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的聲音──漫談閩南文學的缺口
七月十日下午、十一日上午,台灣早年知名的工人文學作家楊清矗及對台灣諺語歌謠頗有研究的杜文靖兩位先生蒞金講課交流。
杜先生在漫談「台灣諺語」的部分,將諺語簡單分成俗諺、農諺及歇後語,並各列舉十條介紹引申。另外,又歸類了先民的智慧結晶、因時推移、因地制宜與俗諺語的現代運用及台語之美和最後的回應,總共涉及六十餘條諺語。當然,以諺語的淺白都不難理解,但是諺語有極大的地域侷限特性,有它產生的時空背景與社會型態及民間的語言習慣等的共同作用。其中有些諺語是台金,或是台閩兩地都通用的,但多數還是只行之於台灣。就個人而言,雖然未曾專門研究閩南(諺)語,但對於閩南語的駕馭使用應該還算可以。杜先生所舉的六十餘條諺語,我認為金門人也有在使用的最多不會超過五條。或許,我們可以從欣賞交流的立場來學習這些諺語,但以一個金門人的立場,我更樂於重溫一些帶有金門記憶的本地諺語。
身為台灣歌謠著作權人協會常務理事的杜先生,對於台灣歌謠的演變分期,及各時期的代表作品、創作人物、創作背景及與整個台灣社會的關聯等都有相當的瞭解。在1932年以前,是所謂「自然民謠發聲」時期,主要為一些原住民、客家及台灣民謠,如:思相枝、丟丟銅。1932─1940年期間為「創作歌謠第一高峰期」,產生了一些流傳至今的歌謠,如:四季紅、望春風、雨夜花等。從1945年台灣光復後,乃進入「創作歌謠第二高峰期」,此一時期比較經典的有燒肉粽、思慕的人、舊情綿綿、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等。期間經歷了國民黨撤守台灣初期的一段「混血歌年代」,產生了沿用日本歌曲改寫台灣歌詞的歌謠,如:孤女的願望、黃昏的故鄉等。一直到1973年以後,在台灣留美聲樂家暨電腦音樂博士林二先生帶頭發起台灣歌謠尋根運動,台灣歌謠進入「創作再生時期」。此一時期的作品對於金門鄉親而言應該是比較熟悉的。如:1976年的「請你聽我講」,1977年的「心事啥人知」,1978年的「愛拚才會贏」等。
如果說諺語只是一種民間俚俗的生活智慧,那麼無疑地,歌謠已經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學身影,而且,是特屬於「母語」文學畛域。
研究台語文已二十餘年的楊青矗先生,相關的教材著作十分可觀,如全套十五冊的楊青矗台語注音讀本、台華雙語辭典、台詩三百首等。從早年創作小說在室男後,成為工人文學作家的代表,到潛心台語文著述與教學的轉折,應該是受到母語保留傳承的使命驅策使然。此番來金,楊先生選了一些古典詩,進行了台語文言音導讀。所選詩中最主要為南明賢聚(今賢厝)鄉賢進士盧若騰的詩。如:老乞翁、東都行、番薯謠、殉衣篇,為許爾繩妻洪氏作等四首。楊老非常推崇盧若騰的詩作,認為盧詩比唐朝著名的社會詩人杜甫更為寫實。
九日下午延宗兄與我帶著楊杜兩位先生到賢聚盧若騰留庵故居,祖厝與盧墳訪視,楊先生認為以盧若騰詩作之地位,地方政府應該更加珍惜重視相關古蹟點的維護與保存工作。特別應該成立盧若騰文物史料與詩作介紹陳列紀念館。除了讓國人更加了解有這麼一位偉大的先賢外,更重要的是透過盧詩寫實的特性來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了解金門與台灣開發的關係,台灣與大陸糾結的時空背景。這是一種尋根的教育,透過對盧若騰其人其詩的深化了解也是一種對鄉土與母語認同的再形塑。
在短短四個小時不到的課程裡,楊先生不斷的傳遞出一種期許,希望金門地區也能成立自己的閩南語讀書會,透過共同的研習、交流與分享來提昇地區鄉親對於閩南母語的認識與熱情。所以儘管時間非常有限,楊先生也特別為學員解說了台語注音符號與拼音法,使我們對諸如漳泉閩南語系中聲母韻母間的微小區別(金門是屬於泉州音系),泉音特別腔調及入聲收音等有了基本的概念。
不容否認,自從台灣的藍綠政治勢力板塊轉變後,台灣所謂的本土認同逐日升溫,母語課程正式納入教育體系,但由於台語中有音無字的情形不少,居在外現有的台語拼音符號系統也未能統一,加上課程一綱多本,因此,自然會顯現出某種程度的紊亂。由於部分政治人物將母語作為分化與操弄族群的工具,使母語(含台語)的推動步調,顯得蹣跚吃力。但是,這其中最大的影響因素則是來自一般家庭語言習慣的改變,由於家長逐漸放棄用母語溝通,也使年輕一代的小孩逐漸疏於對自己母語的認識與掌握。
母語的保存維護,其實不需要過多的政治意涵。母語當然不只是台語,原住民語系、客家語都是。僅以金門話來看,和台灣一般的漳州口音系統的台語即有明顯差別。金門話在長期與台灣籍駐軍的互動中逐漸異化,還有更多金門籍鄉親移居台灣各地,受到台語系統的默化後,有相當一部份鄉親在不知不覺中也調整了自己的口音或口語習慣。
本來語言就會調整改變,甚至語言的生滅也毋須驚怪。但是,從文化與感情認同的角度來看,我們當然希望自己的母語會是屬於生存發展及擴張的一方。當台灣(至少南台灣)有許多人投入母語乃至母語文學創作之際,我不知道小小的金門地區或旅屆U在央U的金門鄉親,有沒有人以同樣的關心熱情涉足此一領域?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