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
──記九月三日離島會議
有人叫喚說,快到左舷,有白海豚。人,一窩蜂齊聚左舷,海豚躍出海面,白色的鰭、白色的腹,正是藍鬱大海中最亮眼的浪。約莫十數隻吧,這本應該外航太平洋才有機會偶遇的海豚,如今,卻在狹隘海域參差躍動,彷如錯落五線譜,大海,似也有歌、有舞。
導遊說,來返大膽島十餘次,還不曾見過。金廈海域帆船點點,有漁船,將趕往烈嶼、金門作小三通生意;小遊艇、大遊艇,卻要到大膽島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字樣,再往青嶼,拍下「一國兩制、統一中國」。船隻梭巡,遠比我想像中頻繁,鼓浪嶼朦朧不見,王永慶的彰洲發電廠清晰地凸起幾支大型白色煙囪,一座一座鍋蓋似的廠房匍匐地表,彷彿在說,天就那麼高、地就那麼大,而我在海上,卻不知這海是大、是小?
連綴的島洲一眼無以盡看,這像是島的羅列,島海相連。本來預計登陸大膽島,擇在最寂寞的島,召開離島會議。來自小琉球、烏坵、綠島、澎湖、馬祖、金門當地鎮鄉長,以及作家、學者、民意代表都以為能夠如願登岸,將在最封閉的島嶼,以激昂言詞跟詩意字句,喚醒這個島,所有上膛的槍枝都將成為藝術品,所有壕溝碉堡都成為見證,但是,這卻也是最政治的島,拒絕了這次登岸。有人說,不知是掌權者關閉大膽島、還是大膽島關住了他們?
參訪結束多時,我仍常想起這段三小時的海域之旅,以及當日下午的離島會議。這場聚會,被道是離島「島主」的高峰會,所謂「高峰」,職階最高者不過縣長,這會議,會不會只是離島居民的春秋大夢,或者,是各自取來一把火,照亮彼此傷口,然後恍然大悟說,原來你的傷勢更嚴重啊,便帶著安慰的微笑離去?
笛卡兒提出主、客兩分時,沒料到這會變成一種分裂主義吧。存有切割成人類跟大自然,主體、客體循此軌道延伸,本省、外省也不遑多讓,藍皮綠骨或綠皮藍骨又顯得曖昧恰當,或者南半球、北半球,已開發跟未開發國家。真有不少人的權位、快慰,在劃分裡獲得滿足,才會有這麼多人在這裡嗆出他們的不滿。我突然把他們的不滿跟漆器聯想在一塊,漂亮的漆器需要多層次工程,他們的積怨又以多少時間、多少委屈,才逐漸孕生。而今胚成、器就,只是摳掉漆器上一丁點的漆,就讓人不忍。
烏坵鄉代表說,他們往返臺灣還依賴軍艦,沒幾個人知道烏坵在那裡,不是沒有觀光或產業價值,是被軍事法令徹底封鎖了。小琉球代表說,交通是該島大事,但從航次、票務、碼頭該否停車等大小事,都不在小琉球的管轄範圍,只能期待中央能看到地方的艱難。我隱約看見「聖聽」這意象。小琉球居民拿起螺角說話,螺的一邊接了好長好長的管子,因為實在太長了,已沒有人知道聲音是傳達了,還是因接續不良而半途中斷,「聖」,究竟何在,「聽」真能聽聞?澎湖也說話,提問說,離島人如何不離島而去?綠島也說,曾禁鎖政治犯的歷史蔚為觀光資產,如同金門、馬祖,販賣戰爭的菜刀跟坑道裡的烈酒,金、馬代表也說,何必劃分中心、邊緣,拿一圓規,取中心點畫圓,就是中心。本體、他體,應當平常心化,城市競爭勝過國家競爭,地域特色的凸顯該是對抗臺灣島本土論述的重要支撐。
規畫圓這巧妙比喻,在我心鮮活起來,誰該是拿圓規的人、圓規有其支撐點嗎?它能夠施力、使力,果真畫出一個屬於自己疆域的圓圈?我想起金門縣文化局曾出版李仕德所寫︽十七世紀的海上金門︾這本殊特史書,書末放了許多張衛星圖片。衛星繞行太空,那還遵守我們以北為天、以南為地的習慣性視角?而可能倒轉、斜看,大陸、臺灣等,不再以熟知的秋海棠、蕃薯出現,金門也不像一隻蝶或扳手或狗骨頭,它只表現自己的存在、以及跟他地的聯繫關係,地圖在此,竟拋卻了時間跟習俗,無比超脫、無比自由。
該把這些圖片交給尚未涉世的孩童,他們依此馳騁的想像圖繪,該沒有主體、客體,這該讓所有從二分劃法獲利者一笑、或者一悲。
會議完,返家,我打開書,想像圓規以金門為中心畫圈的樣子,就像城鄉研究專家所說的,當金廈大橋一蓋,金門、廈門回歸五十年前的生活共同體,腹地由海而陸,由福建而浙江而江蘇,無比延伸,我們會發現臺灣是多麼遙遠,這時候,我們再來問,那裡是中心、那裡是邊緣?學者說,臺灣常常忘記自己也是一個島,對外自覺委屈,對內又惡霸非常,地方該給中央一點顏色瞧瞧,何妨就讓離島連線打頭陣?
只是,衛星地圖提供多重視角時,也讓多重劃分成為可能,人人拿圓規畫圈,以金門為中心、以馬祖、以澎湖、以綠島、以臺灣、以北京、以強權、以權益為中心,有人謙虛地圈起小小的欄區,有人則誇張地伸展圓規的半徑。小圓圈外有大圓圈,大圓圈內有許多小圓圈,運轉如宇宙星圖。難怪,天,會成為人世的終極對應,星圖運轉,原也沒有權益、政治跟二分法,人世運轉則不然了。
我說后羿射日故事給孩子聽時,他問,太陽那麼熱,那麼大,后羿的箭要多猛才能射,他的箭不會被燒掉嗎?后羿不射日,就沒了嫦娥奔月,神話的連屬織造既衝突又懸疑。但是,神話卻不是遠古遺民的專利,現代也在織造神話。會議結束,船隻返抵金門,曾對現代政治影響深刻的施姓政治人物佇立船首。他服役小金門時,以叛亂罪被逮,當年,船隻也以這個視角離開小金門,而今,背景卻不相同。浪花淘洗,千古風流人物都作浪臣,他一張臉仍寫滿神話。遭受牢獄之災、也參與撰寫神話的張姓立委說,他們結束舊時代,卻也帶來新問題。他們都清楚時代走到那裡,而今召開的離島會議正是諸多問題之一。遺憾的是,臺灣有其悲情,離島有其血淚,卻依憑論述暴力,搶奪麥克風,爭說你瞧、你瞧,這是我的島嶼、我的神話。
是輪將離島造作神話了嗎?
能畫圈、誰敢畫圈?畫多大的圈?
要再開一次天地,再作人世支柱;誰要盜火到離島,再有永世光明?
誰要學后羿,射下十顆太陽中的九顆?
有必要,再造一次創世神話嗎?
已是太空時代,畢竟還論地球的事,都還說位處地球一隅,不為人知的辛酸。而在此侃侃而說的我,又何嘗遺忘出生金門,飽受本島、離島劃分之苦、之累。每次提故鄉,我都激昂難抑,總要想起軍管時代,奶奶等父親回去送她最後一程的往事。沒飛機,父親遲遲不到,奶奶也強忍一口氣,不肯走,恰是人間跟陰間的對決。二伯母不忍,聽聞軍機轟然飛過,哄騙奶奶說,行仔回來了。那口氣終於洩了,奶奶的眼、鼻、耳一起冒出血。也看見颱風來,被海水泡爛的村民,砲彈落,被炸成碎片的村民。金門縣長李炷烽說,他還記得從客廳要過天庭去躲防空洞,砲火染紅天空,威彈撼動大地,路,只短短幾公尺,命,只薄薄一條。
會議後,所有與會的離島人,也回到各自的離島了,學者、專家,也該有自己歸屬,如今,該只剩下離島在孤單海域的浪起浪落裡,咀嚼風大無浪的命運。
這真是命運嗎?
台北夜深,我安坐。窗外是金廈海域,有白豚跳躍在羅列的群島之間,從藍鬱的大海濺起白色浪花,如歌、如舞。眾聲喧嘩中,牠們沈默潛去,卻成為一種暗示。
我離開海,然而,牠們卻沒有離開我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