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澎進士蔡廷蘭與金門
肆、與金門友人的互動
蔡廷蘭的師友中有多位是金門籍或是在金門周邊為官的人士,其中以恩師周凱及同門生林樹梅、呂世宜等人互動最多。
浙江富陽人的周凱字仲禮、一字芸皋,別署「富春江上釣蝦翁」,周凱是嘉慶16年(1811)辛未進士,曾兩任「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一是道光13年(1833)由興泉永道調署台灣,7月初8到任,是年10月20卸,留一月,12月初4回興泉永道;道光16年(1836)由興泉永道再調,9月初3到任,12月19實授,次年7月30以疾卒於任。其中因在興泉永道為官時奉命來澎湖賑災,而與蔡廷蘭相知,兩人之間互動情形非常顯著,曾在道光17年(1837)舉拔蔡廷蘭為12年一選的拔貢。周凱提拔人才的熱忱始終如一,周凱喜為文章,禮士愛才,本乎天性。嘗自言:「先是於澎湖得蔡生廷蘭,於金門又得林生(林樹梅),何海外之多才也 」。
當周凱在道光13年3月18日(1833)千里迢迢來到了澎湖,歷經艱辛才得以進入媽宮港,馬上看到蔡的〈請急賑歌〉,由此了解到澎湖災荒的情形,接著以撫恤6首詩答覆蔡,廷蘭讀了這6首詩之後,又再寫了兩首回應;周凱再讀了這兩首詩之後,又回應了一篇;兩人詩來詩去,讓周凱驚訝不已如此偏僻的地方,有這樣的人才,竟然因科舉不第,無法為朝廷所用,實在可惜;為了舉才,周乃教蔡讀書作文的秘訣,在短短的23天內結成了一段師生緣。
蔡也利用短暫相聚的時間,使周凱以〈再答蔡生〉讚許他為澎湖本地賑災所做的努力, 也稱讚他對澎湖歷史承續的貢獻:
蔡生滿腹懷琳瑯,入門意氣何飛颺,手出饋遺不敢當,又作長歌氣沛滂。………
後來周凱調臺灣道,廷蘭以老師之禮事之,並受聘主講臺灣縣(今臺南市)引心書院。也經過周凱的提攜,台灣的聞人都知道澎湖有這一號人士,那就是蔡廷蘭:
蔡生才調解吟詩,惜別匆匆繫別思,學行要遵先輩錄,科名須及少年時,東山溫飽非初志,北海疏狂惜大兒,但祝秋高鬐鬣狀,龍門燒尾順風吹。
周曾以衣服相贈,並祝賀將來成就更勝於藍,〈送蔡生台灣小試〉的鼓勵,蔡廷蘭果然金榜題名,之後成為了「開澎進士」。
海外英才今見之,如君始可與言詩,志高元幹空流輩,文愧昌黎敢說師,大木定邀宗匠斲,小疵先把俗情醫,島中相贈無長物,聊解春裘作饋遺。
蔡廷蘭與周凱互動情形頗多,曾經在道光15年(1835)第3次鄉試落榜後、遭風飄流越南前,到過廈門為恩師做壽,師生同遊廈門虎谿,為這個名勝古蹟寫了〈陪周芸夫子遊虎谿〉來紀錄:
征帆纔寄鷺門栖,又共群仙到虎谿。待月亭前容徙倚,摩天石頂快攀躋。
華筵客許青衫入,古洞僧邀彩筆題。好把廬山真跡認,緩尋歸路夕陽西。
甚至於道光16年(1836)4月22日由越南千辛萬苦歸抵廈門時,也呈給周〈滄溟紀險〉,敘述遭風越南所紀錄的驚險情形,周凱鼓勵蔡再作「紀程」,以便返台後可以告知親朋好友有如此的奇遇,後來成書的《海南雜著》果然有〈炎荒紀程〉來敘述。
當周凱於任內去世後,他的門生金門林樹梅等提議將老師的文章刻印為《內自訟齋文集》,廷蘭攬此重任後,寫信給同門生臺灣施瓊芳進士說:「吾師素負知人愛士,目今此事宜各盡心力,庶彰吾師之明;豈可諉之於樹梅,使私為己責哉?」,這就是蔡廷蘭尊師重道的表現。
道光20年(1840)在周凱去世3年後,他的遺作《內自訟齋文集》問世了,這是由蔡廷蘭召集,同儕林樹梅、呂世宜、商校成刻,版藏於呂世宜的「愛吾廬」。
林樹梅也以〈哭芸皋夫子〉來說明對恩師《內自訟齋文集》刊刻的重任:
六載蒙提挈,師門熱淚潸,遺編誠我則,失學更誰閑,
未遂撈蝦志,空思跨鶴還,羊曇生死感,莫望富春山。
任官澎湖右營游擊的金門人林廷福是林樹梅養父,曾倡捐修建澎湖觀音亭龍神祠,為民禱雨,道光5年(1825)林樹梅來澎湖依親,但當時並未和蔡廷蘭相識。林樹梅有〈渡台記事〉說明渡過黑水溝的情況,也有遭風飄流到東山島的遭遇,但都比不上蔡廷蘭遭風飄流越南這種人生特殊的經歷,〈題蔡香祖孝廉海南雜著〉是這樣寫著:
一夜神風為送行,炎方景物紀歸程,天教邊海開文運,我已輸君得遠名,
客路共流千載淚,師門重話十年情,他時破浪過金廈,說與鄉人共喜驚。
蔡曾對好友林樹梅有如此評語:「所著《靜遠齋集》,皆民生國計經濟之言」;「所著《 雲詩鈔》,文筆簡勁,敘事精嚴,出入唐宋名家,詩律嫻雅。五言猶雋妙。其一片忠厚真性情,流行楮墨間,洵令人一讀一叫絕也。」林樹梅亦以〈贈澎湖蔡香祖茂才〉讚美蔡對澎湖賑災的努力。
苦旱田難種,驚濤網莫施,天教山海困,人歷夏秋饑,
蔡子如傷切,陳詞乞賑悲,從來負憂樂,都在秀才時。
金門西村呂世宜亦授業於周凱門下,是道光2年(1822)舉人,擅長書畫;在道光年間來到板橋,林家花園內設有「汲古書屋」,曾由呂世宜來講學,台人奉為宗師。在台期間與葉東谷、陳南金、林樞北四人稱為東西南北四家。廷蘭於道光23年(1843)10月,在福建廈門會晤同門生呂世宜並請繪像,呂氏乃繪遊越南英像並請建寧張亨甫題字:「風塵萬里客,天地一詩人」。畫中廷蘭攜一卷書,配三尺劍,走萬里洋,行半天下,險阻備嘗,壯心不已,真乃昂藏丈夫啊!
伍、蔡廷蘭在澎湖
蔡廷蘭就讀過澎湖文石書院,這是由通判胡建偉在乾隆32年(1767)創建的,因成績優異成為享有公費的廩生。在學有所成之後擔任過第24任山長,由道光16至22年(1836至42),任期達7年之久,除作育本地英才之外,同時也兼任臺南崇文、引心書院山長,對士子們精神鼓勵極大。
編輯澎湖志書也是蔡另一貢獻,通判蔣鏞在道光8年(1828)邀集澎湖士子蔡廷蘭、陳大業等人共商大計,次年完成《澎湖紀略續篇》一書,補《澎湖紀略》所不足的地方;廷蘭並於周凱來賑災的時候,呈閱此書稿,並請周作序言於書前,另改名為《澎湖續篇》。此志書補充了60年來的澎湖一直沒有新的志書出現的空白。
嘉慶13年(1808)戊辰進士的安徽桐城人姚瑩,在道光18年(1838)擔任臺灣道對臺灣頗有貢獻,舉凡任官臺灣縣、噶瑪蘭廳等都有治績,幾度捐廉施賑,救活無數人。也曾整剔臺南海東書院規約,大力考核士子名實。尤以中英鴉片戰爭期間守衛臺灣,擊沉英艦並俘獲英兵百餘名的事蹟最為著稱,但不幸遭陷害,臺灣士民紛紛上書聲援。澎湖士民為了不落人後,乃由廷蘭於道光23年(1843)正月代表澎湖士民上書閩督怡良乞留姚瑩,後來經過一番曲折,姚瑩無事,最後並陞任為廣西按察使。
賑災也是蔡廷蘭對澎湖重要的貢獻之一,當澎湖在道光11年(1831)夏旱,秋8月大風,下鹹雨,冬大饑。雖有通判蔣鏞籌捐義倉錢,又借碾兵米,減價平糶,並通報請卹;蔡也擔任澎湖廳義倉總董。次年,猶饑。周凱奉命來澎賑災,而廷蘭以詩訴請急賑行動,救活無數人。好友林樹梅亦以〈贈澎湖蔡香祖茂才〉說明蔡關切澎湖賑災此等大事:
苦旱田難種,驚濤網莫施,天教山海困,人歷夏秋饑,蔡子如傷切,陳詞乞賑悲,從來負憂樂,都在秀才時。
當他在道光24年(1844)經過會試、殿試的重重考驗,成為「開澎進士」,首開澎湖人出外擔任知縣級官員的紀錄,回鄉祭祖之後並建有「進士第」一間,雖然目前已殘破不堪,但也因具有濃烈的歷史含義,早被列名為三級古蹟之林;開台澎湖天后宮內「功庇斯文」匾是蔡廷蘭感謝媽祖的庇佑所立的;當然光宗耀祖的成就也被祖籍地的金門瓊林視為無上的光榮,目前在蔡氏各宗祠內就立有進士牌匾三方以資紀念。
(四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