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憶往》話端午佳節與龍舟比賽
端午節又名五月節、五日節、午月節及午日節,一般都認為是我們中國人固有的民俗節日,它始自晉代,依據晉代周處「風土記」記載才知晉代已有角黍食品,原係端午節吃了進補的,可是後來卻牽扯到春秋時代楚國大夫屈原的身上,認為屈原是歷史上一位悲劇的忠臣,人們包粽子是為了供養他,原來是鍋裡煮的飯直接倒入江河裡,給投江自盡的屈原英雄吃,但後來因恐被魚吃了,才加粽葉把飯包起來,這種到了端午節家家戶戶包粽子以祭拜袓先的習俗,自宋代以後便成為習慣,但說到吃粽子的習俗有的地方的民眾一到五月節即買最好的粽子餽贈親朋好友,有的地方則不得隨便送人的,因唯有喪家才不包粽子而由其親朋好友贈送,對受贈者而言是不吉利的。
飲雄黃酒可以進補,端午節我們除了吃粽子,古早人還有人飲雄黃酒,是表示季節變化時的進補之道,而今已經很少人這樣做了,我在年輕的時間看了一部電影「白蛇傳」始知有黃雄一物,可見它保存了中國固有文化。
掛香包為了除臭,以前婦女及兒童的胸部還有掛香包者,多是由婦女自行縫製成各形各狀,其中不乏維妙維肖巧奪天工的藝術品,掛香包據說可以避邪,但也可以消除人們頭髮臭味的功效在內,五月節一到即是夏天流汗的季節到來,如夫妻共寢時枕頭旁邊放置香包作用是相同的。
端午節來臨時,金門家家戶戶還都用菖蒲艾枝懸掛在門首,古早時表示可以辟邪,也可用蒲艾洗澡以祓瘟疫者,都是一種原始宗教所產生的咒術行為,我們都知道道教善於與原始咒術的行為習慣合在一起,如果端午節這天道士有分送神符給家家戶戶貼於門戶,神符上內容「五月五日,天師騎艾虎,手執菖蒲劍,斬盡諸邪物」等字樣,可見於此原始的咒術行為變成道教的一部分了。
中國人在一年當中的歲時節俗裡頭,安排有幾次的體育活動,例如清明節的踏青活動、端午節的龍舟比賽活動、中秋節的賞月活動以及重陽節的登山活動,均屬野外的體育活動。
端午節龍舟比賽的本意是在提倡運動,說到龍舟比賽的起源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根據古書的記載和民間傳說,我們大致與下列四人的故事有關:一說起自越王勾踐,一說始於春秋時代的伍子胥,一說與東漢曹娥有關,而最普通的說法卻牽涉到春秋戰國時代楚國大夫屈原身上而有競渡拯救屈原之說,然而根據近代史學家及民俗學家的研究,認為端午節競渡的習俗早於屈原投江之前且是發生在中國的南方,因為端午節的習俗吃粽子和划龍舟,必須是有河流也有出產稻米的地方,也就是中國南部長江下游一帶的地理特性,後來隨著文化的交流,才傳到長江上游和北方。
划龍舟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民俗活動之一,其他如放風箏、跳繩子、踢毽子、踩高蹺舞獅舞龍等等,雖也是民俗活動,不過是屬於個人方面的運動,不若賽龍舟是一種團隊精神的運動,必須參加者發揮團結合作始有良好的表現,一艘龍舟上乘坐選手二十二人,一人掌舵、一人敲鑼打鼓、二十人划槳,雙方船隻到河水中心以後,可以自視自己船隻划行的狀況,再敲鑼打鼓為號,必須等雙方都敲鑼打鼓表示可以比賽,比賽才正式開始,到達終點時拔下終點旗的一隊就是勝利者,而在划龍舟這一種活動中,則更顯著每一個槳手必須動作一致才能發揮最大的力量,締造出最佳的成績,船上的鼓手要有節奏的擊鼓聲,指揮著槳手以齊一的動作全力划槳,以示著槳手一心一德,划龍舟是在水上舉行的活動,通常水上空氣較陸地新鮮有益健康,凡參加此一活動者有一附帶條件即須要學會游泳並諳習水性,以備萬一船翻時自保安全,又參加者也可以練習上肢胸背,在比賽時一個人的重要力量皆在胸背這個部位,故發展上肢胸背運動更有助於良好的發育機會。
總之,個人記得小時候金門的「扒」龍船比賽,多由民間團體主辦,特別是各地方的寺廟,都在金城鎮的浯江出海口舉辦龍舟比賽,後來因經費不足或砲戰的關係,一直停辦至今約有幾十年,金門民眾每年只有在電視機上觀賞台灣不論在台北市淡水河或在高雄市愛河上舉動的龍舟比賽活動,過過龍舟活動之癮,依據近日金門日報報導,有關單位計劃今年端午節恢復舉辦龍舟比賽活動,比賽地點在金湖鎮的太湖,對金門中斷了好幾年的金門民眾來說是一大喜訊,盼望能夠逐步實現,為了發揚中華民族固有習俗文化,以配合金門觀光事業發展的需要乃有廣為提倡,亦可視為年輕人運動的項目之一,獲勝的條件在於體力的磨練,團隊精神的發揮,以及比賽場地的熟悉,水性的研判等等獲勝條件的訓練,有朝一日能夠舉辦規模最大,場面也最為熱烈的全國性龍舟競賽活動,再度掀起龍舟競賽之爐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