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居隨筆》垃圾蛻變為蝴蝶
半年前老家爆發垃圾場危機與環保抗爭,深刻體悟到「垃圾減量從自我做起」才是人類避免大自然力量反撲唯一生路。於是積極的垃圾減量計畫就從金城新家開始。
首先,我仿效台北市政府規定將廚餘分兩類,第一類為剩飯、剩菜(熟食)送到對面的寵物店給老闆調製成貓和狗的美味餐點。第二類為果皮、蛋殼、去除的菜葉(生食)等,倒在後院的百香果樹、芒果苗四周,定期覆土。保特瓶、鋁箔包、紙盒、酒瓶擺在後院固定角落,勞煩附近兩位愛散步、勤做環保的阿桑代回收,紙類則由孩子們定期交給資源回收車換彩券。這樣下來,六口人的小家庭垃圾量就明顯變少了。
對我和家人而言驚奇的事才正要發生呢!自家推行垃圾減量的第一樣賀禮是來自大自然的回饋,四月間春意料峭,喜愛觀察小動物的大兒子發現後院來了一位美麗的訪客穿梭花叢間,一會兒飛翔、一會兒停駐、一會兒飛翔,一會兒停駐在果皮廚餘上吸吮殘留的蜜液。漸漸地,訪客變成了常客,最後變成了家庭的一份子。
六月上旬,兒子又發現成群的幼蟲在草地上蠕動,黑壓壓一片,估計約有上百隻,他說那是我們家的鳳蝶在此產卵所致,還說鳳蝶的幼蟲存活律率很低,交代全家人走路要小心不能傷害到它們,細心呵護毛毛蟲成長。現在我們都在等待幼蟲蛻變為蝴蝶,滿園花飛蝶舞的日子。
另方面,利用第二類廚餘和一般土壤混合而成的有機肥,已讓我們的百香果樹結實累累,站在百香果棚架下,抬頭向上仰望,星羅棋布一顆顆青綠的小圓球,讓我們覺得很滿足。一家人在此有說有笑、或遊戲或園藝,共享幸福的滋味。
其實類似這種處理第二類廚餘的方法,在環保意識高漲的國家,早已行之數十年。金門地區的聚落及建築型態在綠地保留方面和美國是具有一致性的。不論屬鄉村自建風格的獨門獨院式、或城鎮透天厝成屋密集區,或多或少都保留了一點綠色空間。
再者,地區飼育牲畜、養寵物的人家也不少,第一類廚餘的歸處並不難找。因此要推行垃圾減量並不會造成居民太大的負擔(話說回來,環保即使帶來不便還是要做且非做不可),看看全國有這麼好的條件可像美國一樣推行自家處理廚餘的縣市還真不多,我們是得天獨厚的縣市。如果主政者沒有積極有效的做法,只是一味等待中央撥款、再執行消化款項等制式化行政作業,沒有化育、民眾也沒有深切來自土地的反省,那麼我們的「明天過後」首當其衝便是垃圾浩劫!
「惰性人皆有之」,倘若政府沒有祭出公權力徹底實施垃圾分類,又有多少比例的人願意捨惰就勤主動分類呢?強制垃圾分類後的垃圾處理機制若沒有確實分類處理、回收再製,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垃圾通通倒入掩埋場就算了事,又何必強制民眾分類、又何苦犧牲掩埋場附近居民的土壤和飲水呢?明確選擇危害較小的垃圾處理機制,政府應走在人民的前方。
垃圾對某些人而言,或許尚未有切身之痛,對另一些人而言,可能會帶來焦慮與不安。焦慮的是周遭的人沒有在地的反思、沒有集體垃圾焦慮現象,焦慮的是我們四周環海,土地是有限的資源,要孕育萬代子孫。
也許當局可以不必伸出公權力的手,以避免強大的指責力量形成一股勢力威脅執政者,但長期以來的施恩政策,已讓我們忘卻「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使用者付費」感恩、回饋的概念。受人恩惠我們常掛心圖報,受大地的哺育卻常聽不見大地的哀嚎。一場生態悲劇才剛在中部地區上演,我們更應對土地有更深切的反思。相信不顧生態、慢性自殘的垃圾政策,有為的政府比民眾更唾棄,永續家園才是政府與民間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我們夢想並計畫著,要挖更多的土坑堆放果皮復育鳳蝶,讓我們居住的鳳翔社區變成滿山遍野「鳳蝶飛翔」、「花飛蝶舞幸福滿天」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