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我年少
值得一提的就是少棒比賽轉播了,就算轉播在半夜,鄰家的院裡照樣歡聲雷動,群「魔」亂舞,在那段物質缺乏的日子裡,人們的心靈卻十足的富足,少棒隊贏了一場比賽就夠人們樂乎、談論一整個禮拜。更別一講到反共義士歸來,那股同仇敵愾,慷慨激昂,燃炮歡舞的勁了!或在今日看來,當初簡單的滿足是對時事的無知,但如果無知能換來安定的日子與簡單的快樂,又何妨呢?
那時節是沒有轉播站的,最煞風景的就是每每電視看到精采處,就會伴著雪花亂舞,有時就乾脆來盤炒爆豆,攪得觀眾興致全消。這時就會有人爬上屋頂,調整著天線的角度,意圖力挽狂瀾,有時候是調好了,節目卻結束了,到底球賽是輸是贏,俠客著了歹徒的道沒?就成了鬥嘴鼓的話題,足夠延燒一整夜!
三是,在那「單打雙不打」的日子裡,父親食堂的院子也中了一炮。打爛了一個洗碗的大鋁盤,外加鑽了個黑乎乎的彈坑。比起鄰居被削去的一半屋脊,落得「舉頭望明月」的悲愴,咱家算是幸運的了。事後,戰鬥村警員、副村長,甚至許多半大不小的官都來看過院子裡那個黑乎的彈坑,卻沒人決定該怎麼辦。過了幾天,父親用些洋灰和點泥水,將那個洞補實了,小姨還在那洞上刷碗,就跟沒事一樣,倒是日後我們這群小毛頭,總愛在彌實的洞上跳躍,來證明自己的勇敢,委實可笑!
九
那時小孩每天主要的任務就是「玩」,而且無所不玩!上學對我們而言,只是一檔投入百分之二十的精力,去度過百分之八十時間的無謂活動。
孩子們最常玩的遊戲除了官兵抓強盜外,最主要的活動就是「大冒險」,內容不外是夜探防空洞試量、找砲彈片換麥芽糖、撿「宣傳炮」傳單換老師的嘉獎、禮物之類的。
撿宣傳單時,老師特別叮嚀不能看裡頭的內容,深怕小小的心靈受了「共匪」的污染,禍從口出。在那高壓軍管的時代,雖然不特別感受到白色恐怖的氛圍,周遭卻盡是「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之類的實證及政宣,就算是學校作文也多得是「保密防諜」之類的題目,孩子們跩起文來都能以「復興中華」為己任,「解救大陸同胞」為目標,儼然一副捨我其誰,千斤重擔一肩挑的樣態,今日看來雖然可笑,卻是「主流民意」,不這樣寫是拿不了高分的,只能說是斯時、當下的產物吧!
撿「宣傳炮」傳單還不是最高興的,最樂的是撿到我方空飄氣球上的宣傳品。這些宣傳品大多是因為空飄後,因為風勢轉變或天候變化,而不慎遺落在自方陣地的。這些宣傳品大多有個大型的塑膠袋套著,裡頭有餅乾、小收音機、汗衫,還有一些「號召起義來歸」之類的宣傳單,有時還附有鄧麗君的海報和音樂卡帶。聽說大陸那時有「老鄧不如小鄧,百萬八路軍抵不過一個鄧麗君」的順口溜,所以我方善用「小鄧打老鄧」的策略,也是理所當然!
撿到這類的東西,老師、父母的標準答案都是:「上交。」但每每軍方派人定期在學校匯集這些宣傳品時,通常只剩下列為管制品的收音機,和老掉牙的宣傳單,食物當然是祭了五臟廟,汗衫因為有醒目的國旗標誌(大陸同胞敢穿嗎?),通常成了抹布或拖把的材料(國旗得剪下另外處理,否則就大不敬了),鄧麗君的「周邊商品」最搶手,通常得用五本以上的習字簿才換得到!
在夜裡,看著牆上鄧麗君「甜死人」的迷人笑容,把玩著音樂卡帶(因為沒放音機),讓美麗的倩影隨著沈重的眼皮緩緩入夢,不消說有多享受!
十
生意子(家裡做生意的小孩)是不用下田的,但在農忙時卻是最佳的臨時童工。孩子們忙農事是為了每天三、五塊的工錢代價,工作內容不外是「曬土豆(閩:花生)」、「脫玉米(粒)」、「舖魯穗(閩:在馬路上舖放帶穗的高粱稈)」。
孩子玩的時候比做的還多,很多花生仁都進了肚子,玉米粒成了打竹炮(用竹筒和筷子做的玩具炮)的子彈,高粱稈除了可以抱回家起火(閩:當燃料),手巧的孩子還能用它做飛機、大炮,蓋房子,十足是「動手玩創意」的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