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恆法聯詩書文句二三事
──輯在吳稚暉一四一齡誕辰前夕 一、前言
筆者去歲(甲申)為紀念稚暉大師一百四十齡誕辰而作︿吳稚暉法書獨具一格﹀一文,光陰荏苒、倏忽一載矣!為示對吳公之崇敬,不能無文紀念,爰閱讀時人陳洪、東淩海編撰︽吳稚暉先生大傳︾一書,按其編年式濾出稚暉先生之法書、聯文、詩句故事數則,(而筆者前文已有陳述者,則不再贅列。)以及參閱︽吳稚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諸學者專家論文中述及者,並參照中華粥會印行︽四一九話粥賢︾、︽名賢追懷錄︾有提及者合併綴成此文,但仍感到對彰顯先生畢生遺澤,僅是雪泥鴻爪,遺漏猶多,惟乏更多可供參考之史料,故不便自我杜撰之,僅此寥寥數頁之作,聊供同道好友茶餘飯後雅賞,敬表野人獻曝之赤誠。
二、流風餘韻 墨華飄香
民國二十年(先生六十七歲)一月,先生為無錫公園建堂題聯並跋。
聯曰:「術擅彫龍,才能繡虎;
力全搏兔,智握靈蛇。」
吳先生的對聯、書法至今仍在無錫公園的涼亭內供人民瞻仰:稚暉先生的思想能跳出知識份子的窠臼,鼓勵勞動生產,是主要原因。從這幅對聯就可以看出先生的志業是「學以致用」,和一般讀書人「學而優則仕」的目標不同。先生奉行實行主義,絕不徒託空言,這幅對聯的上聯是鼓勵無錫青少年學習工藝,研習「雕龍與繡虎」,所以現在江蘇雕刻與「蘇繡」,名利雙收。下聯是鼓勵青少年才智雙全,這正是現代提倡的知識經濟;先生一生不做官,提倡科學,推行國音運動、提倡高等教育、從事工業建設,做的都是大事,他的生平志業從這幅對聯中表露無遺。─張志永︽吳稚暉的思想變遷與生平志業︾。
先生的對聯,歷經文化大革命留傳至今,乃完好如故,龍飛鳳舞,令人敬佩。──張鏡湖︽一代國士吳敬恆先生︾。
民國二十四年(先生七十一歲)四月十五日先生由峨嵋縣乘滑竿至嘉定(此縣於以後抗日戰爭時改稱樂山,武漢大學亦於該時自武昌珞珈山遷來此縣。)再由嘉定乘民船至犍為,寓縣屬竹圍舖。先生乘滑竿時,引發詩興,即以沿途景物,成詩一首:
「江外嘉州道,筠籃發曉春。疊山盤上下,迷谷繞迴巡。
小鳥知呼客,坡花怯媚人。竹園春市宿,雞黍薦椒辛。」
(註:一、筠籃為運夫在肩上之全部竹製乘具。稱滑竿,亦稱兜子,類似於轎。二、椒辛。花椒與辣椒,為川菜中佐料。)
自竹園舖至榮縣,一路高山甚多、風景絕佳。據云:該縣比以後去雲南所見之昆明為繁榮。又作詩一首:
「竹園村店發,山市倚長橋,障面重修嶺,危身度峻嶠。杉林森大谷,秧壟茁新苗,燈火投榮縣,酣眠足一宵。」
十九日寓富順縣自流井,再作一詩:
「巖鹽貽美利,井以自流名,去去高原道,行行急足程。數村櫸木接,八里擢舸輕,遙入鎮南路,昏燈伴市塵。」
(註:自流井為四川產鹽中心)
民國二十五年(先生七十二歲)三月,先生書岳飛滿江紅詞贈 蔣委員長中正,以作紀念。嗣後馮玉祥曾請先生照書一幅,俾便珍藏。但先生未再寫。五月,先生偕蔡元培夫婦、李書華、徐季蓀(名錫驥,烈士徐錫麟之介弟),陳政(仲瑜)、許師慎等同遊天臺、雁蕩。遊畢,對國內名山作一綜合比較之評語,親書於李書華之日記本中。其語曰:
「散而為雁蕩,聚而為黃華,列而為三峽,蹲而為桂林。」
詳言諸山之勝云:
「奇峰怪石,不可勝數,散布於平疇雜嶺之間,占廣大之區域者,雁蕩是也。
奇峰怪石,不可勝數,高下錯時,翕聚而為崇高之大小者,黃山與華嶽是也。
奇峰怪石,不可勝數,夾江而列陣,亙數百里,如岳家軍之不可以撼者,三峽是也。
奇峰怪石,不可勝數,如泰西之象戲,植高蹲之子棋,布局於郊原者,桂林陽朔是也。」
關外與滇邊不與焉。域中山邱之至奇者,盡於此矣。若夫號稱名山者,固莫不有其一得之奇,如天臺山石渠之崩瀉,匡廬五老之屹峙,峨嵋之蛇倒退,房山之雲水洞,諸如此類,在他山亦不能有兩。然皆不能稱為奇峰怪石,不可勝數也。
民國二十七年(先生七十四歲)正月二十七日遷居曾家巖十七號。先生於離別南京時,在西華巷之小築中,題詩於齋壁曰:
「國破山河在,人存國必興,倭奴休猖獗,異日上東京。」
(三十四年抗戰勝利,徐永昌將軍代表我國,在美國「米蘇里」軍鑑上接受日本投降,而且派軍一隊進駐東京。先生之言竟驗。)
六月二十日先生由渝偕吳治普乘民生公司民運輪經瀘州至嘉定轉峨嵋。該公司董事長盧竹孚熱誠招待。同輪者,有左舜生。彼與先生同桌而食者數日。據左舜生於先生逝世後發表之紀念文中稱:「彼此雖同桌而食,但未嘗交談,為打開此一僵局,彼自動與先生攀談,頗為相得。」此次遊山,自峨嵋報國寺至金頂,對沿途景物作詳盡之描述記載。並為果玲法師題:
「峨嵋天下秀」及「佛法終無邊,天心出自然。萬方剛多難,道方起重源。」屏幅以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