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故事》施善的故事
在一次閒談中,兒子鴻文跟我說在網路上看到兩則有關施恩的小故事,一個是:有一個家境貧寒的學生,每天中午都會到一家自助餐店買一碗白飯,然後去淋一些免費的湯,就這樣解決午餐,臨走再買一碗白飯,再淋一點湯帶回去做晚餐。老闆想「這樣怎麼行呢?這樣會營養不良,那能讀好書呢!」於是拿了一塊排骨放在飯上送給這個學生吃。在眾目睽睽之下,這個學生覺得十分難堪,於是掏出錢來付了排骨的費用,從此就不再出現在這家自助餐店。
另一則故事是:同樣的情景,只是老闆將一個荷包蛋偷偷的放在飯底下。這名學生在不知情下帶了回去。老闆娘好奇的問老闆為什麼要藏在飯底下,老闆說這樣才不會讓這名學生覺得不好意思。從此在彼此心照不宣下,男孩每天都來吃自助餐,繼續領受老闆的善心,直到男孩不再出現為止。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老闆夫婦倆已經老了,經營的自助餐店,因為馬路擴建而必須拆除。老夫婦倆正為往後的生活苦惱時,有一位西裝筆挺的先生前來,說是他工作的那家公司的總經理請兩位老人家去他的公司設置的餐廳做一間店面的老闆,並將所有權狀送給他們。老夫婦倆心想從來不認識這麼有錢的人,會是誰呢?來人說總經理說曾受過他們的恩惠。原來這名學生學校畢業後創業有成,如今正是回報的時候。
兩家自助餐的老闆都有善心,只是方法不同,以致有不同的結果。兒子問我如果我是這個學生我會怎麼做?我想想說「如果我是第一個故事的男孩,我的作法跟他一樣,以後再也不好意思去那家自助餐店。如果是第二個故事的男孩,也許會承受他們的恩惠,只是我是那麼的平庸,看來只有白吃的份了。」老闆當初幫助這個學生時,也不會想到日後會得到回報。這是善有善報,種善因得善果的最佳例證。
聖經馬太福音第六章第二節「所以,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面前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裏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在明處報答你。」
慈意法師曾說:「施捨就像把錢存入銀行,接受別人的施捨就像領取存款,享受福報就像把領出來的錢花費掉,所以施捨越多的人他的福報就越大。常接受別人的施捨就是在消福。所以聰明的人喜歡施捨,而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施捨。當他接受別人的施捨時,他是為了廣結善緣,而且會很快的把所接受的財物又轉施出去。」
所以真正會施捨的人不求名利,也不求福報。因為如果為了名利而行善,為了福報而施捨,那麼他的善行是虛偽的而且是有煩惱的。沽名釣譽是虛偽的,但是為什麼會有煩惱呢?因為他會時時刻刻想到,為什麼還沒有人知道我的善行?為什麼我還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呢?於是徒增煩惱。施捨不為人知,才是真正的善行。無心的善行才是最自然、最高尚、最令人敬佩的。
紐約冬天常有大風雪,有時積雪盈尺,連門都推不開。遇到這種情況,公司行號都會停止上班,學校也會宣佈停課,可是唯有公立小學,即使雪已經積得難以舉步,卻仍然必須上課。學校的黃色校車艱難地在路邊接送學生,老師們則小心翼翼地開車去學校。 於是每逢大雪而學校不停課時,都有家長打電話去罵,奇妙的是,每個打電話的,反應都一樣││怒氣沖沖地責問,然後滿口道歉、笑容滿面地掛上。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學校告訴家長:「在紐約雖然有很多百萬富豪,但也有不少家境清寒的家庭,他們白天開不起暖氣、供不起午餐,孩子的營養全靠學校的免費中飯,有些甚至還要多拿些回家當晚餐,學校停一天課,窮孩子就受一天凍、挨一天餓,所以老師們寧願自己吃苦,也不願意停課。」有的家長就說:「何不讓富裕的孩子留在家裡,貧窮的孩子去學校享受暖氣和營養午餐呢?」學校的答覆是:「我們不願讓那些窮苦的孩子感覺他們在接受救濟。因為施善的最高原則,是保持受施者的尊嚴。」這是舍妹與我「伊眉爾」來「伊眉爾」去時告訴我的一個令人動容的事實。
記得「不食嗟來食」的故事吧?齊國人飢荒時,那位施捨食物的善心人,就因為語氣不夠誠懇,才讓自尊心強的飢民硬是不肯接受食物而餓死。雖然死者也有點不近情理,但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總是讓善心人士覺得有點遺憾吧?所以『施善的最高原則,是保持受施者的尊嚴。』實在是大家都該有的共識,當我們有能力幫助別人的時候要誠懇,要不求名利、不求福報,要保持受施者的尊嚴。當我們接受善心人士的施恩時,一定要牢記心頭,受人點滴報以泉湧。即使無法回報恩人,也當轉而幫助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