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澎進士蔡廷蘭與金門
陸、蔡廷蘭在越南
蔡廷蘭漂流到越南其實也和金門頗有關係,起先是由金門坐船要回澎湖途中遭風漂流越南,接著往北走陸路再回到金門。越南阮朝國史館編《大南寔錄》正編第二紀卷160《聖祖寔錄》,明命16年(1835)冬10月有這樣的記錄:
清福建商船一艘,往商臺灣,因風漂泊于廣義洋分。省臣照風難例,給與錢、米以聞。船內有搭客廩生蔡廷香,特加恩增給錢50緡、米20方,俟便遣之返國。
「蔡廷香」並非筆誤,而是避諱越南明命父皇嘉隆國王阮福映的母親之名蘭,乃合稱其名(廷蘭),字(香祖)為廷香。
原越南黎朝時按律三年才能朝貢清朝一次,道光19年(1839)帝諭向來越南國二年一貢,四年遣使來朝一次,合兩貢並進,嗣後改為四年遣使來貢一次,其貢物照兩貢並進之數減其半。朝貢團及遣送回清國多以海路為主,如有遭風難被遣回,則隨時可行,次數不計,而且也可以攜帶大量的貨物來進行貿易。
其中以1831年「清監生陳棨等遭風難」最為可憐,此事件係遭越南民眾劫掠並放火燒船、也按風難例給予米、錢等支助,最後有派遣使臣送歸國。但也因為這樣的境遇,讓蔡的恩師周凱能在廈門接待越南的陳文忠、高有翼、陳文恂等護送官員,5年後也讓蔡在海外能代替老師探望故舊,人生真是奇妙啊!
現在將蔡廷蘭在越南期間停留時間較久的廣義省、王城順化及舊都河內等三地做介紹之外,還列出《海南雜著》內蔡廷蘭與籍貫屬福建金門、廈門華僑相遇的情形。
廣義省菜芹汛是蔡廷蘭登陸越南之處,位於茶蓬江注入南海的地方,有三個島橫亙於航道上,若非當地人士熟悉港路,出入是不太方便。蔡廷蘭能幸運地漂流至此,真是洪福齊天。由於按照越南規定,凡遭風難者須等來年吹南風時由海程返回,並由越南當局派員護送回廈門,並兼做朝貢貿易。蔡因思念家中老母,無法等待那麼久的時間,上書國王懇請讓他由陸路北行回國,直到道光15年(越南明命16年,1835)12月19日經核准後出發。
蔡離開廣義向北行,有提到中國人最多的「惠安 」,目前是一保存有歷經數世紀,依然完整無損的1,000多個建築群體,涵括有會館、寺廟、碼頭、教堂和水井,1999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名為「世界遺產」之一,可說是一座活的博物館。
城內有多座華人會館,籍貫是福建省的蔡廷蘭,也到「福建會館」內參拜「金山寺」所供奉的媽祖。在會安曾被「南義巡撫官」潘清簡一日之間延敘兩次,也被贈送金錢及點心,雙方還有互相唱和的詩句,賓主盡歡,互動甚多。
除夕夜來到了順化王城,王城外戶戶人家都貼有春聯,也燃放爆竹,一幅中國過年的景象,可是蔡氏兄弟感時思親,整夜低泣,不能入睡。
次日明命17年(1836)正月初一,街市上番歌夷舞,歡聲動地。蔡雖然想謁見國王,但東閣大學士關仁甫告知越南宮廷元旦禁忌情形只得作罷:
我國有例,元旦聞雞聲,眾文武入宮拜賀,賜金出,即封宮門;俟有旨啟門,方許出入。君欲修禮於下國,俟門啟,當引君一謁;慮吾王以船相留,必母?(毋)卻,不然,既有前命,但執省官文憑行無礙,待初七日開倉,領糧啟程,留牘府堂,自能為君達賀悃也。
7天的停留,蔡對王城有更深入的敘述:宮前是午門,門前中道豎一大旗,殿脊安黃金葫蘆,內有左右將軍府;宮外環繞高牆,四角落上置有紅衣大砲,來保衛宮城。王宮以西為王子等親屬住所,再西邊是內宮。另在別宮設有遊宴場所的明遠樓,東北方有可支撐數十年之久的糧米倉庫。
王城曾遭火災,目前尚存建築有午門、太和殿、太廟、興廟、世廟、兆廟、九鼎、顯林閣等。其中午門以建築藝術見長,被譽為順化的標誌,而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早在1993年就將順化列名為世界遺產之一。
當蔡在道光16年(越南明命17年,1836)二月初六日,抵河內省城(即古東京,舊名昇隆,),先找到福建鄉祠,住一晚再移到同鄉曾添(同安金門人)家。河內目前是越南的首都,曾是黎氏王朝都城東京,有廣州儒士陳如琛等人告知蔡廷蘭說:「東京地大物饒,城池鞏固,市井繁華,珍寶之利甲越南,又多衣冠勝蹟,不可不一寓目」。況且來到河內距離邊境路途已近,心情愉快,乃以一天的時間遍遊城內名勝。
首先觀看「黎氏故宮」,此時王城已遷至順化,徒留下畫棟雕甍,重樓複閣的建築物,散佈在荒煙漫草中。之後來到「同仁社二女廟」,越南人也稱為「二婆廟」。這是東漢建武16年(西元40)交阯女子徵側及其妹徵貳反叛之事,雙方對此事件的立場、觀點不同,事後東漢光武帝晉封馬援為新息侯,食邑3,000戶;而越南說法則是二女死於月德江,遺骸漂流到富良江畔,當地人士建「二女廟」來紀念他們姐妹倆。
途經鬼門關、諒山省,三月五日來到中越邊界上「南關」(今友誼關),清方鄰近的左江道、明江廳、寧明州三個衙門都派人來接交,蔡自道:「出異域而入中土矣」。
三月二十九日過廣東肇慶以後,則山水明媚,景物鮮姘,市鎮所聚,生意十分,可稱沃土,見福建龍溪人的鹽運使鄭開禧,敘鄉誼甚慇。四月初一日,過迎祥街訪福建龍溪友人林伯僚,遇同郡臺灣淡水人杜光己,與福建廈門友人陳天佑、蔡節邀請入城。
四月二十日來到廈門,拜謁恩師周凱之後過海到金門候船,五月初八返回澎湖時,與弟弟廷揚一同拜見母親,「驚喜交集,涕泗汛瀾,迴憶曩昔,誠不啻再生焉」。與蔡同在澎湖賑災的通判蔣鏞作詩以誌此事:
文章未遇屈秋闈,海舶騰颶母飛。天水浮沉旬夜迥,煙雲杳緲一風回。
南收荒島波濤險,北望家山定省違。往返梯航將萬里,奚囊攜得錦囊歸。
取道歸程出桂林,鷺門安抵喜傳音。倚閭得慰萱幃望,愛士能孚藻鑑心。
回首煙波驚甫定,怡情桑梓戀應深。長風巨浪鵬搏遠,履險為夷卜大任。
蔡廷蘭經過了大小城鎮共有68個,總共花費了118天,北行里程將近7,000里。當時越南阮朝分通境為30省:國都富春(順化);廣南、廣義2省為右圻;廣治、廣平2省為左圻;平順、富安、廣和、邊和、嘉定、安江、河仙、永隆、定祥9省為南圻;河靜、海陽、廣安、清化、乂安、南定、廣平、興安、河內、北寧、諒山、高平、太原、山西、宣光、興化16省為北圻。其中蔡廷蘭除了南圻沒經過之外,其餘左、右、中、北圻都有走過。
柒、蔡廷蘭在江西
從道光29年(1849)任峽江縣令到咸豐9年(1859)豐城縣任內去世,這11年時間蔡廷蘭都在江西省為官。
峽江別稱玉峽,位於江西省中部,贛江中游,明嘉靖5年(1526)才正式設縣,隸屬於江西臨江府管轄,目前屬於吉安地區。總面積有1,287.43平方公里,縣治原為巴邱鎮,今遷至水邊鎮。巴邱鎮南面的贛江玉峽僅寬400公尺,是千里贛江最狹窄的地方,有「玉峽天開兩崖丹,隔岸諸峰似翠環」之稱,現在有渡輪行駛贛江兩岸。
峽江平均每7.6年一次較大水災,每8.3年一次嚴重乾旱,當地有歌謠說明舊縣城巴邱鎮的情形:「峽江半條街,零星幾家店,上下走個遍,不消一根煙」。明萬曆13年(1585)的峽江知縣賀逢舜曾有這樣的說明:「今峽江地上,在江西省最稱瘠薄,而額糧最稱上上,江西78個州縣中,稱土薄而賦重者,獨高安與峽江耳,然查高安糧額,上田一斗一升六合,而峽江上田至一斗三升一合,蓋田為薄中之薄,賦實重中之重,人民不堪負擔,閭閻日就逃亡」。可知峽江是一個多天災、土地貧瘠、賦稅又繁重、人口外移嚴重的縣。
蔡廷蘭於道光29年4月(1849)擔任峽江縣知縣,其前任為徐燧,江蘇荊溪人,道光28年4月(1848)任職;後任為高學易,順天大興人,道光29年7月(1849)接任,所以蔡的任期僅三個月而已,談不上有什麼建樹。
豐城縣位於江西省中部,贛江下游、鄱陽湖盆地南端,古有「劍邑」之稱,唐朝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下陳蕃之榻」就是描述此事。江西另有「金豐城,銀鄱陽」之說,「金豐城」是指豐城縣,該地自然資源比較富饒,但洪、澇水患多,集中出現在每年4-6月份的降雨季節。平均暴雨日122天,季雨量佔全年雨量50%以上,致使江河水位驟漲,山洪爆發頻繁。從398到1996年止,這1,588年之中出現洪、澇145次,特大洪、澇26次,平均3-4年發生一次大水。所以自古以來修隄是當地首要大事,著名的「贛東大隄」始修於唐永徽2年(651),共長43.88公里,清代仍有補修,但隄高僅3-4公尺,隄面寬1.5-2公尺,抗禦洪水能力只有3-5年,(1177-1943)766年間共倒隄決口232次,平均每3年決口一次。當地民謠云:「上走樟樹下走省,八都圍里是只討飯碗。」可說明此種洪水決隄災後的情形。「三月三,九月九,無事莫在江邊守」、「五月南風漲大水,六月南風海也乾」、「泥鰍水上跳,大雨即來到」的當地俗諺也足以說明這裡的氣候變化。
在蔡廷蘭到豐城任官之前及任官時期(1856-59)當地的天災不斷,計有淫雨不止、決隄、蝗害、大瘟疫等情形。除此之外從咸豐6年到9年(1856-59)這三年多,任職於豐城縣的蔡廷蘭遭遇太平軍與清兵在豐城頻繁交戰,真可謂天災人禍不斷,在非常困境的情況下,仍有如下的政績:
咸豐年間太平天國攻陷豐城縣城毀衙署,由蔡廷蘭加以重修;也因在縣城盛家洲後的考棚牆垣傾圯,號板殘缺,為了讓學子有適宜應試環境,乃修理出東西各計16架15間,試案坐板共計1,800號,庖湢皆具,週以垣牆的考棚。當地有「衙前巷」、「考棚巷」地名說明此事。蔡廷蘭就任的第二年(1857)也承先啟後尊崇當地先賢並嘉蔭學子增加學額,將孔廟大成殿東西兩廡各6架12楹共40位列祀先賢先儒的位置加以調整,當地先賢公孫僑原列於西廡,改移於東廡第一位,再將先賢孟皮配饗於大成殿明倫堂後的崇聖祠。
豐城縣士子原來可進入文武學員額為各15名,雍正2年(1724)曾增加文學5名;咸豐7年(1857)蔡廷蘭擔任知縣時,邑紳民捐輸砲船經費,乃奏請加永遠文武定額各一名,又廣一次學額四名。以後到同治3年(1864)為止,縣民陸續捐獻軍餉及團練經費,朝廷嘉許永遠文武定額成為文學30名,武學25名,又廣一次學額最多達9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