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文化資產保存芻議之二─ ─金門城古城牆保存與維護
金門城古城牆損毀的原因
明初所創建的金門千戶所城,在歷經明鄭抗清的戰禍,以及清初失去金門政經軍事中心地位後,原有的城市功能與防禦作用不再,城牆自然不受到重視。金門城古城牆的損壞,究其原因,一為人為因素,二為自然因素,其中以人為因素為最。
一、人為破壞的因素
人為的破壞包括拆毀、改造、污染、戰火、環境破壞等。金門城古城牆的人為破壞又可分三種情況:
1、戰爭時期的破壞
又可分為兩種:一是明鄭與清廷的軍事對抗,城牆的破壞無法避免;一是1949年國共戰爭時期,城牆石條被移走作為軍事工事之用,甚至在城牆上興建碉堡。這是金門城古城牆歷史風貌佚失的最主要原因。
2、人為施作上的破壞
目前環城的夯土層,仍有國軍當年種植的木麻黃;部分城牆段落,如西門段、北門段,近二十年來新式樓房的興建緊鄰城基,致使未來城牆完整復原的機會大為降低;南門段也因興建金門酒廠,城牆遭到拆除,是目前唯一連夯土也未保留的段落;東門段、南門段亦在三百餘年來,居民在城外耕作,而自行挖開城基,開闢捷徑之作為。
3、不當建設所造成的破壞
由於對金門城歷史價值認識不足,1990年代後期在金門酒廠回饋金的支持下,興建四座不符體制與地方風貌的城門樓,成為景觀上的殺手。
二、自然破壞的因素
自然的破壞包括風雨侵蝕、空氣濕度變化、陽光照射、植物盤據(生物破壞)、重力塌陷、水災等。比較嚴重的有:
1、極少數城基保存的石垣、石條,因降雨造成的大量滲浸,原砌築方式受到破壞,且長期的風雨侵蝕讓多處夯土流失,如東門段。
2、夯土層因重植木麻黃,且大量滋生蔓藤、雜草,多處夯土牆身已蔚然成林。有些樹木直徑超過60公分,根部更深入夯土層內,使得夯土層產生不規則的變形,其中以北門段較為嚴重。
3、因自然風化、崩塌之故,金門城部份原有的壕溝早已填平,作為道路使用。
4、部份牆段受到外力或自然重力的擠壓,導致夯土的崩塌。
古城牆保存對策
儘管歷史風貌多已不存,但金門城古城牆的修護仍有必要。主要原因有:這座城池是台澎金馬年代最早的城市,這座城池代表金門歷史發展之重要里程碑,且這座城池具有文化觀光的價值。然而,從現況來看,古城牆的保存並無法採取全面重建,何種保存方式最為理想、未來再利用的程度為何、長期的維護管理模式為何…等等,都是需要進一步探究的課題。
然而,在一年多的研究中,我認為金門城古城牆保存有一些必須思考的課題:
1、古城牆的保存對象,應包括城牆本體、城牆周邊環境、城牆視覺天際線等部分,儘可能使城牆在一定範圍內得到充分的復原,以作為歷史情境之展示。
2、古城牆的保存需要納入金門城的總體發展計畫中,甚至納入金門觀光發展計畫中,以串聯文臺寶塔、虛江嘯臥、宋元豐命婦墓等史蹟。換言之,必須兼顧發展與保存的需要,如協調現代道路與城牆原貌之衝突、現存民宅與城牆基地之衝突等。
3、讓古城牆的復原做到切實保護、充分展示、合理利用的地步。但提倡古城牆活化利用,必須在城牆安全、保持原有風貌、永續發展等前提下的『利用』。未來必須全力避免不協調、過度臆測、過度設計的復原,或者是單純從經濟利益出發的改建。
4、加強宣導教育,讓地方了解金門城牆保存的意義,並進行最大限度的展示,同時也讓社區了解金門城古城牆對於社區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金門城古城牆修護、重建與維護準則
因此,根據我國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威尼斯憲章︾(1964年)的規範,金門古城牆遺址的修護、重建與維護,需要符合以下的準則:
1、在嚴謹的調查研究下,掌握古城牆的整體狀況及各分段的情況,包括建造年代、原來規模(城牆之長、寬、高度等)、構造方式,以及目前的保存與破壞狀況、週遭環境情況等,以作為重建之依據。
2、重建以不變更原來形制為原則,並尊重各歷史時期的改建。換言之,建議以明永樂年間的城牆規模為準,若有局部的修正或更動,必須經過嚴謹的學術討論及行政審查,避免歷史風貌之失真。
3、儘可能以傳統建材與工法,不使用現代建材(如鋼筋混凝土)及有機化學材料。
4、重建工程均因適當考慮現實的條件及今後的利用方式,做最有效的保存與活化。
5、在擬重建的牆段,於古城牆內、外側分別劃定保存範圍(不少於十公尺以上),限制開發,避免未來住戶或攤商沿著城牆違建使用的可能性。
6、在擬重建的牆段,另需劃定景觀天際線控制區(不少於五十公尺),在此範圍內以不超過古城牆高度5‧4公尺為原則,亦即為避免影響既存建物,暫以洪武年間興建的高度為主(洪武二十年時一丈七尺,約5‧4公尺;永樂十五年增修為二丈五,約8公尺)。
7、重建之後的城牆環境,可結合適量的觀光活動,並考慮交通、解說、照明等設施之引入,並於適當的週遭環境考慮廁所、攤商之需要。
8、以殘蹟保存的牆段,應疏浚鄰近地區排水道,清除雜亂草木,並進行夯土層穩固工程,防止進一步崩塌。週遭環境可綠化,慎重選擇景觀花木品種(部份可用盆景),並考慮長期環境保護及景觀風貌。
9、長期且持續性投入金門城古城牆及其舊城區的考證研究,亦可以結合考古發掘或現代科學儀器(如航空測量及照相、地底雷達、化學分析等)之協助,對古城進行多方面的探討。
10、結合城區內外不同歷史時期的資源,如北門外明代古街、東南段軍事坑道等,進行以保存活化為方向之開發,擴大文化觀光的效益。
11、未來施工過程中若有出土任何文物、各類建築構件,應一律妥善保存,並留下文字及圖片檔案,供未來學術研究及展示之用。
這些準則,一方面參考了國內外對於古城牆保存與修護的觀念及做法,一方面也考慮了金門城現況的資源特性及限制。當然,地方政府與民間必須對於文化資產保存更加的重視:前者提供政策的支持,長期挹注資金,提升文化資產保存技術與經營管理;後者能肯定傳統聚落的生活價值,致力維護祖先基業。唯有如此,金門所具備的文化資產之優勢,才能與國際接軌,也才能真正創造高品質的文化觀光環境,為我們的未來創造永續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