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琰遊汀溪
清代金門才子許琰字保生,號瑤洲,金門後浦人,徙居同安前宅(今屬大同街道田洋村,後來又回居十九都後浦保董林村,今同安童嶼村尚有其住宅。許琰是同安清代「神童」之一,他自幼穎慧過人,六歲能詩,八歲作文,十四歲就著作《寸知編》,已入鰲峰(今屬汀溪鎮)從侍郎蔡文勤遊,授宋儒性理書,身體而心驗之。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與金門籍盧家樁同科舉人,五年為同安縣唯一的文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據《金門志》卷十六「叢談」記載:「許庶常瑤洲嘗攜同安馬蹄酥餅,至京送其鄉貴,會座主謁鄉貴,為供其焉。問何有?則曰:從貴門下得來耳。「座主心啣之,坐是以大考詩中一字失檢,吹毛索垢罷館職。「許琰攜帶同安馬蹄酥上京餽贈同鄉,剛好他的主考館也來拜訪這位同鄉,就一起品嘗家鄉的食品。主考官問話中知道許琰祇把馬蹄酥送給同鄉而沒有送給他,於是懷恨在心,不久利用職權罷了許琰的官職。從中可以看出「送禮」之風由來已久,也可以幫助人們瞭解「同安馬蹄酥」聞名京城的歷史。根據民國版《同安縣志》的記載,許琰「性傲兀,散館磨勘(復核試卷的翰林院官員),為睚 者所中,改知縣,飄然琴劍,放浪燕、齊、楚、豫、吳、越間,盡發其牢騷不平之氣」。許琰既不善於奉迎拍馬,又不肯與世同流合污,自己想成為塵世中的江湖散人,煙波釣客。這種思想與行為在社會上「卒鮮同調」,但也促成了他的文學成就。他「晚賦歸來,杜門嘯歌,蕭然自得」,他的著作說得上是「著作等身」,有《玉森軒稿》、《鰲峰近詠》、《詩餘詞調》、《方知集》、《水泳集》、《餘鱗集》、《齊河縣志》、《荏平縣志》、《普陀山志》等;寓居金陵時結集出版了《瑤洲文集》和《寧我堂詩鈔》,可惜這些著作今天很難讀到,民國版《同安縣志》也祇收錄他一首吟詠汀溪的《瀟湘神詞》。
汀溪(原作「 溪」)是同安境內的一條主要的溪流,它全長十七‧三四公里,由發源鐵峰山的造水溪、發源雲頂山的五峰(鰲峰)溪和發源山頂洋的西源溪三條小溪在草仔市與蓮花溪匯流注入西溪(東、西溪為同安的母親河)南流至雙溪口合東溪入東嘴港出海。汀溪水源充足,林木茂盛,所以宋代瓷業發達,所產青瓷(日本學者稱之為「珠光瓷」)於南宋時期就遠銷東南亞許多國家和地區。又由於山青水秀,風景迷人,相傳唐末詩人羅隱(八三三—九一○慕名到此一遊,以致今天洪濟橋頭還有供奉羅隱的洪濟宮(俗稱羅隱廟)。明末地方文人池顯方(蔡獻臣妻弟)甚至攜母棲山,還在溪畔修建晃巖,參禪著書,全國許多文人也特地來汀溪探訪「處士家」。許琰住宅在汀溪下游,自然常臨汀溪觀水,對著清溪綠水,不覺口占一詞:溪水清,溪水清,水煙朝盡墓還生。一自洛波人去遠,不知何處步溪聲。民國版《同安縣志》說「此詞頗有宋元風致」,可以看作是對韶光的追憶,也可以理解是對摯友的懷念。
斗轉星移,昔日的潺潺溪水已是碧波蕩漾。一九五五年十二月十日,來自一市七縣的民工在汀溪上游動工修建汀溪水庫,翌年六月竣工。攔水大壩高四四‧八四米,長二八五米,庫容四八四五萬立方米,幹渠總長一百公里,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通過海底管道向與金門僅有一千八百米之隔的角嶼島供水。將來金門鄉親如果能夠喝上汀溪水,一定會想起三百年前這位吟詠汀溪的家鄉詩人;而早期同安民眾「汀溪水流真遠,直入大海到金門」的願望也將得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