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城隍信仰與金門

發布日期:
作者: 如意。
點閱率:3,591
字型大小:

金門為一幾近封閉的小海島,總面積一百五十點四五六平方公里(包含小金門),分為五個鄉鎮,一百六十六個自然村,但島上寺廟卻有二百七十二座,扣除坍塌的寺廟總數亦達二百三十四座。早期先民渡海來金,為求旅途平安,會迎請家鄉最顯赫的神明作為自己的保護神,待經濟好轉時便設法籌湊資金建廟,透過與「境主」的主奉神祇,與廟中陪祀、寄祀等神明,將自己的家和整個村落形成一道道堅強防護網,村郊則於當風面或防禦上的盲點廣設風獅爺、瓦將軍、石敢當、風雞等避邪物,或擋風止煞,或除蟻鎮邪,形成風格獨具的金門民間信仰,俗諺說:「無宮(廟宇)無祖厝(宗祠)不會成村里」,可見村廟與宗祠在村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更可見宗教活動與人民生活關係之密切。

據《金門縣志》載,南宋以前的金門,海宇昇平有如世外桃源,至明代以降,倭寇騷擾,為有效遏止倭寇為患,有識之士建議築城設寨以為屏障。明萬曆年間進士蔡獻臣於〈浯洲建料羅城及二銃城議〉提出精闢剖析:「同安海嶼,地大而山高者,惟浯洲(金門)、嘉禾(廈門)為最。嘉禾之南,中左之所城也,而洪濟為之鎮。浯洲東北,四巡檢之所碁置,而南則金門之所城也,而太武為之鎮。」明洪武二十年(一三八七年)為鞏固海疆,江夏侯周德興奉命於金門城村置「千戶所城」,入清以後,「千戶所城」在康熙年間曾經重修一次,平臺後,總兵陳龍以所城稍圮,人煙稀少,移駐後浦(今金城),今日所見,雖舊城磚礫瓦片,僅北門外尚存舊街巷一條,一片蕭條,唯深受朱子教化,而有「海濱鄒魯」之稱譽,鄉親們仍安貧樂道。

城隍爺不像關公、媽祖,是一人被天下人奉祀,城隍爺各有不同的姓名,只要符合資格即可為城隍神,而金門的城隍又是誰?根據許維民等人的說法,金門在明清時隸屬泉州府同安縣管轄,所建的城隍廟只是鎮級的城隍廟,所供奉的主神比照同安縣城隍。同安城隍無主名,或謂是蘇緘。蘇緘為宋仁宗寶元年間進士,宋神宗熙寧年間在雲南邕州任知州時,南方交址蠻入侵,蘇緘率軍守城四旬,城破舉家自焚,神宗賜謚「忠勇」;後交址蠻又侵桂州,宋軍大批人馬從北方衝來,軍中大喊「蘇城隍督兵來報仇」,交址兵一聽潰荒而逃,於是南寧、桂林百姓便立保護他們的蘇緘為城隍,同安人也尊崇蘇緘的英勇,祈求他的神威庇佑,也立為同安城的城隍爺。

城隍為全國性的共同信仰,信眾遍佈各個階層,城隍廟或許不起眼,但從神格屬性而言,城隍爺身兼保護神與司法神的特性,以及兼掌陰陽兩界的特殊職權,使祂的信眾數勇奪冠軍。在金門的諸多廟宇中,進香的信眾也很踴躍,然而規模卻不及「迎城隍」的普及性與全面性。又三座城隍廟中,影響層面最大的當屬縣邑所在地的「浯島城隍廟」,浯島城隍顯佑伯以其靈異神蹟,庇佑著金門子民,虔敬的信徒不論是遇天災、人禍,在無助困苦時,總最先想到祈求城隍爺幫忙。《金門縣志》卷十六〈祥異篇〉有段描述:

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年)旱,大疫,縣丞蕭重投詩於城隍,龍神三日大雨,仍為詩謝焉。

許如中的《金門民俗志》也有以下陳述:

父老傳:淪日期間,民國三十一年,天旱,罌粟不收,日人令浯眾於城隍廟,迎蘇王爺祈雨,日顧問佐佐木親臨上香,無何,雨滂沱,浯人遂賽蘇王爺,男女傾城,四鄉畢集,行列達於新頭。

另外,古地城隍廟也有神蹟顯現,民國四十七年(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前夕,城隍廟的香爐「發爐」向眾弟子示警,果然數日後便爆發了震驚中外的「八二三砲戰」。此次戰役,金門的每寸土地都落下砲彈,古地城隍廟也不例外,但砲彈僅擊中邊牆,城隍爺的金身卻完好如初。民國八十八年(一九九九年),古地城隍廟拆建,此一過渡時期,廟中眾神只能奉祀於暫時搭建於廟左前的鐵皮屋,當強烈颱風「丹恩」襲捲金門時,金門災情慘重,臨時搭建祀奉神明的鐵皮屋吹落不存,但供奉在鐵皮屋內的眾神明則穩如泰山靜坐供桌上,繼續護佑祂的子民。

城隍信仰的由來

「城隍」一詞最早見於《周易》泰卦「城復於隍,勿用師」之句,諭示「城隍傾復到乾涸的城溝裡。不可施行出兵打仗的事」。城隍最初是指古代人民居住地四周所修築的兩種防衛設施,即圍牆與壕溝,其中「圍牆」可用土夯築或用石塊疊砌,名之為「城」,環城外挖有「壕溝」,名之為「隍」。城又分內、外,內曰城,外曰郭;隍又有無水有水之別,有水曰池,無水曰隍。因此「城隍」的本義,是指屏障居民聚落的「城郭濠池」,具有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之功用,因此對它產生崇拜,認為它是聚落的守護神。此外,《禮記.禮運篇》有載:「天子大臘八,水庸居其七」,也就是說天子所舉行的大祭典有八種,依序為:首祭神農、次祭后稷、三祭田畯、四祭郵表綴、五為貓虎、六為坊、七為水庸、八為昆蟲,其中「郵」指田間盧舍;「表」指田間道路;「綴」指田土疆界互相連綴;「貓虎」為食田間鼠野獸;「坊」為堤坊;「水庸」意為溝,相當於護城河;「昆蟲」指蝗螟之類。天子之所以祭之,乃祝其不為災害之意。歷代帝王於每年臘月因「歲功之成,則索萬物之神而祭之」,故曰「蜡祭」,如此崇功報禮的舉行蜡祭,乃源於對養育萬物之神德澤的回饋。《同安縣志》亦云:「古者有勞必祀,有使必報。故自郊社禘嘗以至大蜡,莫不寓報本返始之意」。可見城池因衛民護產有功而受尊祀,此乃「城隍」被敬祀之始。

由《禮記》的描述可知,「城隍」之所以被祭祀,肇因於「水庸」護民保產有功,並非今人所奉祀的神祇。至於這種伴隨城池而出現的城隍神,為何會轉化為祭典的對象,我們從清.陳孟雷編《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之說可見端倪:

夫天地間有一物則有一神,山林有山林之神,川谷有川谷之神,聚一方之民而為高城深池以衛之,必有所主之者,此城隍之神所以神歟。」

另外從〈寧德縣重修城隍廟記〉亦可獲得解答:

禮不必皆出於古,求之義而稱,揆之心而安者,皆可舉也。斯人之生食稻而祭先嗇,衣帛而祭先蠶,飲而祭先酒,畜而祭先牧,猶以為未。則凡日用起居所賴者,皆祭。祭門、祭;祭中霤之類是也。城者,以保民禁奸,通節內外,其有功於人最大。顧以非古黜其祭,豈人心之所安哉?城隍升格為城池保護神,可以說是從護城保民開始的。

至於城隍祭祀源於何時?眾說紛紜,或說起於堯,或說始於周代,或以為起於漢代、三國,各有所本,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對城隍的信仰已久。除了以上說法之外,對城隍廟祭祀的」載最為明確的是《北齊書.慕容儼傳》:

………(天保)三年,梁司徒陸法和、儀同宋等率其部下以郢州城內附,時清河王岳帥師江上,乃集諸軍議曰:「城在江外,人情尚梗,必須才略兼濟、忠勇過人,可受此寄耳」。眾咸共推儼,岳以為然,遂遣鎮郢城。始入,便為梁大都督侯瑱、任約率水陸軍奄至城下。儼隨方禦備,瑱等不能克,又於上流鸚鵡州上造荻洪竟數里,以塞船路,人信阻絕,城守孤懸,眾情危懼,儼導以忠義,又悅以安之。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於是順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請,冀獲冥佑。須臾,衝風欻起,驚濤涌激,漂斷荻洪。約復以鐵鎖連治,防禦彌切,儼還共祈請,風浪夜驚,復以斷絕,如此者再三。城人大喜,以為神助………。

由此史料可知,城隍在當時人民心目中已是足以輕重的信仰地位,經由對祂的祈禱士卒增強了信心,而須臾的神蹟顯現使得戰局反敗為勝更是令人驚奇。所以城隍由原是一個被地方人民崇祀的信仰,經過顯靈事蹟的傳播而付起捍衛城民的責任,並以城池保護神的姿態出現。

初期拜城隍也是沒有神像,只有設平台祭拜。由於城隍只是玉帝底下的一個官職,不是某個特定的神,所以城隍雕像祭拜的記載,據鄧嗣禹對城隍的考證,以現存的史料觀之,「城隍之有塑像始於唐」,而明確交代城隍神擁有塑像的記載則出現在《太平廣記》中:偽吳玉山主簿朱拯赴選,至揚州,夢入官署,堂上一紫衣正坐,旁一綠衣,紫衣起揖曰:「君當以十千錢見與」。拯拜許諾,遂寤。頃之,補安福令。既至,謁城隍廟,廟宇神像,皆如夢中………。

可見最早記錄城隍神像為穿紫衣的神明,而且起初也是以歷史人物為主,至於指名某人為城隍神的起源「多始於唐,而定於宋」,例如宋朝的包拯,宋末的文天祥都有被雕像成為城隍的記錄。而當城隍要有什麼資格呢?他生前必須是勤政愛民,有功於當地的地方官;他必須是開發當地,著有勞績的功臣;他必須是不畏強權,為人耿介的正直之士;他必須是積善行德,扶弱濟貧的行善者;另一種出任城隍資格的說法為下列三種人:

一、普通在水中淹死的水鬼,當他再拉他人下水淹死時,就讓此人代替自己留在水中,自己則回到陽間重新轉生為人,反之,如果是一個偉大的水鬼,他自己能忍受在水中的痛苦,不拉任何人下水作自己的替身,如此滿三年就可憑功德而被任命為城隍爺。

二、凡忠良孝悌有德之人,死後可被任命為城隍爺。

三、生前有學問有教養,從來沒有邪惡行為之人,死後可有參加城隍考試的資格,及格後可被任命為城隍爺。(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