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清明節源流與沿革

發布日期:
作者: 郁勛。
點閱率:652
字型大小: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晚唐杜牧這首千古傳誦的絕句,那份哀怨似乎躍然紙面;道上細雨飄飛,人們扶老攜幼不絕於途,拎著祭品拜祭先人墳墓,讀能心中悽然,也對「清明」這時節懷有特殊情感。談到清明節日祭祖掃墓,為我民間普遍流行之善俗,早在國民政府時期即明定此日為「民族掃墓節」,爾後為復興中華文化,提倡倫理孝道之際,政府又於六十一年定這個節日為國定假日:::

清明節日祭祖掃墓,為我國民間普遍流行之善俗,早在國民政府時期即明定此日為「民族掃墓節」。當茲復興中興文化,提倡倫理孝道之際,我政府又於六十一年定這個節日為國定假日,藉以便利公教人員和學生們回家掃墓。人人能慎終追遠,紀念祖先,則社會風氣必趨淳厚,其於傳統文化之發揚,民族精神之重振,當亦有其重大的影響。

探本求源,讓我們先從墓的緣起和歷史沿革來談一談。

原始人類死後是不埋的,孟子滕文公:「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他日過之,狐狸食之,蠅蚋姑嘬之。其顙有泚,睨而不視。是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於面目。蓋歸反虆裡而掩之:::。」

因為不忍其親死後的遺體被鳥獸蟲類所殘食,即此一念,而有掩埋之舉,漸相沿以成俗,這是人性的自然發展:::墓葬的原動力。

最初掩埋的目的,僅使死者不至於暴露而已。易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禮檀云:「平日墓,封曰冢,高曰墳:::古者墓而不墳。」孔子因為是「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於是封之,崇四尺」可是在此之前,還是不加封識的多。這樣雖然簡便,但有兩個缺點,一是易遭湮沒,二是有崩陷之虞,故孔子歿後,弟子為其營葬時,墓的封識已經普遍採用,而有所謂「見封之若堂者矣,見若坊者矣,見若屢夏屋者矣,見若釜者矣。從若金者焉,馬鬣封之謂也。」孔子墓用的是馬鬣封,我們從照片上還可以看到。現在北方各省多用此式,所謂「土饅頭」是也。亦有少數用覆夏屋式者,見於山東濟南一帶。本地墳墓之所謂若堂者,其實都是墳,而名之為墓,蓋以習非成是矣。

至於「墓祭」,在先秦時代,士以上皆祭於廟,平民則祭於寢室,無墓祭之禮。創始者似是遊牧民族,左傳:「初,周室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被髮而祭於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野祭是為了生活上的便利,故華夏民族始以為非,終亦採行此俗,而先從民間開始。孟子所說的齊人:「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是墓祭已經廣泛流行的忠實紀錄。秦代以後,乃播及於皇室和貴族。周禮春官冢人:「凡祭墓為尸。」晉書禮樂志:「古無祭墓之禮,漢承秦,皆有園陵。」蔡邕獨斷:「古不墓祭,自秦始皇出寢起居於墓側,漢因而不改,今洛陽諸陵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伏、社、臘及四時日上飯。」古今樂錄:「漢元和中有宗廟食舉(供食)六曲,加重來上陵二曲,為上陵食舉。」後漢書禮儀志:「正月上丁五供畢,以次上陵西都,八月飲酎,上陵禮亦如之。舊有上陵東都之儀,太官上食,太常樂奏食舉。」又輿服志:「春秋上陵,尤省於小駕。」後漢書王常傳:「六年春,徵還洛陽令,夫人迎常於舞陽,歸家上冢。」唐鄭正則享儀:「古無墓祭。漢光武初篡大業,諸將出征,有經鄉里者,詔有年給少年,令拜掃,以榮之。曹操過橋玄墓致祭,其文悽愴。寒食墓祭,蓋出於此。」考據殊欠精祥,蓋墓祭實為我中華民族文明進步之里程碑,來源甚遠;史實俱在,故不自漢始也。

由祭墓進而掃墓,於慎終追遠之義,更深一層。拜掃之稱始見於六朝。北史薛孝通傳:「孝通博學有俊才,蕭寶夤征關中。引參驃騎大將軍府事。及寶夤將有異志,孝通悟其萌,託以拜掃求歸。唐會要:「開元二十年四月二十四日敕: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用拜掃禮,於塋南門外奠祭,撤饌訖,泣辭,食餘於他所,不得作樂。仍編入禮典,永以為式。」宋史唐恪傳:「恪以延康殿學士知潭州。請往錢塘掃墓,然後入官,遂改杭州。」足見掃墓是朝野上下所以認為發於情,合於禮義,法令所容許,權勢也無法加以限制的。

古時墳墓既為掩埋死者,不致暴露而設,故任其泯滅,不再修補。禮記:「修墓非古也。」孔子父墓遇雨崩塌,孔子聞訊,哀痛之餘,欲加整修,又礙於禮俗,甚覺遺憾,此事也見於禮記。其後曰拜掃,曰掃墓,皆注重掃字,其他細節則略而無考。僅清通禮中記載較詳:「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擴塋。屆時素服詣墓,具酒饌及刈剪草木之器,周視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惟仍未及於修墓,實則修墓早已盛行於民間。元人劉因寒食道中詩有「荷鍤紛紛上家人」之句,鍤是掘土的工具,可證修墓也包括在掃墓禮節之內,修墓最重要的工作是添補新土,以防墳墓的土壤因被雨沖刷而逐漸流失,北方名為添土,本省則為培墓,用意則同。常見古墓的年代愈遠,陵夷愈甚,漢人詩中感嘆「古墓犁為田」,實則若久不添補新土,則可變為平地,無須故意破壞也。

掃墓的日期,歷代頗有變遷,並不固定。漢時皇帝祭陵,明帝實有兩個時間:一個是正月上燈的祭廟日,一個是八月飲酌的祭廟日;漢靈帝時又指定不少的時節日子上飯,一般人拜掃則不限時地。宋會要:「紹熙二年九月十七日詔:韋圭每遇祭辰,四時令節,歸家拜掃,不得過五日。」以山東省言之,一年之中,及有四次:寒食、薦新(麥熟時獻新麥食品)、中元、冬至,歲時祭祀尚不在內。不過寒食(清明)掃墓,特為隆重而已。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