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崗一古寺四聖跡十二勝景
余乃一介村野匹夫,生在古崗,長在古崗,戀在古崗,戀古崗的一景一物,戀古崗的千載傳奇。
勘考明監國魯王亭樹碑所載,古崗舊名鼓崗,崗與岡兩字同音同義,因海浪擊石,如天鼓雷鳴,聲迴山岡,故稱名鼓岡。古崗一湖居中,四面環山,村居依山傍水,景色入眼驚奇處處。村前自東向西,大帽、赤山與西紅三山羅列,村後北側同屬石紫山系的杉頂、公婆兩山,分勢互倚,前山秀奇,後嶺疊翠,湖光明媚,常有遊者驚為仙境,於此流連忘返。
金門本為一佛地,太武山如潛龍山嶺,復作臥佛妙觀,乃為一大聖地。古崗虎嶺揚眉,明潭作眼,與金寧的古龍頭(今古寧頭)成龍蟠虎踞之勢,扼守太武佛祖聖城。古崗湖東一奇石上,留有觀音足印,腳印大小約常人三倍大,腳指與腳底皆清晰可見,甚似金湖鎮塔后赤後山頂觀世音菩薩所留足印(法明居士發願於赤後山興建鳳山寺暨鳳山佛窟。)兩足印皆狀若浙江普陀山的「觀音跳」,觀世音菩薩一跳千里,留跡三地,當同為聖地作記。再觀大帽山臨海處,更有奇岩狀若觀音倚臥入大深禪定,真是聖跡自顯,不辨可明。相傳於觀音示現處,宋代即建有觀音寺,其臨近有一口天然的圓形「大悲井」,口徑七寸,井深七尺,當是大悲心藏以顯大士在此度眾聖跡。此井終年湧泉不斷,其水清涼可口,若聖寺復建,有情苦眾必能依此受度。
自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駐守古崗後,東起翟山沿前岐、老利兩港,西至金湯港,擇山開鑿坑道,以藏船艦,工程浩大,枉死者眾,其魂魄據地不去,致使坑道內陰氣冷骨,影響地方安寧甚鉅。加諸大帽山本就銜接著鬼仔墓山,靈異事件早已頻傳,今更讓鄉人止步,誠屬不幸。時逢民國八十四年金門地區戰地政務解除,駐軍撤離之際,於老利港發現觀音佛像聖石,其慈容栩栩如生,鄉人圍睹,嘖嘖稱奇,在鄉老的研議下,於宋朝觀音寺原址處,重建觀音寺,並建造下方之坑道成為一大佛窟,以莊嚴觀世音菩薩此一弘法大道場,乃成為鄉里的共識,將待有緣共成大業。
鼓岡一古寺四聖跡略述如前,餘十二勝景可仰觀、可靜思、可憑弔、可讚嘆、可細賞,一一分述如后。且從翟山談起,翟山東側南石盤的「海巷梭」,長約六十公尺,寬約二公尺,退潮不見其底,每逢朔望(農曆二十九日至次月初五,十四日至十八日。)滿潮之漲退潮時,均可驚聞巷梭中的海潮音,猶如萬鼓齊鳴,聲迴山岡,音盪谷地,此即鼓岡一名之由來,或可名之為「鼓岡聽潮」。此景有若普陀山之「潮音洞」,待古寺重建後,必然遊人如織,當可再續說傳奇。
第二勝景即是海巷梭西側的「翟山坑道」,此坑道工程艱鉅浩大,由大帽山的北面入口處進入坑道,即有涼風迎面徐來,若值暑夏頓覺清涼,坑道寬廣,沿坡道及階梯下行至坑道四分之三處,可見坑道分左右兩側開鑿,深可隨潮滿水行船,寬長可容船艦多艘,甚為壯觀。若能清除淤沙濬通航道,並停靠一艘舊艦以供遊客參觀,當更有身歷其境之感。而坑道內石壁紋理清晰,鑿痕粗曠,既可留住愛石者的腳步,又可作為學子的地質學教材,可謂是一處能寓教於樂的好處所。
大帽山與赤山間的「七星墩」,又名煙墩,與湖下煙墩山的舊有煙墩,以龍虎之勢扼守海疆,若古寺再建,當有龍山、虎山兩寺分立兩地(法明居士發願擇煙墩山前吉祥寶地興建龍山寺),安守中央太武佛地之兩要位,以化戰地成佛地。煙墩既是烽火台又是碉堡,據稽考建於明代,乃戚繼光抵禦倭寇所建防禦工事。勘考古崗早期的大垵、老利與狗山垵諸港,以大垵為沙灘地易於登陸,故選在形勢險要的赤山與大帽兩山間,建構一前三後四的「七星墩」煙墩群,以防禦外侮。記得在民國三十一年間,常與三、五玩伴嬉戲於煙墩間,至今僅存一座在網寮附近的煙墩,為圓形建築,高約五公尺,直徑約四公尺有餘,以長方形花崗石構建墩體,留有一門出入,並有梯階上下墩頂,相傳每一煙墩有三至五人駐守,若遇倭寇入侵,便燃煙火示警。
繼前第三勝景七星墩,即是第四勝景「魯王真塚」。民國四十七年間駐守此地的砲兵部隊,在西紅山的北面山麓構築工事,挖掘出一古墓,依墓誌銘所載,乃是沉海奇冤三百多年的魯王之真塚,遂遷建於太武山麓,即現今之魯王墓。其墓旁東側,另有明代皇帝賜葬的鎮國將軍陳公及其夫人之墓園,至今仍保留得十分完整。
古崗原是一個靠捕魚為生的村落,開發最早的老利港距離村莊極近,村民取道湖邊平地往返其間,臨海有一塊坎仔石可供遮風避雨之用,遂成為漁民家眷送飯時休憩之處所,若遇漁船晚歸,常有村婦舉目望海盼夫早歸,其地落崖數丈,外人見此,便名之為「望夫崖」,景美情悽,為時人所嘆!今舊時場景已不復再見,唯見久經風雨剝蝕,那塊今人改稱為冬瓜石的坎仔石,已從崖頂翻落到老利港的沙灘上,朝夕在玩弄著浪花。
如第五勝景望夫崖般,位於東紅山南麓的「姑嫂巷」,其故事亦是淒然有情。姑嫂巷乃一天然海水巷道,長二十餘公尺,寬一公尺有餘,深達十餘公尺,每逢潮水來襲,即見浪花四濺,聲響如雷,險象環生。相傳明朝初年,有姑嫂兩人在巷邊撿拾海菜,因值大潮忽有猛浪來襲,其姑年幼且不諳水性,一時逃避不及,被狂浪捲入海中,載浮載沉即將滅頂,其嫂見狀奮不顧身,躍入水中伸手搭救,姑嫂牽手同命,只惜巨浪無情,不久即作波臣。鄉人搜救無效,直到次日清晨,方見猶緊握雙手的姑嫂兩人,依偎著橫陳在前岐的海灘上。後人為褒揚其嫂捨己救姑事蹟,遂將此巷命名為姑嫂巷,常見有人在此焚香膜拜,憑弔其捨生取義的精神。距離姑嫂巷僅數尺之遠,有一「仙人臉盆」,乃由花崗岩所構成,徑長約六十公分,深約二十五公分,盆內細緻光滑,終年有水清澈見底,見者稱奇。
姑嫂巷與仙人臉盆分屬第六、第七兩勝景,於東紅山北側有名聞遐爾的「漢影雲根」碑碣,是為古崗第八勝景。「漢影雲根」碑碣為明末魯王朱以海所題,朱以海,字巨川,號恆山,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九子荒王朱檀的第十世孫。崇禎十七年被明室封為魯王,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一六四五年),被浙東義士在紹興擁為監國。魯王從浙東、舟山、廈門一路敗走,隨後駐蹕金門。永曆十至十二年,魯王曾徙廣東南澳,永曆十三年夏又回金門,至永曆十六薨於金門、葬於金門(魯王真塚如前所述)。魯王客居金門十年有餘,概有感嘆一生顛沛流離、居無定所,有若雲飄各地片影不留,而漢裔落地卻只得一彈丸小島,遂題刻「漢影雲根」四字,以抒情懷。
魯王手題真蹟「漢影雲根」石刻,於民國初年崩落翻覆於原址之前,其中「根」字已斷裂不見。原址下方石壁上,刻有明朝遺臣諸葛倬、吳兆煒、鄭 緒等人於永歷八年(西元一六五四年)瞻誦「漢影雲根」石刻後,有感而抒發情懷的詩詠,依此推測,石刻當完成於魯王到金門的永曆五年至八年間。民國五十六年間,由金門社教館人員在原石旁另一石塊上,摩仿原字另刻「漢影雲根」一方,旁有明朝董颺先所題「闢沌」二字,附近另有未署名的「石洞天」三字石刻,在顛覆的「漢影雲」殘刻側背,尚刻有一首署名「湖海釣狂」的七言絕句草書。群刻羅列,引人感懷。
繼第八景,即是第九勝景「第一峰」石刻。此石刻位置在村前的土巾石山之峰頂處,係刻於一塊高丈餘之岩石上,其筆畫蒼勁有力,與「漢影雲根」之字跡十分神似。石刻未見題名,相傳為明末監國魯王朱以海所書,或言出自明進士董颺先之手,眾說紛云,現已無從稽考。第一峰大石底下,有一天然岩洞,高一公尺有餘,深約七公尺,出入口相通無阻,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期間,古城村公所曾遷駐該洞並成立民防指揮部,長達半年之久。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