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第一才子》系列
會元隨後來
傳說許獬參加會試,經過福建,在所乘轎燈籠上大書「會元」,同行說這麼有把握,許獬回答:「狀元未必知,會元隨後來」,後來金榜題名,果然如此。同質性的故事亦見於《泉州俗語故事》乙書,泉州流傳一句俗話:「狀元未必知,進士先豎牌」,它提醒著人們對待勢在必得之事,仍須提防事情發生變化,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話說明朝時,泉州南門外磁灶村,有位德高望重的吳先生,中舉人後,一直參加會試不第,日久而心灰。一日其指導過的得意學生,適逢三年大比之主考官,知師窘境,以密函告知:「學生主考,請師一試,高徒伴行,當盡力為。」吳先生為慎重起見,與鄉老商量,有好事者說,此科有主考官關照,狀元未必知,進士先豎牌,您請安心赴考,我等籌款擇地,為你預建一座進士第,吳先生一時心高,想必然矣,故擇二名質優學生陪伴赴考;不意,天不從人願,吳先生半路染風寒,客死他鄉,二高徒料理後事罷,在科舉考試中得好成績。豈知,該進士第,傳到泉州知府,險惹出一件大麻煩,後得高人化解。如今,該進士第尚在,該則俗諺仍在流傳,其故事的背後意義,值得你我深思。
神童許獬
這是福建省地方校本教材系列,閩南文化叢書中的《天頂一塊銅》乙書所提的章名,文中提及許獬從小聰穎過人,一日,家中客人與其父許振之談論左傳,提起春秋時之夾谷之會,許獬在旁,笑答該故事淵源,又明確述來,表現出的博學強記,令人讚嘆不已。
及長,許獬讀書時,私塾先生要試其才智,出遊時,至一打鐵舖前,先生即景出上聯:「鐵錘本屬鐵,鐵砧也屬鐵,打鐵鐵敲鐵。」,許獬眼睛一轉,見一攤賣鱟肉店,即答對:「鱟肉原是鱟,鱟靴亦是鱟,煮鱟鱟舀鱟。」該聯以煮鱟對打鐵,獲得先生的好評;再走到一棵枯樹前,先生再出對:「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成柴。」以拆「岩」「枯」「柴」三字出對;許獬環顧四週,見少女泉邊洗衣,靈機一動,答對:「白水泉邊女子好,少女為妙」,以「泉」「好」「妙」三字妙回;先生又走到一棵梧桐樹下,見童子拍打梧桐子,先生以諧音再出對:「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許獬亦以諧音回對:「許獬過苦海,苦海盡,許獬進」一言表示志向,得先生讚譽。
後來許獬聽說晉江有位李光縉,徒步求學,並在13歲時名震文壇,14歲中鄉試頭名,17歲赴京考中二甲第一名,官居翰林院編修。
以上的傳說,有五分真的,真的部分是有據可考,不可考的部分有五分,然也不能說是假的。
五分真的,可見於《叢青軒集》中的許鍾斗先生傳,這是晉江舉人池顯方所撰,該文「少穎異,九歲能文,即多驚人語,封公(即許父)偶與譚夾谷之會,危其事,公從旁應曰:「已具左右司馬以從,何危乎?」客驚服,十三歲淹貫經史,………」可證;前面所言慕李光縉文章,徒步至晉江,從之遊,亦見於福建通志、滄海紀遺、金門縣志等書籍;惟13歲時名震文壇,14歲中鄉試頭名,17歲赴京考中二甲第一名等部分,即有誇大之嫌,依李光縉自述:「子遜低徊余之門十餘年,………始一大悟而進成,弁南官而去。」可知。又許獬是27歲時中舉,次年會試不第,再讀書3年後,於31歲始成會元。
許獬與陳紫峰
這是《泉州講古》乙書中歷史名人編內的一個小故事,有一段陳紫峰與許獬的故事。話說陳紫峰在厝設書館,閩南一地知名,一日,陳紫峰外出,有一頭戴草笠的少年上門,開口要找「陳師傅」,在館內的學童說:「這是學館,非稼地,只有陳先生,沒有陳師傳」。這少年回應說:「你們叫先生,我偏要叫師傅,看來是不在了,那請你們轉達,說有一個斗笠上剪一個洞的人要找他」,說著便脫去斗笠,眾人發現是一個臭頭,大笑不止,然這位少年也不生氣,轉身離去。
原來這個少年即許獬,獬因年少參加科舉不第,老母不甘心,想去求仙,獬擔心老母體衰,家中又無錢,即勸老母不要去,不如用這些錢去找名師指點,老母問何,獬答:「父母在,不遠遊,晉江有位第一通」我去請教。
惟獬第一次到即碰壁,故留下口信,待紫峰回來後,學童轉告,紫峰一想便知是許獬來訪,即要求學童說:許獬很聰明,只是臭頭怕人笑,長年戴笠,想是一定會再回。
離鄉的許獬,知道盤纏不豐,人生地疏,看天候不早,找路人問路,見一老伯,問此地何處?前頭何處?又問路何走;只聞樵夫答:「欲知山中路,須問砍柴人」,許獬此行本是求學問道,如無目標的上山,要知未來路何往,當以下山樵夫最是了解,這老伯語雖平常,但在許獬聽來,卻是哲理十足,心想,此行本是求道,世路茫然,不如回頭再訪陳紫峰。
許獬的到來,應證了紫峰的預測。此時許獬心中恭謹,和氣的請學童代為轉達,一會,紫峰出來,問道:「尊駕可是金門來的許獬」;待獬述明來意,紫峰請學童提早放學,這時學童們那肯走,在邊上或梧桐樹下玩耍。紫峰出了一對:「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由於「童」、「桐」;「落」、「樂」都是應景及諧音,許獬想了一下回:「許獬過苦海,苦海盡,許獬進」,「許獬」、「苦海」;「盡」、「進」亦是應時及諧音,一句將其心情表達無遺,紫峰心喜,留其做徒,後許獬在紫峰的指點下,學問大進,鄉試得解元,會試及殿試譽得「會元傳臚」。
這個故事無非是強調許獬在後人心中的地位,閩泉有一俗諺,有謂「天下第一通,晉江陳紫峰;天下第一「ㄠˊ:能幹」,會元許鍾斗(或許獬進士頭)」。陳紫峰,明正德年間人,別名琛,與金門品德完人黃偉同期,紫峰曾遺詩予黃偉云:「白菜充廚嘗覺苦,黃金橫帶不知榮。」足見其人。其與許獬的結合,正反映出閩泉人對該二位鄉賢景仰之意,二位年代差距甚遠的人物,一位是第一通;一位是第一「ㄠˊ」,正是閩泉人的驕傲。
其實依相關資料以觀,許獬嘗慕李光縉文章,徒步至晉江;雖九歲能文,13歲淹貫經史,但試輒屈,鮮有人知,直至23歲時,以府試見嘗於學博鄭燿,以天下才期,後又於府試由劉純仁首拔,評其文云:“當魁天下”(見池顯方《許鍾斗先生傳》)。故許獬文冠天下後,後人諸多附會及傳說才起,是有該傳說之流傳,亦如該書編者云:「這本書字裡行間蘊藉了濃郁的鄉土情結和淳美的民間理想,傾注了熱愛泉州的民間文學整理者和方言編稿人的心血。但因民間故事,往往添加了老百姓的良好願望和說法在裡頭,不免有些誇張的成分,………」相信,本於初衷的感動,最美。
爛土有刺
按《金門民間故事集》乙書有載,許獬回鄉後欲蓋祠堂,徵調民兵村夫,其中有一民姓陳,因路過後浦許氏宗祠,遭喚入做工,其子年幼膽大,隻身前往後浦找尋父親,見父正夯土築牆,稟父後接手工作,即著棉鞋踩土,許獬一見,出聲斥責,料得該小兒竟回答:「我是怕這爛土有刺」,獬聞語暗思,知其語中有意,即遣該父子二人回家。日後這說出諷語的小孩,名昌文,字清時,號伯武,明天啟二年進士,選南北京吏科給事中,為官清慎勤,浯人稱為「陳刑科」,而這句爛土有刺,也成了警世之語。
有關這般的故事,傳說的美意十分,惟細思後,不免張冠李戴,又無獨有偶者,亦見於《泉州俗語故事》乙書,該書人物編載:泉州人在受了欺負,一時無法與之對抗者,又不甘示弱時,口中常逞強的一句即:「爛土裏有刺」,亦即軟中有硬,如欺負過頭,可能會被爛土內的刺反擊,而這個故事的主角即明嘉靖年間出生的抗倭英雄傅應嘉。
傅應嘉年少時,有位溫大人在其家鄉泉州新門外錦堂村北面馬鞍山,聘名師擇一風水寶地,欲興土木修建溫厝墓,傅父受雇為小工,受監工不合理使喚及扣剋工資,時應嘉12歲,見狀,心中不平,利用中飯時候,替代父親工作,著鞋踏踩泥土,監工見此舉不合常理,不解問道,應嘉語帶諷刺的回答:「你要知道,爛土內有刺呀!」監工會意,就此收歛。
以二故事之時代相比,應嘉生於早,故事之起源可探性較高;惟二者表現之真意卻是相同的。
浯人天性溫厚、刻苦耐勞,如泥土一般,看似平常,卻能參天地之化育,如受小辱,往往笑顏置之,不與計較,倘再受辱,便可能如泥中有刺般的,在受踐踏時,冷不防是會反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