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事空自知
拜讀金門日報五月一日「浯江夜話」,李福井先生的宏文《文心四帖》後,突然兩句詩「興來每獨往,盛事空自知」浮上心頭。李先生的論點令我讚嘆與感慨交加,讚嘆的是終於有知識份子提出金門文化發展的真知灼見,感慨的是我們三年來,以熱情卻微薄的力量,努力的實現李先生文中所提的幾件事。本文題目取的是後句,金門老人特別多,他們歷經民初下南洋、日據金門時期、國共對峙的軍管年代,在這些大時代的變動下,每個人都有一段精采或悲愴的身世,但他們都老了,如果我們不為他們做些什麼,往事只能自己回味,最後帶走了,豈不正是「盛事空自知」嗎?
李先生說他一直想做的,沒有時間、沒有能力做,希望有人能夠做的四件事,庶民列傳、華僑列傳、播遷列傳、先賢列傳等,其實是謙虛了,我讀過他寫的【古寧頭歲月】、【古寧頭戰紀】,純粹以讀者的角度來看,這兩本書融合理性與感性,史筆中兼具文學,李先生用心用情紀錄自己家鄉的人事,其實已經留下許多珍貴的史料,以一人微薄之力,這已經很了不起了。文中所提的四件事,也是我們二○○二年自台返鄉定居以來,一直努力在做的事,實踐大學張火木教授稱之為「金門鄉土文化資料庫」,而我們則稱之為「金門華人族譜資料庫」。兩者為金門保留史料的用心相同,只是在執行的方法不同。
以下根據《文心四帖》一文所提的四件事:庶民列傳、華僑列傳、播遷列傳、先賢列傳等,和大家分享我們的具體做法。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錢杭在認為,「家譜的本質乃是生命之鏈的接續。只有家譜,能夠讓最卑微的草民得以在文獻記載的歷史中,留下曾經生存的印記」。因此族譜是各種人文史料的根本,透過族譜的建置,李先生所指的四件事都可畢其功於一役。茲以烈嶼西方葉氏家族的故事回應李先生的建議:
葉永順先生一九○五年出生,二十歲結婚,民國十五年,妻子懷孕三個月時,就落番謀生,先到汶萊,因謀事不遂,與幾位朋友結伴輾轉遷徙至緬甸,受雇於木材工廠擔任帳務工作,因表現良好,深受福建籍老闆的賞識,故把女兒許配給他,從此在緬甸落地生根,生養了一子四女,言行穿著一如緬甸人。雖然他已在緬甸成家立業,但仍眷念家鄉妻子。由於緬甸是共產國家,對外聯絡不易,民國七十八年,高齡八十五歲的葉老先生自知餘生不多,乃寫信到汶萊轉寄到金門,聯絡到當年妻子懷胎三月、從未謀面的長子,要求相見。六十二歲的長子千里跋涉到了汶萊,由於台灣和緬甸沒有邦交,故先在汶萊住了半年,由他的舅舅協助,取得了某家工廠臨時工的證明,才得以經過泰國,進入緬甸,父子終得見面,相聚一週,永順特地交付長子照片一張,並在背面親自寫上緬甸出生的一子四女名字,交代勿忘異國弟妹,第二年永順即過世,父子二人一生相見僅此一面。
葉氏家族的故事,同時涵蓋了庶民、金僑、播遷的故事,是金門近代史極具代表性的史料。這樣的題材,俯拾皆是,金門號稱原鄉,號稱文化大縣,早該有一個專門的單位,來做李先生所說的事情,再不做就來不及了。說到這裡我們還是要向民間為數不少的有心人表示敬意,就個人所知者:如碧山陳怡情,有筆如刀,長期紀錄碧山諸多鄉賢故事與鄰近村莊往事,雖未公開發表,但已成為學者引用的原始資料來源;古區楊樹清最早關注金門族群發展議題,探討的深度與廣度,目前尚不做第二人想;珠山薛芳千以生花妙筆說珠山的人與事,承襲【珠山顯影】紀錄鄉情的傳統;賢聚盧懷琪滿懷衝勁,翻山渡海,串聯各國的賢聚人;西園黃振良書寫鹽田歷史,近年更戮力鹽田文化的復興;後水頭黃金牆長年默默整理紀錄黃氏家族的人與事,對於明清各姓人物的官職品秩如數家珍;浦頭黃奕展、后浦葉鈞培數十年來孜孜不倦,投身於族譜收集推廣;東珩蕭永奇則以其組織長才,聯合各姓默默奉獻的修譜人與文史工作者,共同編織金門華人族譜網絡,藉著紀錄各自的家族歷史,方便後續者把散落在各個角落的資料,各就各位,條理井然的掛到族譜網上,逐漸長成一棵棵花實並茂的家族樹,大家關心的村史因為各家族樹長成,自然水到渠成。
目前地區已有村莊的居民計畫自己寫村史,這是居民自我文化意識的萌芽,實在令人既高興又期待。有朝一日,民間自行編寫的村史出現,那才真是金門文化盛事。正如李先生所說「金門現處歷史的機遇期,剛好還可以掌握上一代的歷史尾巴,時機稍縱即逝;另一方面,金門現在環境不錯,說錢有錢,說人有人,只要有心,執行有力,可望水到渠成。」我想補充的是,民間有心,執行有力,政府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