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展開幕
「島嶼的容顏」系列之四
夜裡狂風怒號,驟雨交加,整個閩南地區完全被「珍珠」颱風包圍起來了。清晨的電視新聞報導說夜裡兩點珍珠從粵東的澄海登陸,五時左右颱風抵達漳州,持續的往北走,還零零星星的報導了一些災情。我的天啊!這樣的淒風慘雨,我們的畫展將如何開幕呢?趕緊拉開窗簾一探究竟,天色仍是陰慘,正下著小雨,但似乎已經沒有狂風的痕跡,經驗告訴我這是颱風過去的現象,自忖今日的開幕大概不會在風雨飄搖的慘況下去舉行了。
原訂上午九時開幕的儀式,因為昨晚的颱風雨,聽說廈門本島好幾個路段積水嚴重,一些被邀請的領導、畫家、評論家無法準時趕到,我們的開幕式只好稍微延後。先到的貴賓、記者便利用這個時間在展場裡先睹為快,幾家報社的記者圍著我們,又是拍照又是訪問。進出的人員當中,雖有舊識,但絕大多數仍是陌生的,所以彼此寒暄、交換名片,自我介紹便成了會場的一個特殊景象,卻也帶來歡娛熱鬧的氣氛。此中,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許伯欽副會長冒雨蒞臨,金門鄉親繼仙、天助老師,特別跨海參加盛會,風雨故人來,特別使人感動。
在等待的這段時間,王院長、葆冬教授、瑞勇兄都在仔細的觀賞之後,給了我們寶貴的意見。院長認為:「用平靜的心思,表現對鄉土的愛戀,這一部分是蠻感人的,我想對美術學院的學生肯定會有所啟迪的。你們的畫關鍵在下一步,究竟要強調構成或是忠實於自然?但我認為畫家自我的反思很要緊。」葆冬教授主要是針對我們的差異性提出意見。他認為:「敏達的畫技法熟練,歌誦自然的意味深遠,筆調理性,層次分明,是學生最好的教材參考。明燦則是畫面豐富,飽和度夠,尤其在線條的舞動、力度上顯現個性,有那麼一點表現主義的味兒。」瑞勇兄則表示:「兩人都能強烈的展現『島嶼的容顏』這一主題意涵,我自己畫這麼久的水墨,不論是工筆或是寫意,也都不曾用像二位這樣的方式去處理,你們以平淡的心思畫出這樣紮實樸拙的畫,的確給人產生『汗流滿面,一步一腳印』的悸動。」
接近十點,院長看該來的大概都到了,便邀集大夥到外頭去。各級領導一字排開的站在台上,台下則是站著一大群學生。開幕儀式總共有三個人講話,首先是廈門市思明區對台辦張建軍主任上台,她是去年底帶領畫家來金門辦「閩南風‧兩岸情」的領導,因為去過金門,對金門有印象,所以她劈頭便說:「看過兩位畫家的畫,讓我有一種重遊金門的感覺,我雖不懂畫,但他們的畫卻讓我感動,讓我興起畫畫的念頭,如果十年前我能提筆學畫那該多好?」她幽默的一席話,帶來輕鬆,也引起一陣笑聲。
王院長以預先寫好的一篇短文「來自對岸的素描」作底稿,大意主要在說明畫展的始末原由,陳述我們這兩位來自對岸的畫者,堅持用寫實的手法進行素描寫生,幾乎走遍了金門的山山水水,以一支炭精筆傳達著對家園的那份感情與熱愛。其次肯定我們畫畫沒有帶任何功利色彩,心靜如水,禪意般年復一年地做著同一件事情,故而畫面給人特別寧靜的感覺,這在當代大陸畫壇一味求新求變的大氣候下,特別有它不同的「意思」。最後談到舉辦這次的畫展,意在給老師和同學提供一個思考的空間,從中找回一些本不該失去的東西。院長的一席溢美之辭,讓站在後方的我有些不自在。心想我只不過用圖象表達對家鄉的孺慕之情,再將之帶過來與大家分享交流而已,其他真是愧不敢當的。
接下來輪到參展畫家講話了,每逢正式場合,敏達就會把我推上「火線」,只能恭敬不如從命了。我先從集美這個富有文化的地區切入,談到我們的一些親戚長輩都曾來這裡求學,也憶起1990年首度參觀「鰲園」,就對陳嘉庚先生愛鄉愛國的精神仰佩不已,今日蒙院長厚愛來此辦展,真是榮幸。其次簡略交代與葆冬教授、王院長和趙星老師因畫而結識進而促成這個展覽的經過。接著提到深入金門鄉野寫生的一些心得,十來年的堅持,一步步傻傻的走,笨笨的畫,不太去管畫壇上那些讓人眼花撩亂的派別和主義,在意的只是對待土地時的那一份「真心」,就是因為這樣的心境才有展場的那些畫作。但這也只是一種繪畫的形式而已,藝術形式可以有千百種,只要是出自藝術家的真心,就會引起共鳴。最後是針對「島嶼的容顏」作發揮,島鄉金門曾經承載過太多的戰爭悲情,但她畢竟是一塊生態豐美,人文薈萃的地方。這回我們帶來的四十件畫作,只能局部、微量的詮釋她的面貌風采而已,各位若想要深一層認識這塊土地,請盡早光臨,我們會在海的那一邊歡迎您。
開幕式結束後,張主任當著我們夫婦的面,直誇我講得精采。精采與否見仁見智,難下定論。但迄今我總是有一個改不了的想法:人在外地,自己也許有漏氣的時候,但家鄉金門一定得風光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