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二首賞析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彷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蘇軾四十七歲,這時他正不容於朝,皇上及當權派不喜歡他,所以調離京師,被貶謫在黃州(今湖北黃岡縣)居住。蘇軾天資聰穎,為人豪邁,風流倜儻,為官公忠體國,清正濂明。雖然畢生貶謫頻頻,但他胸襟廣闊,不在意功名利祿,在逆境中常能悠然自得。這首詞全篇都是暗喻,是他寄寓被當朝誤會,被權貴攻訐等不得志的意境。
大雨來的時候,雨具不在身邊,同遊的人皆躲躲閃閃,或舉手用袖遮頂,或尋樹葉茂密處躲雨,其狀狼狽不堪。唯獨東坡先生悠閒的、徐徐的邁步前行,毫不在意那條條粗雨或絲絲細雨打在樹葉上的聲音,打在臉龐上的痛楚,而且還很瀟灑的吟詩吧!長嘯吧!盡情享受雨中漫步的快意。一枝竹杖,一雙草鞋,行遍山中崎嶇小徑,甚麼路都好走,甚麼路都可以走,簡直比騎馬還要輕快。我雖然披著簑衣在煙雨裡,但是我依然平靜的、悠閒的過我的生活,誰還會怕那甚麼雨不雨的啊。寥寥數語,道盡作者那又頑強、又自信,不懼風雨甚至享受風雨的悠然人生態度。
喝著酒在雨中漫步、吟詩也算是一種浪漫吧!現在酒意全被料峭的春風吹醒,感覺有一點冷,但是山頭那邊的斜日卻來相迎,雖然衣襟雨水未乾卻有斜日餘暉的一點點溫暖。試著回頭去看看來時曾經充盈著風雨的地方,夜色漸起,風雨停了,甚至連晴天也沒有了,只有我個人還在,但是我還是我,我還是要走上我的歸途。
在現實的人生我們何嘗沒有遭受到一些批評、誤會、攻訐及汙瀎的事情呢?但是我們要學習蘇東坡先生的那種豪情與灑脫,不要被那些聲音擾亂了我們的思緒。誰說,富貴就一定快樂,高官就一定自在,詩云:「粗茶淡飯隨緣過,知足常樂不用愁」,誰還會怕平平凡凡的過一生呢?在這宦海的沉浮中猛然驚醒,人情世態經歷多,其中爾虞我詐令人心寒,還好尚有親情、友情使人溫暖。回首來時風風雨雨的地方,退隱吧!再也沒有是是非非了。可見政治上的升沉,只不過是雞蟲得失,名與利到頭來都一樣不留影子,真是不足掛懷的,只有順其自然盡其在我,一切橫逆都不須放在心上,殊不聞曾國藩曰:「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卜算子 蘇軾
東坡先生於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稀疏凋零的梧桐樹上掛著殘缺的月亮,夜正深,人們都已經睡了,有誰瞧見了獨自來往行走的人呢?唯有遠處的高空掠過一隻鴻雁的影子。人是寂寞的,雁是孤單的,在這兩相呼應之下,鉤畫出一個失意落寞的境地,自古又那個英雄不寂寞呢?
鴻雁受驚猛然回頭,為什麼引起鴻雁的驚慌呢?或許是受到雁群的排擠攻訐吧?是經驗造成的恐懼,是發自內心感覺的悸動。鴻雁飛了起來回頭看,為什麼回頭呢?所謂驚弓之鳥,過去所受的磨難,猶如巨大的陰影,無時無刻不排山倒海的襲來,這種磨難、這種苦、這種恨,不是任何人都能了解的。這一隻受驚的鴻雁,寧願選擇寂寞寒冷的沙洲棲息,也決不棲止於枯枝之上。這是鴻雁孤高自賞的性格,也是中國自古清流學者「擇明君而事之」的態度。
本篇自是作者自寄其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態度,並且自然瀰漫著一種甘心為了維護人格,而忍受失意寂寞打擊的悲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