弟是兄弟,隨人顧家己。」說明兄弟間情誼的淡薄。親戚之間,第一代還很親;第二代就疏遠一點;到了第三代就有很多都不認識了:「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不識了。」如此或是爭吵,或是疏遠,好好一家人,弄得相互離異,無法彼此照顧、相互扶持,家道就很難興旺的。
有說是:「清官難斷家務事。」再怎麼清廉的官吏都沒有辦法準確地明辨民眾的家務事。所以我們在俗語的內容中,看到的這些偏差現象,外人實在也很難置喙。且看:「窮人無富親。」貧窮的人家沒有富有的親戚。而一旦富貴,就有一堆人「牽親挽戚」,本來沒有什麼真正的親戚關係,卻東拉西扯地附會,說彼此是親戚,說穿了皆是見錢眼開,哪有什麼親戚真情?孟子見梁惠王,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國家如此,家庭何獨不然?若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不談利益,篤厚親情,俗語中對親子關係的感嘆、譴責與無奈,本來都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