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憶往》懷先慈談風水
憶我兒時,依農維生,余家無產業,先慈闢其潭邊,種點小菜,無米、無油、無鹽,惟和蕃薯,以水混湯,勉強糊口,當時之生活,人不如犬,而精神之樂,是以母子相依為命,今日為先慈墓園種草皮而澆水,購齊用具,亦用車送,亦用肩挑,是以園藝之心情,忙中流汗,即可懷念先慈生前之勞苦。
先慈生前,均住金門,一生勞苦,至其不孝為職遷台,齊家同行。她生於光緒戊申年四月二十日(農曆),卒於民國次庚午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農曆),安葬於台北中和鹿寮墓園。依其地理習俗,墓園正中,安葬之靈位,只可栽草皮,不可鋪洋灰,方可行通風水之龍脈。不孝尊俗而行,又另購草皮重新栽。民國九十二年九月初,台北患旱,水庫乃有節水之安排,此時余將先慈墓園所栽之草皮,每天挑水上山灑澆,而臨中下雨,其務全免,且草皮活長力,亦得了百分之百。
先慈一生勞苦,今已離開人間,生前之偉大,無可作補,為人子者,尚應存份孝心,方是為人之本,古人傳言;「百善孝為先」,余無以為報,即以美化她之墓園為答恩,於始澆草皮時,天即降雨助淋,戚友知其情,有對我言,孝能感動天地,此雨水之助,並非人為,惟天可行,惟孝可得。
今我已退休,自主時間較多,整理先慈墓園,時間足夠,安排之下,每週開車上山一次,拔除雜草,意義深重,且可發動車輛,亦可賞光山上風水,更可望遠墓前風景,及可呼吸山上新鮮之空氣。最有心得者,乃可勞動筋骨,益我健康。其中欣賞自然環境,賞其周圍之花草樹木,有陶冶心情之樂。對心理之助,並非物質可補,而是精神可嘉。每當思念先慈之一生,並非普通人可以代替。她是以節義、守寡、刻苦、耐勞,一心教養惟一之獨生子,其時無依無靠,惟憑意志、堅決、信心,從夫教子,做其人家無法做之工,行其人家無法行之務,吃其人家無法吃之苦,堅其人家無法堅持之決心:::她一生之心願,只有養我教我。當我幼時,無知而過,至今年老,回想往事,先慈之偉大,使我難以忘懷。
往事已矣,先慈今已離開人間,不能奉侍,余惟一之方,只可力行吾身,多在墓園之地,做些打掃,常在墓園之處,栽植草皮作美化,將所勞之忙,當為此乃園藝之樂也。
鹿寮墓園,原是一塊山坡地,只有樹木,而無做墓,原因地主,與堂弟金土很熟,有一天,兩人聊談,堂弟說他的母親,現齡甚高,地主說:「鹿寮此地,可擇風水,你母親若百年壽終,此山可由你選擇你母親的風水地」。
當伯母仙逝那天,堂弟欲為母親找風水地時,即想起鹿寮此山,又他胞兄之長男,懂得命相,更懂得風水,即請他擇地。經闢之後,往觀之人,無不讚美,後面環山,左右配圍,前堂美景,四周觀之,似坐在一把椅子賞美景。至其出葬當天,往送者見其風水,人人稱讚葬其地實在很有福氣。余聞之後,就想起我的母親,年亦甚高,因之即託堂弟代買一門地,原先安排,欲兩門併齊。伯母葬後,邊所留之地,後被看墓園之管理員偷賣掉,經爭吵後,地既被別人先葬,只好移往退後一門之地。
其時,我母親尚在,於某日,有一位旅台鄉親亦往其地找風水,看了之後,風水師說:還是我母親那塊地點最好,想向管理員購買,而管理員不敢再亂來了。
金門民間,有句俗語,福地福人居,原風水與算命,因太抽象,我都不相信,但依我國之哲理,有些事情,也確有其實,以我之家況而言,我有兩個男孩,均先後赴美留學,長男歐陽銳出國讀書時,其實我母親尚健在,並無風水可得助,他讀書原比老二好,而所得之學位,只有碩士,而無博士。到了我母親死後葬其地,我的次男歐陽堅才出國讀書,原他讀書詳情是比不上老大。但他得了博士學位。有些重視風水的人士對我說:「你兒子能得博士學位,是因為你母親安葬那塊地的風水很好,才有可能拿到博士」。那些重視風水之人士,也作了不少之舉證,說台灣有某某發大財、某某做大官,都是因為他祖先那塊風水地好。所以才有辦法得到。
從人言之所傳,都是抽象,都是迷信,毫無科學之根據,根本不能當為事實,但話說回來,民間之信賴,民意之信仰,我們做人之修養,只可順民意,得民心,不可送行不管風水得助此事是有或沒有,要以「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之作法才是最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