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澎進士蔡廷蘭與金門
石埽為內部堆置石塊外部覆蓋泥土,連接隄岸邊向江中延伸,與江水流向成垂直,可用來減緩流水速度,以減少災害,現在名稱叫做「墩壩」。所以修隄、修埽是豐城縣最重大的事情,蔡廷蘭任內修了這些水利設施:咸豐6年(1856)在南沙岸添修石埽一座劈分水勢。咸豐7年(1857)春,水決尚書土當60餘丈,遷灣改築90丈3尺,衝塌二王廟恆巷口灰堆下石隄,決熊坊土當土隄,蔡尹廷蘭勸捐修復。咸豐8年(1858)夏大水,沖塌周公埽館驛前石隄、決平豐埽、張家角、羅家嘴、楊家廒、長湖口等土隄1,400餘丈,沖塌蘇家廒石隄25丈,灣修土隄95丈;楊家湖石隄33丈,修復土隄103丈;楓樹?決32丈,灣修42丈5尺;決瑞河橫土當頭、陳相渡數十丈;沙塞88都6圖1,258等甲,糧田680餘畝,蔡廷蘭先後勸捐修復。
抵禦太平軍並褒揚有功的團總也是蔡的政績,當咸豐5到6年(1855-56)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軍十餘萬來襲,雖然縣城陷落,幸賴劉士奇等團練抵禦。咸豐7年春(1857)蔡廷蘭到任的第二年就發札飭各團練再加整頓,戰績卓著,並奏請賞加劉士奇五品軍功,可惜劉士奇因大霧為賊所陷,不過有賴眾團練同心齊力,到8年8月全縣底定,有功人員計有團丁徐大勳、蔡秉忠等百餘人,團練徐彥楠、陳定元、楊春臺、劉士俊等均蒙蔡廷蘭保奏獎敘。
當時知縣品級為正七品,其待遇如下:俸銀45兩,但再加上「門子」、「皂隸」、「忤作」、「馬快」、「民壯」、「看監禁卒」、「轎傘扇夫」、「庫子」、「斗級」等知縣項下俸食共銀484兩2錢。在不算多的薪俸中蔡廷蘭為了救助災民曾有捐廉2,700兩修隄等義舉,也不簡單。
這些優異的表現在澎湖與江西兩地志書都有記載,但有少許的差異。《峽江縣志》、《豐城縣志》為蔡廷蘭在江西仕宦地的當地志書,而且也在蔡去世之後的12到14年成書;《澎湖廳志稿》、《澎湖廳志》則於蔡去世之後的20至35年才完成,年代較晚,同時多為間接所採訪的資訊,比較起來《峽江縣志》、《豐城縣志》可信度較高。像蔡擔任峽江縣知縣應採用《峽江縣志》內所記載的一任,而非《澎湖廳志稿》、《澎湖廳志》內所紀錄的二任。而澎湖志書提到豐城縣「張家嘴、羅家角」等隄防就和《豐城縣志》內的「張家角、羅家嘴」地名有差異,而且經過我們實地考察,目前這兩處地名是「張家洲、羅家咀」。另外在江西並沒有找到有關蔡擔任江西鄉試同考官、署南昌水利同知一個月職務的資料,所以就以澎湖志書內所提及的為主。不過在《澎湖廳志》內有提到蔡初任江西峽江縣,見「觀瀾書院」久廢之事,也可以在《江西通志》內找到江西省臨江府有章山書院,和《澎湖廳志》所提到:「見觀瀾書院久廢,協助修築郡治章山書院,使縣內士子得就近肄業」,是確實的紀錄。
捌、蔡廷蘭的詩文
施瓊芳(見田)和蔡廷蘭一同被周凱在道光17年(1837)舉拔為台灣府12年一選的拔貢,也同為道光17年(1837)丁酉科舉人,後施在道光25年(1845)高中己巳恩科進士,慢蔡有一年。
蔡的〈愓園遺詩〉總共有115篇,這首〈題施見田同年〉七言律詩,足以說明兩人之間互動情形良好:
才華爛熳本天真,一卷琳琅入眼新,論古瀾翻三峽水,抽毫艷掃六朝人,
江山歷盡襟懷壯,風雨來時筆墨親,此去金門看奏對,聖朝今日重詞臣。
金門林豪曾造訪蔡的里居,搜諸塵篋,得〈愓園遺詩〉兩卷,林豪認為:
其詩筆鋒凌厲,奇氣往來,既獨出而冠時,當信今而傳後,方之前哲,卓爾名家。雖篇帙之無多,皆精神之所寄。殘膏剩馥,味以久而彌長;尺璧寸珠,物以希而可貴。假令束置高閣,徒飽蠹蟫,卒使文獻無徵,詎非藝林恨事哉!
其實蔡廷蘭為了救濟災荒的〈請急賑歌〉,才是字字都是肺腑之言,部份內容如下:
昔讀寶儉箴,貴粟賤金帛。昔聞袁道宗,蠲賑上六策;又聞林希元,荒政叢言摘。三便與三權,六急從所擇。自古以為然,周賙救尼 (艱厄之古字)。況茲斥鹵區,民貧土更瘠。年來遭旱災,滿地變焦赤,又被鹹雨傷,狂飆起沙磧,海枯梁無魚,山窮野無麥,老稚盡虺嬴,半登惡鬼籍,丁男散流離,死徙無蹤跡,所賴別駕仁,捐廉先施借。向來失預防,社穀祗虛額。乾隆十六年,官捐二百石;移歸臺邑倉,陳腐實可惜。何不撥數千,存貯常平積?平糶假便宜,採運收補益。茲法如堪行,從長一籌畫。
澎湖地區是臺灣雨量最少的區域,俗云:「五風兼十雨」即為豐年,若因乾旱擔任父母官的通判常常會祈雨于上蒼,兩任澎湖通判的蔣鏞也曾於觀音亭龍神祠祈雨,結果天從民願降下甘霖;蔡廷蘭見此情狀寫了見〈夏日喜雨呈通判蔣鏞詩〉來記錄。
蔣鏞也因賑災義舉為澎湖各界讚賞,商民們立了一組三塊木刻「文石書院碑記」龜趺來紀念此事。左右兩塊刻有「三生福慧」、「編珠綴玉」等祝福話語。金門林樹梅也以〈澎湖施賑圖歌送蔣懌 司馬歸楚〉並序來稱贊蔣鏞的義行:
君不見,澎湖浮島東海東,土田磽瘠無上農。豐年狼戾中歲歉,況乃一旦遭荒凶。又不見,澎湖四面環一水,居民半做漁家子。片帆朝出暮不歸,海上風波險如此。我生金門澎為鄰,海邊耕釣猶澎人。最憐生寡食者眾,勞苦無過澎之民。歲在卯、月在午,旱魃張、雨鹹雨,噫風颶母助威炎,腐草枯禾挾砂舞,此時澎田不可耕,此時澎海無人行。眼看萬頃土裂甲,坐使萬戶人呼庚。蔣侯!蔣侯!古賢者,哀此哀鴻淚盈把。急上書,賑官錢;急請命,祈神社。嗷嗷吾民無仳離,倅也受咎烏敢辭。嗚乎微侯肉白骨,澎民什八填溝壑。姓名傳頌滿閩疆,西廈東臺亦稱說。即今解組將歸田,萬人擁哭如當年。清風但覺袖可貯,遺愛曾建鞭長懸。我於蔣侯稱父執,今日重逢感疇昔。作圖再拜送君行,丹青難狀循良績。君攜圖,歸黃州,平生此事堪千秋。他時兩地談仁愛,楚水閩山佳話留。
蔡也曾遊歷澎湖各處,以〈澎湖八景詩〉來描敘優美的風景,其中「太武樵歌」和金門盧若騰有相當關係:
奎壁雙輝列宿聯,天臺遠眺擬遊仙,香爐起霧凌霄達,西嶼落霞映水妍,夜靜龍門聽鼓浪,秋高虎井看澄淵,案山漁火如星斗,太武樵歌管絃。
當然記載越南行跡的《海南雜著》更是蔡廷蘭的心血著作,分為三篇,一是〈滄溟紀險〉,提及大海中風雨晦溟,波濤駭異,生死不可測之情狀,而中懷鎮定,帷老母是念;二是〈炎荒紀程〉,敘述越南恭順,雅重天(清)朝文士,與其士大夫相唱和,及所歷山川道路之險夷,城郭宮室倉廩府庫市廛之虛實;三為〈越南紀略〉,記載越南故事,略古詳今,纖悉畢具,以驗其風俗。
玖、後記
蔡廷蘭為金門裔孫,也是澎湖唯一的進士,更被台灣史名家林衡道先生舉為《臺灣一百位名人傳》名列第39位,是「浯島、菊島」兩地的光榮。
筆者曾任教的澎湖縣中正國中學區內興仁里就是蔡廷蘭的故鄉。基於對鄉土的關懷,這些年陸續與合稱為「陳高」的陳益源、陳英俊二位同好,踏巡蔡廷蘭所走過的足跡,尋找相關的點滴,也合作出刊了「開澎進士蔡廷蘭與《海南雜著》」一書。身為澎湖人,能為澎湖做些有意義的事,是我們永遠追求的目標,還原澎湖歷史的事物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還有更多的挑戰等待我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