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恆法書聯文詩句二三事
──輯在吳稚暉一四一齡誕辰前夕
遊峨嵋後,又兼程至青城,遊古常道觀與朝陽洞。對鄭祖駿所作詩改定為:
「岷嶽巍峨江水雄,波濤萬頃撼遙東,
中原滌得劫灰盡,再上降魔第一峰。」
又書條幅贈老道:
「禹城沈東海,何人降馥波,萬方多難日,來此乞降魔。」
民國三十二年(先生七十九歲)先生之法書,為國人所欽敬,尤其所作小篆,被稱近代之冠。仰慕者紛至沓來,以致應付維艱。張道藩、章桐、華林等發起在中央日報為先生訂鬻書潤例,冀減少索者之數量,節省精力。
先生應蔣委員長中正之邀,去黃山官邸小住,由表侄陳淩海隨侍,與陳布雷同室而居。其宅在半山,前有「鶴歸來亭」。涼風微拂,暑氣全消,神為之爽。先生於歸來後,以鬻書潤例,在上清寺寓所「斗室」外增建一間,稱之曰「仿鶴亭」,作為接見賓客及寫字之用。先生寓所,面臨市廛,親友往訪,至為方便。每日不論鴻儒白丁「斗室」常告客滿。性既好客,致終日接待來訪者,竟無片刻餘暇。某日訪客散盡,喟然嘆曰:終日與客閒談,實屬瞎忙一陣,都無意義。為此特書:
「說夢既好笑,彈琴更可憐。」橫幅,並跋云:
「柱火稀聲,蒙叟坐忘,闕里二少,矯以皇皇。斛斗選手,能破八荒。臨了還欲無言,仍不出太上老君之掌。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自身證明其瞎忙。
稚暉行年將八十,似知其七十九之非,囑其言其座右,可嘆。弟吳敬恆題。」
懸於齋壁,含意幽默而詼諧。又先生對其斗室,頗為眷戀。乃效「陋室銘」而作「斗室銘」,藉敘寓所之情況及周圍之環境。其文曰:
「山不在高,有草則青。水不厭濁,有礬則清。斯是斗室,無庸德馨。談笑或鴻儒,往來亦白丁。可以彈對牛之琴,可以背癩痢之經(此經為民間訕笑患癩痢頭之小品文,先生幼童時甚覺有趣而熟讀之。尤其先生記憶力強,在斗室中每謂熟讀文章之例,而背誦之)。聳臀草際白,糞味夜來騰。無絲竹之悅耳,有車馬之作聲。南堆交通(部)煤,東傾掃蕩(報)盆。國父云:阿斗之一,實中華民國之大國民。」
八月一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先生撰聯輓之:
「繼國父之受終民主以令百揆;
喪先生而築室獨居亦逮三年。」
十二月二十日,石瑛逝世,先生輓之曰:
「抱建造現代國家之才,未能一試;
得留遺超人風節而逝,自足千秋。」
民國三十四年(先生八十一歲)五月,先生出席國民黨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暨六屆一中全會,擔任主席團之一。大會推舉蔣公中正,連任總裁。先生代表主席團說明提案旨趣。
蔣主席中正親函先生,請書一聯及養地箴等五箴。聯云:
「生活之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
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民國三十五年(先生八十二歲)先生承蔣主席中正命書丹︽蔣金紫園廟碑︾上石並篆額。
蔣主席中正六秩壽辰,吳先生撰聯,親書致祝。
「成吉思加勤西回伊始;
華盛頓再主北美之中。」
民國三十六年(先生八十三歲)先生喜撰春聯:
「百代郅降惟立憲;
一年之計在於春。」
九月先生攜表侄陳淩海、姨甥馬光啟重遊南京湯山,沐溫泉浴。訪晤徐永昌。九日夜半,先生因服瀉藥,藥性發作,不及如廁,在床前乘勢一撤,以致淋漓滿地。事後吟打油詩一首,以記其事,並以自嘲焉。其詩曰:
「半個鐘頭半截腰,居然遮蓋絕絕好,不是親眼看見過,不得有此不得了。
無錫常常稱老小,人到老來就是小,出恭出尿尋常事,還要裝作大好老。」
十二月張繼逝世,先生輓之曰:
「待人至粗,待人至篤,故偉且大;
盡瘁於國,盡瘁於家,不私其身。」
民國三十八年(先生八十五歲)一月,以局勢之激變,蔣總統中正深感挽瀾乏術,乃決心引退,離京返奉化。仲春,蔣總統中正遊雪竇寺,妙高臺間,吟詩一首,內有:
「靜觀明月松間照,閒聽清泉石上流。」之句。請先生書聯。
十月十六日,吳忠信訪先生,關於蔣總統中正復行視事問題,徵詢意見,先生答以:「城存與存,城亡則亡。蔣總統中正必當重新視事。」十月三十一日蔣總統中正六秩晉三華誕,新生報請先生題「百壽圖」。
民國三十九年(先生八十六歲)春,先生應陳誠之請,書自箴聯。語曰:
「艱難困苦不足以移其志;
危懼震撼不足以動其心。」
夏,先生以臺北天氣炎熱,難以適應,於七月二十一日上阿里山避暑,由甥女馮熙及外甥儲福興等陪同前往。表侄陳洵(陳洪之弟)則由嘉義隨送先生上山。住阿里山林場俱樂部貴賓室。先生至阿里山後,頗有攀登玉山之意願,惜因多年來攝護腺症,致體力衰退而罷。後曾題「海疆南嶽」四字,以譽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