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海岸
我還是非常的清楚,即使四年倏忽已過。當站在海灣岸上的那刻,內心是有著驚歎。那是2002年的8月初,首次來到水頭村外的那灣水域,在那兒翻開生平的第一本寫生簿畫下了第一張素描。
海灣在現今茅山塔下方,密植的木麻黃相思樹盤據整個海岸山頭。地勢緩降,一些羊角拗等矮樹叢和石頭就纏綿著,間雜著簇簇堅挺的瓊麻,然後分兩路入海。左邊似乎是一整片岩石漸斜漸下,右手邊石塊參差相疊接連而去,這左右兩側圍成了半圈,緊緊護著沙灘。水灣靜悄無人影。海水初退,輕輕地撫著潔淨細白的沙灘。湛藍的天空無雲,陽光白花花地照在海面上,鱗光閃現。
小小又幽隱的海灣,讓首次遇見的我雖有些驚歎,卻無從喜悅。只因遭逢喪亂的情苦流佈全身,禁錮著心,遮掩著眼,讓我看不到往昔所熟悉的世界,尋不著朝夕相處的人,甚至對身邊的事物也漸漸遲頓麻痺。
「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無明流轉的的人生讓我有著許多不解和不捨。坐在岩石上,許多過往許多心情如石紋交交叉叉;心中的傷痕也像那岩石中的裂隙,那麼尖銳而深刻。抑鬱讓自己手裡的炭筆竟是恁般千斤沉重,也不知要從何下手?滿腹的悲涼,不時讓自己望著天,不時想問問大海之上的蒼天。
悠悠盪盪的心,何處可泊碇呢?
眼前的藍天藍海不發一語。想從那遠遠吹來的海風探聽絲微的消息,但風聲呼呼,叫人難以捉摸。或許有些痛,只能自己去承受;有些傷,只能自己去癒合;有些思念,只能藏在深深的心底。思潮猶如海潮,一波波捲來又退下,退下又捲來,不曾稍息。在起起伏伏中,畫下了第一幅寫生圖。
8開的圖紙上筆觸狂亂躁切。畫幅下方,岩石和沙灘大約佔了1/3。岩石在右,依岩脈順向入海,有連接成帶的,也有切割成塊的。帶狀的岩石較圓滑渾沌;散列的石頭就較尖削有稜。岩石旁,一小角落的沙灘靜靜安躺著。這1/3畫幅的上方,粗率的線條鋪陳著層濤疊浪。海佔了一半強的面積,剩餘的部份就是望之不斷的天空。在海天交接處,有一艘船和一抹遠山。
這畫,生澀幼稚處處可見,也有著意興闌珊,但因為是第一張,就讓我珍惜著,記憶著。
我知道我的世界不一樣了,因緣際會變了;多麼不願意這樣子啊,但我能挽回些什麼呢?千般無奈、萬種難堪如何坦然面對?那不是件容易的事,凡夫俗子的我無法那麼豁達,也缺著大智慧。日子如夢幻,擺盪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當下也是一片空。雖說是走出戶外寫生,但時常帶著的就是漫無經心,游魂似的跟著唐敏達老師、明燦到處走。他們有著「驅山走海」的興奮,而我呢?倒似有著「跋山涉水」的踉蹌。………山林能撫平糾結的心嗎?大海能使悲傷的心靈獲得救贖嗎?自己真的不知道。
月底在古崗海岸畫礁岩。那兒也是個小海灣,灣頭灣尾的岬角盡是交疊的巨石岩塊,灣內沙灘宛如白色絲毯,柔軟細緻,散發著誘人的魅惑。
太陽依然從海上來,無遮無攔的,赤炎炙人。我在石頭的背光處畫著眼前的亂石。岩石上的光影、岩石間的錯落、以及石頭的質感等等,讓我一時有著捉襟見肘的困擾。摸索著,塗擦著,有稜有角的石頭,竟成沒發酵好蒸出來的黑饅頭,一坨一坨烏壓壓的,真是黯然失色。
見了此光景,人是氣餒的,但幸運的是小小的岬灣風光總幫我擔待些煩憂。無私地讓我站在山和海之間的岩石上,瞧見高崗上樹木爭峰直指,花草披覆,一片青蔥生機。那大海波光粼粼,無際涯得難以望盡的氣度。還有那風聲、浪濤聲吹響的自然樂音,一切是那麼地安然自若,人的心神也就漸漸寧靜下來。
這畫之後,又在小灣駐足了幾天,朝海岸方向畫了張岸上的石頭和草叢。石頭堅固,但小草總從石縫中探頭,在風中搖曳那單薄的身影,看來是那麼脆弱,卻是股堅韌不屈。
離開這介於舊金城和古崗之間的海灘,已是9月初了,轉去拜訪夏墅的海岸。
這一帶水域在浯江溪的出口處,溪海交界形成的潮間帶,繁衍了一大片海茄苳,海茄苳之下,是寄居蟹、彈塗魚等的住家,也是候鳥棲息之地。從溪口到建功嶼,再連后豐港海域的蚵田,廣大的灘地活著許多魚類、貝類、藻類、牡蠣、乃至鱟的蹤跡,提供了捕魚人採貝人以及到此玩戲的人們工作休閒的好去處。
從溪口望海看去,在瞭望塔和軌條砦周遭有迤邐的水道,間生著海茄苳和水草。一艘舊木船靜泊沙岸邊,孤單地咀嚼著往日飄洋過海的歲月。遠處建功嶼、烈嶼、大二膽等島嶼羅列,更渺遠就是大陸河山。這番海域別有風情,常常出現在攝影的鏡頭中,也出現在在地一些畫家的筆下。當夕照渲染時,層層景色更為迷人。
那是一個陰天,我和明燦從夏墅村口步下到海灘,那兒長著茂密的仙人掌和伏地的沙灘植物。我倆在沙灘上徘徊一陣,看了土坡壁上栗喉蜂虎的巢穴後,就去畫岸邊田野裡的雜樹林。當描畫了一些時間,天空飄雨,只得急急收拾回家,留了幾株低矮的木麻黃在畫紙上。離開這海濱,流走他地,竟教它成了一張未完成的畫。
那一年的中秋節是9月21日,我們在新湖的漁港邊。那地方靠陶瓷廠,一些鋼筋水泥的海防工事被棄置著,無奈地任憑浪潮打過來甩過去的。被人工切割的山壁岩石,高陡險峻。山壁上草樹叢聚,藤類植物蔓生,匍匐在岩壁上。這岩壁風景是我練習的對象。在這兒,岩壁植物又幫我上著生命的功課,不吝嗇地展示那在岩隙生根而在岩壁上攀附生長的姿采;無比的勇氣,一切只為了活下去。
一鑽進畫中,常常就忘了自己,也常遺棄了時間。這下午畫到夕陽將落海之際,欣賞了片刻彩霞的變幻秀,就不再逗留了。回到金城,許多人家已在烤肉準備迎接那輪明月。
中秋已過,秋涼漸至。教師節也淡淡過了。29、30兩天再來到水頭的海灣。望岸邊畫了一張,然後練習一張岩石特寫。要特寫就得仔細觀察,於是看到小小貝類在石上排著美麗的圖案,藻類的妝扮,還有石上的紋理和色澤,而讓人不得不驚訝那岩石的風化。堅硬的石頭怎成了鬆散的沙礫!?──生滅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使人心驚,也教人難以面對!
說實在的,雖然出野外的次數漸增,仍不能減去心裡的緊張。自己感到可喜的就是始終誠懇以對,一筆一劃,總是小心翼翼,即使想取巧,也真不知從何處投機。就這樣畫吧!讓每一筆每一劃,都能照見心神的不憂不懼。
11月初去了古寧頭海濱後,又轉回古崗赤山掩埋場一帶海域。我們先在岸上活動。明燦他們畫著整幅的岸上風光,我則在枯樹和綠樹之間練習明暗遠近。在岸上練了兩次,然後就下到沙灘上去描繪石頭。
這也是個小海灣。從水頭經舊金城到古崗是島嶼的岩岸海岸,許多小海灣像蕾絲花邊一樣,為這一帶的島岸綴飾出美麗生動的海岸風光。我在岬岩上畫了兩張大石頭。巨大的石頭矗立在海中,陽光雖然沒夏日的熾烈明豔,但映在相疊的石塊上的光影仍舊。石上的條紋裂痕、窟窿苔斑、顏彩色澤,一經注意,豐富多了,迷人多了,讓人玩索了老半天。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季節在變了,天色較早暗灰下來,海風也較淒冷。這時節,海浪拍打著岩礁的聲響,依然單調,但節奏急促了些。浪的聲響,海上的風聲,更使海濱有著的寂寥和慘淡的況味。每當收工揹起行囊,極目那海天,一片空濛沉沉,像似遙遠又如咫尺,讓人生些愁懷。………唉!有所思兮在遠方。
離開了這磊磊石塊的岬灣,在冬至那日,來到了有長長彎彎的海岸和廣闊灘地的后豐港。那一天,延綿的港灣像似張開手臂,歡迎著洶湧的波濤和刺痛人的風寒。我們在池塘邊寫生。有的畫廢棄的豬舍,有的畫乾水圳裡的枯黃蘆葦,我則練習畫間牛寮和其旁一棵瑟縮無葉的苦苓樹。建築物首次來到寫生簿,陪的是一顆挑戰的心。縱使海浪不停在防波堤外怒吼,冷酷的風寒將我裹著厚夾克的身子凍僵了,心總是戰戰兢兢著。
在嚴寒的天氣下在這港岸作畫,路過的村民都感到詫異,其實不只他們,有時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議,真是似俗語所說的「吃飽換餓,穿暖換冷」。這所為何來?一份癡傻也好,或是一份執著也罷,如今想來,心裡真有如在冬天午後吃著熱騰騰又甜味十足的烤地瓜般溫熱馨香。
畫完牛寮之後,就躲在海岸旁荒田的草叢中去畫了五棵木麻黃。新年的1月4日又縮身在牛舍前畫了三棵被鋸斷的番石榴樹,短短的主幹負載許許多多的細枝和攀爬在其上的枯藤,在冬風哩,透露著孤寂和等待。
而後,在吳厝珠山歐厝山后青嶼幾個村莊流連,練習畫些閩南式的古厝建築。當夏季來臨,涼風又起,去了翟山坑道外、「漢影雲根」後的海邊、也去泗湖海濱的林地裡畫著「退伍」的坦克車,到后湖沙灘上畫崗哨和木麻黃。
這島的西南海岸,陪我度過了許多時光,讓我畫下不少的景物,容忍我不少的笨拙,也給我不少的照見。怕只怕愚蠢如我修習還不夠,所以這一陣子得在謝厝的海邊再繼續潛心。那兒也是個小海灣,也是西南海岸的美麗邊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