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何日君再來

發布日期:
作者: 林金榮。
點閱率:881
字型大小:

─留金歲月的軍人影像記事

我國軍人的兵籍號碼以「天、地、玄、黃、宇、金、馬、宙」來區分軍籍的所在地,「金馬」不折不扣的代表著金門、馬祖等戰地前線。民國五十一年,政府為獎勵優良國片及電影工作者,創設「金馬獎」促進國片的製作事業,當初取名「金馬」二字,有效法金門、馬祖前線的意義,各取其頭二字簡稱。沒想到竟也沿為部隊人員調防該地區的通稱;不少抽到金馬獎的軍人,在駐防內留下不同時期的影像記錄,正可彌補戒嚴時代管制影像所造成的空缺歷史。

整理著成堆泛黃的黑白照片,最早的一張駐金軍人身份是台籍日本兵,民國二十八年(背面寫昭和十四年)站在后浦金門公學改設的軍部留影,那是被日本殖民政府徵召服役的台灣人,以「志願兵」形式被徵召入伍,他們都住在模範街一帶,金門早期的照相館經營也是發軔於此。金門雖是福建省第一個淪入日寇手裡的縣份,但在日據時代,僅有少數的日本人及臺籍日本兵或朝鮮人進駐,大多數主力仍在華南內陸戰場上。

當國共交戰失利時,金門地區紛紛湧進不同單位的駐軍。民國三十八年九月,二十二兵團司令官李良榮駐防金門城,由二十五軍守備本島,第五軍駐防烈嶼,開始構築防禦工事,次月胡璉所屬的十二兵團增防金門。十月十七日廈門淪陷時,湯恩伯率部駐金,這些部隊都是乘坐廈門原先用來捕魚的大木船,俗稱「釣艚」的三桅漁船,漁夫抵金後陸續的往臺灣謀生。同年十一月,金門撤銷縣政府,改為軍管區,劃分為金東、金西、烈嶼三區,之後金門防衛司令部正式成立,掌理軍事政治的領導地位。由於金門短時間無法提供這些各地編列的部隊營舍,軍民仍需雜居一處,民房的內外常被駐軍寫上振奮士氣的精神標語。一幀民國四十二年四月〈八五八八部隊伍長訓練隊第二期學生結業典禮留影紀念〉照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合影的,紅磚堆砌的牆面被灰水抹得如素淨的白板,門楣的國徽圖案,配上方正的「禮義廉恥」四字,莊嚴的時代使命肩負在每一個革命軍人的身心,臉上流露出肅穆與企盼的表情,至今許多曾被軍隊借住過的宅門牆間,仍殘留有難以抹滅的漆漬舊痕。

素望以治軍良將,視民如親的胡璉司令官,平日部隊訓練恪守不擾民為原則,民國三十九年六月在后浦西門外,舉行金門區陸軍官兵代表大會,搭建帳篷作為會場,隨後親自率十二兵團的官兵,在該地興建中正堂(今金門高中大禮堂),隔年的三月一日,慶祝 總統蔣公復職週年,同時也舉行中正堂落成典禮。現在留有一張同年的〈四八六三部隊全體連長合影〉照片;他們選擇黃埔建軍的六月十六紀念日,來自連隊主管幹部彰顯視為領袖手創的革命武力,深遠的人、地、事、時等條件,意義自然非比尋常。

民國三十八年的古寧頭戰役打響了金門的知名度,海外佳賓常把戰地前線列為參訪台灣復興基地的對象。民國四十一年,總統 蔣公訓示全體軍民效法田單復國精神的太武山上「毋忘在莒」勒石,及展示國軍歷次戰役英勇事蹟的莒光樓,幾乎成為現役軍人選拍率最高的景點,由於前者屬軍管制區,沒有特定的允許是無法目睹聖跡,為了滿足駐軍的需求,在各地的小型公園、文康中心,乃仿照勒石比例造景,供全體軍民瞻思合影,當然一時的風尚,照相館的背景布幕也可如願以償。

在未爆發台海危機的八二三炮戰前,台灣籍的征兵已有不少人曾在金門服役,部隊兵源的調防列為高度機密,前往基隆韋昌嶺報到的,最後走的有可能撥調到馬祖列島;而準備赴金門登船者,就必須在高雄港十三號碼頭靜候,新兵一般是坐俗稱開口笑的登陸艇,漫長顛簸的航程,令人畢生難忘。台金的水路會經過澎湖海溝斷層,即使是軍用交通艦(俗稱AP,如太武號、凌雲號、萬安號等),仍會搖晃不已。早期戍守金門的士官兵任務繁重,返台休假探親的機會少,相機列為登錄的管制品,即使照相的內容也有諸多的限制,未沖洗的底片是禁止攜帶出境的,動輒有涉及洩露軍事機密的罰責。另外監察系統把信件的安全檢查評為重點工作之一,所以想要拿照片寄給親友的人,就得要到照相館留影,這也是金門照相館林立濫觴的原因。

綜觀不同時期的相館照片風格,民國四十七年以前的布景簡單,樸實無華的服飾,反映生活的真實面貌,非職業軍人的士官兵喜歡搭配金門風光畫面,多數人合影留念可能也是一種經濟因素的考量;攝影師重視著人物的表情,或許是戰亂頻繁,相聚合影是一種珍貴的記憶保存;每當金門人講述離鄉前會到相館合影的故事,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盡寫在每一張老照片的影像中。民國五十年至民國六十年間,是照相館行業的黃金時期;凡在金門服役者都會想拍一組「金門留念」的獨照,用來贈與同袍親友。此時金門的名勝風景增添了不少,較常出鏡的畫面有太武山上「毋忘在莒」勒石、莒光樓、金城精神堡壘、成功官兵休假中心、古崗樓、太湖、料羅灣等等。位於離島中的離島之小金門,幾處的景點如紀念抗日七勇士的八達樓子、國光文康中心的護旗勇士堡及烈女廟皆是宜人賞景的好地方。在暗房內技巧的應用也屢見不鮮,甚至多見黑白相片上加彩。照相館適時的推出加洗的金門風光照片、影歌星勞軍宣傳照或彩色印刷的風景明信片畫冊,銷售數量相當不錯;此時期的影中人講究整體外形,五官輪廓修飾強調美觀,特種部隊的徽章,表現得很清楚,尤其是英挺的憲兵和海龍蛙兵的造型,都是獨照個性化的年代。民國六十年之後,一三五底片相機普遍在金門添設,連一般的商店、文具行都可租到單、雙眼相機,起初是按出租天數來算租金,後來變成只要在該店沖洗相片,則免相機租金,由於軍方仍徹底執行管制未沖洗的底片出境規定,一般相館的沖洗量都能維持可觀的獲利。

雖然金門地區的攝影器材維修條件不盡理想,氣候潮溼往往令人擔憂,但發霉的鏡頭和失去測光性能的相機,在那個年代依然搶手。軍方單位擁有的照相機數量有限,申請使用程序繁瑣,即使是任務型的「軍中記者」、「攝影兵」、「通訊員」等也都是臨時編組的成員,有指定拍攝的對象及內容。然而多數愛好攝影的軍人拍照動機已從單純的留影紀念,發展到捕捉深度的人文、藝術圖像,至今一些曾在金門服役的台灣中青代攝影家,都為過這塊土地記錄下動容的歲月風貌。民國七十年後的金門逐漸的揭開神祕的面紗,軍方的管理較重合理的要求,崗哨上寫著退伍前夕老兵的臨別贈語:「老鳥退伍有交待,中鳥要等待,菜鳥要忍耐」,一張張彩色的生活寫照,無非是來報平安與傳達「君在前哨」的思慕情懷。兩岸關係的和緩,外島官兵的返台休假正常,特別到相館拍照的機會遞減。但是興起部隊幹訓班、通信集訓隊、駕駛訓練隊、化學兵訓練、情報訓練等短期集訓的團體大合照。民國八十一年終於解除軍管時代的戰地政務,軍方的任務移交,相對性大量減少駐軍,從早期的十萬大軍到如今的萬餘人,依賴軍人消費的市場顯得蕭條沒落,照相館陸續的轉行經營。

告別「無金馬則無臺澎」的戰地角色,一些老字號的店鋪櫥窗,並沒有把這些曾經留金歲月的軍人影像記事移走,塵封的擺設,彷彿是古老的留聲機,遠處輕唱著:「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