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的俗語話》倒擔檳榔落廣東─先民經商行銷的新觀念
「倒擔檳榔落廣東」與「飯店販」是兩種最「低路」的行銷手法,也是「憨」到「心悉」的買賣作為,「賣你缺」的才有「利路」可圖,否則「食飽換飫」,再笨的人也不會去做。從這兩句「反諷式」的俗語,可見先民在古早時代就是深諳貿易技巧的經商高手了。
銷售當地最缺乏的貨物,自然會成為當地住民最歡迎、最需要的商品,也可能會是獲利最好的商家,這應是最基本的行銷常識,用「腳頭塢」想也會理解,同樣的,當地原已盛產的貨品,就沒有拓銷的空間,縱然有一點銷路,也不可能太大,價錢相對地受到壓縮,如當地廠商以地利及成本的優勢壓價因應,說不定會血本無歸,在商言商,不得不慎。
在個人有限的知識中,一向認為「檳榔」是台灣地區的「特產」,嚼食「檳榔」的風氣與嚼「口香糖」一樣普遍,敬「檳榔」與敬「香煙」一樣是一種表示敬意的友善行為,另外也有作為表達「歉意」的方式。要「倒擔檳榔落廣東」會不會是搞錯地方了,應當是「倒擔檳榔到台灣」才對吧。曾經問了許多廣東老鄉,都說搞不太清楚,手頭又沒有文獻資料,結果是向「辭海」求助,才有答案,據中華書局出版之「辭海」中冊二四三九頁「檳榔」條:植物名,棕櫚科。常綠木本,高約九公尺。葉羽狀複葉,小葉上端,如以齒嚙斷之。幹似椰子而細,一幹有三四穗,每穗結實三四百顆。東印度原產。李時珍曰:「賓與郎皆貴客之稱,南方草木狀言交,廣人凡貴勝族客,必先是此果。」至此始知廣東、越南不但產此物,且視為待貴客之珍品。台灣不過是另一產地。
我們不得不佩服先民早就會作市場調查,商機的掌握也很確實,盲目與錯誤的行銷毫無利機可言,這符合了現代市場導向的貿易理論與市場調查的「展店」原則。人類求生、謀生的本領幾乎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從最初最初的自我覓食,到小型集體運作的以物易物、市集型的商場雛型、逐步推進到商場運銷,最大的要領就是設去供應對方所缺、所無、所需的貨品,從中獲得蠅利,累積財富,再循環式地擴大經營規模。先民的商業行為與所行銷理念,與現代的商場運作不謀而合,實是先知的遠見。
市場的瞭解、探索─初期的市場調查是營商的首要步驟,唐突地推銷當地原已盛產或製作有成的貨品,是犯了行銷的大忌,也違反市場行銷的原則。統一集團當初拓建7─11據點的時候,也遭到很大的經營壓力,當時「超級商場」型態的商店尚沒有在市場發揮「百貨供應」的效能,也沒有普遍被消費者接受。經由不斷地深入調查分析,逐一瞭解每一「展店據點」消費群的類型、消費能量、競爭對象、不利因素、消費傾向、消費習慣、「展店 」之間距離及居民數量等項,作為經營行銷的準據,甚至參與社區活動、贊助社區活動等睦鄰工作都列入必備要項,當年突破一百個據點後就邁向二百家、五百家、八百家到一千家、兩千家、三千家,成為台灣地區最大的「通路市場」,就因為據點普遍在城、鄉每一角落,於是形成了經營的優勢,再不斷淘劣增新,其他競爭者仍難與之爭鋒。
金門的高粱酒歷經五十年的研究改良,以高品質與特有的香醇,在白酒市場的優勢地位已隱然形成,如有同型酒品冒然與其對抗競爭,翼攫其鋒,可預見的結果必然是無功而返,鎩羽而歸。現已克服種種阻礙,順利取得中國大陸的經銷執照,對金酒進一步推向世界,擴大市場,增加能見度,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是指日可待的佳音。因此,切忌「運銷高粱到金門。」
一個成功的經銷者,是處心積慮地設法對消費者供其所無,補其所缺,滿其所需,弭其不足,迎其所好,應其所急;對本身則是降低成本,縮短銷售流程,減少庫存,增加收入,確保利潤。如果硬是要「憨憨」地「倒擔檳榔落廣東」或者呆到去「飯店販蔥」,那就是自討沒趣,將「本錢」當作「糞土」,將該自己「趁」的錢,當做是送給顧客的「紅包」,這也將為生意場上的常態添一樁笑談,既是心甘情願,別人那能置喙。只是「無利不成商」的鐵則應該改寫了。(說「無奸不成商」實在是太沉重了)
我家如經年都是雞鴨成群,你還將雞鴨送給我,也算是「倒擔檳榔落廣東」,先人留下的俗語話不怎麼起眼,不怎麼深奧,不顯示什麼大道理,卻是現代人經商行銷的先驅準則,既符合供需法則,也是保本求利的法門,我們實在感佩先民的前瞻睿智,給我們許許多多的啟示與教誨,讓我們受益無窮。「感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