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札記》一個聽故事‧說故事的地方
──碉堡藝術館
第一次聽到招募碉堡藝術解說員時,還不甚了解是什麼樣的工作。在經過訓練課程之後,我才真正了解到碉堡藝術開館的創舉是多麼意義非凡。在號召國內外十八位國際知名大師及金門十九所小學的共襄盛舉下,這個跨時代性的第一屆碉堡藝術館就此揭幕。當時在聽完策展團隊對於策展理念與期許後,我感受到自己背負的責任││就像是林肯在獲知自己當選總統時的那種感覺。策展人的用心及藝術家的創作想法我能傳達出來嗎?而現在,我很高興完成了這項任務。猶記得開展前製期,多日大雨造成泥土泥濘,施工不易,當時還擔心能否順利開展。幸好開幕當天老天爺給了好天氣,於是碉堡藝術館有了精采的開始。
在六個月展期裡,每一天都會有來至不同地區的人來聽我述說這兒的故事,而我也從他們口述中翻閱著他們的故事。那時代的戰爭讓軍民各自萌芽出不同的故事,他們心中有痛也有存活下來的喜悅。套一句李錫奇先生所說的話「假如不是這樣,今日就不是這樣子的我了「。在碉堡藝術館最常遇到在金門當過兵的遊客,他們有的帶著當兵時的照片,似乎希望我們分享他是在最前線服役的驕傲與榮耀。有的會滔滔不絕地敘述他退役多少年了,自己是哪個營、當了多久、住在怎樣的坑道裡,而再次重遊舊地,沒有了數饅頭的憂愁,只有著與金門緣分的回憶。有的伯伯說著他們經歷過的戰爭,臉上出現了不一樣的光彩,他們實地演練一遍如何裝火藥、發射,如何跳炮操,接著就現場唱起軍歌。
住南山的伯伯說著823時他還很小,從田裡跟著阿公躲砲彈,直到躲到軍方的坑道裡,一顆心還是旋在半空。他還說著南山排第四炮被炸毀的過程,阿兵哥身上著火拚命往外跑,這一切都彷彿還歷歷在目。
南山排陣地可以看到當年聚落民宅的磚頭及遺跡,幾戶人家都陸續有回來看過,開幕當天就有鄉民帶著兒女孫子來看祖厝。他們說著走哪一條路通往田裡,哪一間房屋變成軍方福利社,而廚房也被當作倉庫,一切的一切,都像是昨天才發生的一樣。
有一天有位年輕人指著南北山的照片,告訴我這附近村莊的史跡。舉凡哪一間店賣什麼、當年渡船頭在哪,他皆能侃侃而談。有他們來為古寧頭作註腳真好,讓我總能從遊客身上得知許多寶貴的歷史記憶。
想起我媽媽說過,在單打雙不打的年代,某天她從高雄要搭船回金門,碰到台灣的新兵要來金門當兵,他的母親心裡非常憂心,跑來問我媽媽金門的狀況,我媽媽告訴她「不用擔心拉!金門現在很安全,只剩單號要躲宣傳彈而已拉!」。我想那位媽媽聽到後還是不能安心吧!
面對著李錫奇老師的823顆砲彈,也讓我這七年級生體會到金門在多年槍林彈雨走過來,是不情願卻又無力可回天。當然,這感覺跟真正的戰爭比起來是虛幻的,不過也讓我對戰爭與和平的意義有了新的體認。而碉堡藝術館裡的陶瓷砲彈對我來說也不全然是慘痛的,坐在下方有著置身風鈴的感覺。雨後,此裝置更是發揮到淋漓盡致,砲彈承接著雨珠,發出不同於烽火聲的交響樂。曾經我被問過是不是替代役,想想倒也像是替代役,平日我可是常常作裝備保養,砲彈都發亮,只差在不會表演炮操啦。
回憶著這一段段有趣的經歷,包括遇到一群原住民在碉堡前圍成圈圈,即興一段舞,當時真想加入他們。另外這次策展的夥伴們更是讓我敬佩,從開展前的不分晝夜籌畫佈展,展期內積極推銷,而後的經驗傳承也決不鬆怠,有他們的種種努力才有了成功的碉堡藝術館。這碉堡展讓我認識許多好夥伴,見識到這場國際饗宴從零開始到全球聚焦讚許的歷程;以前覺得遙遠的藝術家就在我面前,讓我參予他們的製作,了解與溝通他們的心情創作,讓我們能更貼近他們想要表達的感情。每天遇到無數遊客,有和善有趣的、也有來去匆匆的;如果遊客能多鼓勵,只要一句「不錯,有創意」等等,就能讓我精神振奮,更能滔滔訴說這一段段的故事。
很幸運能參與這場盛會──如此近距離且深入的。有人說「最美的風景是留給看遠方的人」,就讓我們一同為金門打出新活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