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隔壁的觀兆叔

發布日期:
作者: 洪榮利。
點閱率:632
字型大小:

每天清晨六點多,當我還慵懶的賴在床上的時候,就會聽到一陣摩托車啟動的聲響,而當車子啟動以後,接著是油門加油,引擎的嘶吼聲響徹天際,我想,大概後豐港這小小的聚落,都清晰可聞吧!這一股聲響,總要持續個三五分鐘,而如果是在寒冷的冬天,時間則必須更久,待機車引擎活絡,運轉自如後,才又轟然一聲疾駛而去;這個聲音,數年如一日(爾今用手啟動,已有改善),剛開始的時候,讓我有一些厭煩和懊惱,真想衝出去向騎車人好好的勸說一番,一方面別擾亂鄰居之安寧,二方面應該要愛惜車輛,摩托車經年累月如是猛操,到時候它可是會生氣的,如果在急用時,來個相應不理,那可就慘了;只是,日子久了,聲音聽慣了之後,倒也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所以,思之再三,最後,我還是隱忍住了,無它,容後慢慢道來吧!

觀兆叔,現年五十多歲,身高大概一百七十公分左右,清瘦,但肌肉結實而健康,因為長年在外工作,渾身皮膚總是曬成黝黑的古銅色,為人豪爽、粗獷、聲若洪鐘,就像他所騎機車引擎的吼叫聲般宏亮有神,生活簡樸,臉上總帶著一股憨厚樸實的笑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與世無爭,看起來倒有古時候山村野夫「帝力與我何所哉」的韻味,讓我總是又敬又羨;聽長輩說,他們家總是「單丁過代」較多,祖父傳了父親,父親又只傳了他一個人,大概為了打破這一魔咒吧!自從娶了觀兆嬸之後,生活更是愉快而愜意,除了努力工作以外,更是努力的做人,如今,終於突破瓶頸,生了二男三女,而且個個乖巧懂事,很得族親長輩的讚許。民國五十年代,打從我還是兒童,剛剛懂事的那時候起,總會見到生活在這一靠山面海聚落的子民們,為了生活,為了家計與生存,與山爭,與海鬥,在小小的田畝間,上半年種地瓜和蔬菜,下半年種高粱、玉米、花生等五穀雜糧,輪番耕作,讓有限的土地,做最有效的利用,以求得最好的收穫,農忙之餘,還要觀看、配合潮汐,擇空下海取蚵與捕魚,人人為生活而忙碌不已;觀兆叔也不例外,由於須要協助家計,早早就輟學在家,務農時,協助父親耕田犁地,挑水澆菜,收割高粱與玉米,挑水肥、灌良田,切菜蔬、養豬隻,海事方面,要協助父親抬竹筏下海捕魚,幫忙母親取蚵、挑蚵、耙蝦、撿螺貝,從早忙到晚,生活雖艱困,但生命卻是充實的,從來,我都沒有聽到他訴說過一句對生活的不滿,與對生命的怨嗟,樂觀而進取,尤其在其青年之期,他的父親就撒手人寰,離開人世,只剩下母親和他相依為命,可是他仍是沒有怨懟與失志,接下父親的棒子,繼續為生活而打拚不已。

其實,以上所說的這一些俗務與工作,只要生長在那一個年代的人們,大概都是大同小異,共同經歷過的,如果只是這一些事情,那實在不值得我為他書述一番,而如果還有值得訴說的,那一定是一些其它與眾不同的表現,值得我欽敬與讚佩的,以下就讓我就個人所知道的,我所欽敬與讚佩的事件,擇其一二略事述說一番吧!

民國六十幾年吧!觀兆叔在吾家隔壁蓋了一棟一層樓的新房子,和母親暫且安身,過了幾年,待有了積蓄,又再加蓋第二層樓,當時觀兆叔也曾隨營造廠做泥水工,略懂建屋之道,白天,僱工施建,夜間,則自己動手做,可是,由於計算並不精確,造成泥水柱的間距有了誤差,為了改善這一缺失,每天一回到家裡,用完晚餐以後,總是聽到鐵鎚敲擊水泥柱所發出的巨響聲,從晚上七點多,一直工作到深夜十一、二點,日復一日,天天如此,直到舊柱完全敲除,新柱灌漿為止,每天,我都受鐵鎚敲擊石壁的聲音所苦,但是將心比心,想到觀兆叔的勤奮、堅忍,為家庭的付出,我心寬而敬之矣!

邇來,由於大環境的變遷,地區各項建設突飛猛進,百業興盛,並朝觀光立縣、文化金門大步邁進中,生活的活水源頭多了,原以農、漁維生的人們,大部份都停下手邊的工作,轉業求得更好的所得,以建構個人更好的生活環境,觀兆叔也不例外,如上所說,改行當起了泥水工,這一做,就是十餘年的榮景,可是金門畢竟土地有限,工作總有飽和之期,所以,近年來工作又漸漸不順暢了起來,偶爾做個三、五天或一、二星期,就必須停工等待工作,可是勤奮的觀兆叔,只要不是上工的日子,就到海埔地挖沙蟲充當魚餌,自己一個人備個三、五簍的釣滾,利用竹筏,從出海、到達定點、放滾(釣繩)、收滾、到抓魚入簍等等工作,都是自己一個人獨力完成;返家以後,除了要親自去販售魚獲之外,更要配合潮汐,再度下海挖沙蟲以備隔日之需,回到家,自己整理紊亂不堪的釣滾與釣具,從未假手妻兒,從早忙到晚,可是,我仍是未聽聞他有任何一句埋怨之辭,有的,只是樂天知命、爽朗的笑聲,和隨性而哼唱的台語歌曲而已,叫我如何不感佩呢?如果諸君看過個人所撰的另一篇文稿││海戀,又不健忘的話,在該文的最後一段,個人曾述及,在惡劣天候下仍然出海捕魚,而最後終能安全返航的那一個人吧!不是別人,就是本文所述的觀兆叔啊!此一事件,係發生在民國六十幾年間,斯時,個人尚在軍旅服役之中,並非親眼所見,只是事隔未久,個人剛好休假返家,從父、母、叔、伯的口中,輾轉得知此事,他的大概經過是這樣的:民國六十七、八年吧!是那一個日子,是那一個颱風,我並沒有用心去記憶,在那段時日裡,我只記得一個非常有破壞力的「賽洛瑪」颱風,記得此一颱風,當年也造成台灣全省莫大的損失,所以,就以這一颱風時間來做記敘吧!民國六十幾年的金門,那時候的氣象報導,不管是電視或收音機,大部份都只報導台灣本島而已,個人總覺得,台灣老把我們金門當成化外之民一般,並不重視,所以資訊總是不完全,對於天氣的變化與瞭解,均靠老一輩經年累月所累積的經驗來判斷,人家說:「山雨欲來風滿樓」,在颱風來臨的前一天,天候總是比較異常的,海上波濤漸漸的大了起來,父親和其他叔伯們一看到這一種天氣,都紛紛打消出海的念頭,並為壞天氣影響生活與生計而歎息不已,可是,時值年輕力壯,經驗並不豐富的觀兆叔,不知是不瞭解天候的變化,亦或真的是初生之犢不畏虎,藝高人膽大,還是在家計的壓力下,仍然依著潮汐的漲退而準時出海捕魚,起初,海上稍有波浪,雲層也並不密集,只是時間慢慢過去,烏雲漸漸密佈,風浪也慢慢跟著增強,波濤洶湧了起來,觀兆嬸和嬸婆的心情,也隨著壞天氣而漸漸緊張,漸漸凝重了起來,因為出海捕魚的觀兆叔,是乘著竹筏,以手划槳出海捕魚的呀!在茫茫的大海裡,在洶湧的波濤裡,只要一不小心,或一個大浪打來,那可就不妙了,所以消息一傳開來,全村的居民,不管老小,都往海岸沙灘上聚攏,企盼觀兆叔能夠及早察覺天氣的變異,而安全返航,隨著時間的過去和風浪的增強,大伙焦慮緊張的神情溢於言表之間,可是,仍是不見其人影與筏蹤,正當大家心急如焚的當兒,終於傳來好消息,觀兆叔的竹筏,被強風巨浪吹到現在水頭碼頭旁邊的礁石上,人也安全上岸了,眾人才放下心中的那一塊大石;原來當觀兆叔察覺天氣愈來愈惡劣的時候,也及早收拾釣具返航,拚命往回程的路上划,無奈,始終抵不過風浪的吹襲,漸漸往南漂移,所幸當時已經划近內海,不在金烈水道中間,才幸運的漂流到礁岸上,沒有被風浪吹向外海而去,撿回了一條寶貴的生命;為了生活與生計,膽大而無畏,正是觀兆叔的寫照啊!事後,當大家談及此事,心中餘悸猶存的時候,觀兆叔仍是面不改色,侃侃而談,絲毫沒有懼色耶!其實,觀兆叔並不是完人,他只是一個極其普通又普通的市井小民,在為人處事上,仍有很多缺失,諸如啟動機車的引擎聲,夜間敲擊水泥柱而影響安寧,偶而對事情的欠缺深思熟慮,和於婚喪喜慶的宴席間,不喝酒便罷,喝了酒後,總是嗓門全開,語驚四座又不知所云,令人尷尬不已,再者,雖然非常疼愛老婆和家人,但是,可能由於心心念念於工作吧!時常會疏忽掉撫育他、協助他、陪伴他在艱困生活中成長的母親,致使老人家在簡樸清淡的生活中渡過晚年,個人甚為其抱憾,然則瑕不掩瑜,我的心中對於觀兆叔,除了敬佩、還是敬佩啊!

洪榮利94.01.20.寫於後豐港

附記:本篇寫於九十四年一月中旬,因當時稿件甚多,以至遲未投寄,後又因父喪而閒置迄今,爾今整理後予以寄出,遲延之處,尚祈各位讀者海涵;另外,個人此一時期心緒紊亂,心亂如麻,無法提筆為文,且容暫別金副一段期間,俟心境平復後,再與各位見面,謝謝!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