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母語的聲音──漫談閩南文學的缺口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炳洳。
點閱率:669
字型大小:

去年九月,報上曾經刊載了陳癸淼先生一篇「現代倉頡何其多 何其遜!」的文章,引發了學者呂興昌與向陽的迴響,各方雖有一些看法上的出入,但對於母語書寫的推廣與廓清觀點基本一致。用母語書寫的必要性見仁見智,從商業與受眾市場的角度來看,甚至,就作品本身的生命力與影響層面而言,純粹母語書寫的必要性確是頗值得懷疑。美國普斯頓大學東亞系教周質平教授在關於母語書寫的回應與挑戰中,質疑台灣的母語推行運動究竟是母語化還是孤島化?這樣的質疑不能說毫無道理。當大陸在全球經貿力量快速擴張之後,中文或以北京語為代表的普通語逐漸流行。許多鄰近大陸的亞洲國家或地區,如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甚至歐美,都掀起一股學習中文的熱潮,形成新一波所謂中文角的現象。其中,如新加坡、韓國等尤為積極,他們在大學裡獎勵學習中文,企業甚至將中文能力當成晉升及加薪的誘因。

當台灣的競爭對手普遍對中文投以更大的重視之際,台灣似乎卻反其道而行。有些人更認為台灣是在走去中國化(話)的道路,這對台灣未來的全球競爭力是好是壞頗值得省思。楊青矗先生提倡文化多元或尊重多語言並行發展,也認為母語的發展需要有自己語言風格的文學作品。個人則以為藉用文學作品來記錄母語的用語習慣與口音特色應該是有必要的,但是,文類的選用可以再加斟酌。

周質平教授一文提及,清刊本招子庸所作的︽粵謳︾和晚清韓子雲所寫的︽海上花列傳︾,就是粵語和吳語文學的先驅。︽海上花列傳︾更受到胡適大力推崇,為之寫序重刊,並譽之為「吳語文學的第一部傑作」,張愛玲又在二十世紀八○年代為︽海上花︾譯為英文和國語,但這些努力都挽救不了韓子雲與︽海上花︾「身與名俱滅」的命運。︽粵謳︾當然也無能例外。

個人也曾透過網路嘗試閱讀過一些純粹以台語書寫的小說,結果挫折感真的不小,其中混雜大量的羅馬拼音字或借用漢字,更是令人有難以卒讀之感。當然,這可能是一個必經的適應過程,當年推行國語運動,不也是曾經搞得人仰馬翻。可是現在時代確實已經不同於往,民主社會裡,儘管是打著迴護母語的旗幟,也很難期待所有人心甘情願來領受這些適應不良的活罪。

從︽海上花列傳︾和︽粵謳︾的教訓裡,我們不難得知,「台語漢字化」並不純粹是一個「愛不愛台灣」的問題,而是一個語言問題。漢字基本上是個表義的文字,用漢字來記錄方言中有音無字的詞語,確實過於勉強。因此,周教授指出:從漢語漢字的內在結構來看,這種有音無字的方言,只能止於口語,安於口語。台語化了的漢字,往往只取其音而不取其義。結果所謂台語漢字化,無非是用漢字來記錄台語發音,與其如此,倒不如逕用羅馬字母拼寫台語,來得更簡潔。且方言漢字化的代價就是自絕於多數。以前的香港就是個前車之鑑,當香港已經開始改弦更張,而台灣卻想重蹈其覆轍。這一番話已經相當程度指出了台灣發展母語的盲點與困境。

對於母語的文學書寫我並未全然悲觀,在現階段台語漢字書寫的問題未妥善解決前,個人也覺得小說或散文等長篇累牘的文體,不適合於純粹的母語書寫。但是,詩歌形式就存在這樣的空間。詩歌講究韻律和節奏的特性,透過吟詠傳唱形式,可以呈現母語中幽微隱諱或濃烈賁張的情感。母語書寫詩歌應該是現階段現代詩可以調整著重的方向。

現代詩已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但是還未取得如中國歷史上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時期類似的廣泛地社會與群眾認同,因此閱讀與接受人口一直無法增加。這種問題反應的實則不是現代詩的貴族特色,而恰恰是體現出其表現形式的脫線與貧瘠。部分現代詩作家沉溺於玩弄文字的鋪排斷句,情感的成分卻非常蒼白孱弱。還有人則是全心於營造一些誇張突兀的意象,有些人甚至倒因為果,寫詩純粹只是為了把腦海中偶爾閃現的所謂妙語珠璣或某個甚為自得的意象「拼湊」成一首詩。倒不是說詩一定得如古人所說的要「言志」。詩當然也可以東拉西扯,甚至言之無物(事實上有許多現代詩就是如此)。但是,如果抱持這樣的態度,其下場也就不難想像。

金門在提倡閩南學,閩南學當然也包括文學。閩南語作為閩南文化的一個基本元素,是所有其它閩南文化生發的神經中樞。於文學而言,小說與散文書寫的是這個存在環境裡的記憶和想像,它們可以擁有隔山觀海的超然情緻。但是,詩歌卻是那麼的直接,直接指涉母語的核心。我們要描寫母親,就無法不記述母親的情狀話語。可以說母語於文學而言就像是詩歌文學的母親,是一種本質的抒發。詩歌或是母語文學的書寫,可以容許平凡,但是不應該忸怩作態。部分現代詩的作者,已經忘卻了詩歌的本質,而耽溺於文字的排列移位組合,至多再堆砌一些飄在雲端霧裡的所謂意象。

在文學版塊裡原本就存在一個母語的缺口,或許此刻我們還搬不動散文或小說等文學巨石來防堵滲漏。但是,也許我們可以考慮費點心思,以編造現代詩同樣的熱情,來記述一些純粹質樸的母語的聲音。 從去年十二月出版的「金門新詩選集」所蒐錄的十五位作家的作品來看,當然,各有可觀之處;但是,其中只有陳長慶先生的「咱的故鄉咱的詩」七帖,用了「閩南母語」這樣的元素來呈現。也許,這些作品遣詞用字比較俚俗、也沒詰屈聱牙的意象;但是,我幾乎看到了類似南明盧若騰的社會寫實詩風。如果,有更多的熱情的朋友有這樣的認知並願意投入母語詩歌創作,也許這道閩南文學缺口會引領我們找到另外一片廣闊的出處。

(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