衫著新人著舊
「衫著新,人著舊」是一句看似淺明易懂,實際卻不容易一下子把所蘊含的深義領悟參透,甚至還會直覺地感到好像不太合乎情理,因而有難道衣裳服裝真的非新不可嗎?衣服穿到快舊的程度,反而更好穿、更合身、更順適,有人還特地將買來的新衣先下水後再穿(叫做過水)。人與人之間,新的有什麼不好,三不五時交一些新的朋友,可應一句「相交滿天下」,說不定這些新朋友可能是「良師」,亦可能是「益友」,也不定非要「舊」的才好,舊友當中,「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肚皮」,我們不是「蛔蟲」不能「未卜先知」,一切透視得到,遭暗箭,吃暗虧的情事時有所聞,「舊」的真會比「新」的好到那裡去?這些質疑剖析都是合情合理,但先民似乎意不在此,應有更深一層的指引與警示,值得我們探究追柢。
在先民所遺下的許多俗語話中,我們會豁然發現,先民常常語重心長,苦心孤詣,深入淺出,或看似毫不經意地,卻讓人猛然如當頭棒喝與醍醐灌頂似地關於為人處事與人格操持的指引。如「貪字貪字殼」、「未曾想贏先想輸」、「雞蛋密密也有縫」、「僥倖錢冤枉了,失德錢搏輸繳」、「仙人拍鼓有時錯」、「家和萬事成」等等,真是不勝枚舉,後人們在細細涵詠體悟後,受益無窮。從「衫著新、人著舊」同樣可以體會出先民對後人的剴切懇摯與深厚德意。
先人絲毫沒有任何鄙視舊衣舊裳之意,而是要突顯「人」必需「舊」的重大深意,衣的新與人的舊只是彼此間相互的「對應」關係,根本不具有所謂的「對價」條件。先民要強調的是衫褲衣裳當然愈新愈好,親朋戚友卻是愈舊愈親,這就是「衫穿會破,人久常新」。其實,沒有新交,那來舊友,沒有「新知」、又何來「舊雨」,所以,新舊在先民的評量上只是一種衡量的標準,絕沒有相互的排斥關連,問題的關鍵是:人不可忘恩負義,不可見利忘義。偏偏有些人不但會「喜新厭舊」,更慣於「迎新棄舊」,常常不念舊情,只求近利,一旦見異思遷,就會把持不住,腳踏兩條船,牆頭兩邊搖,什麼好友、舊友、摯友,說棄就棄,說切就切,說丟就丟,說甩就甩,沒有顧慮,沒有壓力,沒有牽絆,更不會難為情,那一付「灑脫」的「嘴臉」,說多醜陋就有多醜陋,說多噁心就有多噁心!這就是先民對我們的諄諄告誡,耳提面命的立意所在。歷來選舉場景,常常就有這種小人出現,卻也見怪不怪。
提起「衫著新」,年長的鄉親回想民國五十年以前的情景應都有一種心酸無奈的感嘆。那個時段正處於國虛民貧,經濟正在起步的艱困階段,一套新衣服鞋襪,總要等到過年或重要節慶才捨得穿。三十九年剛考上初中,每天要從後湖家裡走路到後浦,一雙珍貴的「萬里鞋」總是提在手上,到了東門外「花園腳」的浯江溪墘才用溪水洗腳穿上,走路都不敢用力,深怕鞋子走壞了,真是珍惜無比。現在「萬里鞋」已經成了具「博物」型的「稀有」物種了,而盛行的是休閒鞋、慢跑鞋、登山鞋、氣墊鞋,講究的防水、防震、彈性、透氣、防臭,更強調力學與人體功能,真差了十萬八千里。國家經濟的堅實發展與穩定成長,才是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的保證。治國者必須真心為國為民,千萬不要迷信「治大國如烹小鮮」,結果卻「烹」得雞飛狗跳,民不聊生。
先民一向以「勤儉持家」蔚為民風,珍惜每一種資源,愛惜每一件物品,食的、用的、穿的,能省則省,能儉則儉,「大富由在天,小富由勤儉」,鄉親們絕不敢奢望有朝一日會累積多少財富,或成為豪門富戶,但求小康溫飽於願祝矣。畢竟,古往今來,金門能算上富豪者,寥寥可數,況且,鄉親們都深切明白「富不過三代」的歷史鐵則,何必強求。五十年前,衣服從新穿到舊,舊穿到破,破穿到補,補了再補,人人心安理得,從沒有什麼可恥、可悲、可嘆的事,人人如此,家家如此,好可敬可佩的安貧樂道。當時我們在校讀書,鞋子常穿到「開口笑」,襪子先是「長子出頭」,有時候還會出現「五子登科」,幾乎是前空後透。還常有「蜂壽標」滿是「空洞」透風的「紗仔衫」,甩的鐵筆(不搖甩鋼筆的水出不來),牽的腳踏車(常脫鏈,不推還不行),所以對「新被新蓆無家蚤」,「新枕頭無油垢」、「新蚊帳無蚊哮」是既羨慕又嚮往。可知先民的原意絕非一般世俗愛新衣厭舊裳的觀念。
衫能新則新,愈新愈好,天天新更好,穿新衣、戴新帽,不但孩童熱愛,大人也多喜歡。畢竟,只要不貪、不搶、不偷、不污,絕對是好事一件。相反的,人卻要念舊情,重舊人,深厚的情誼是歷久常新,越陳越香,經得起試煉,經得起考驗。路遙方能知馬力,士(事)久才能見人心,未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有情有義,重情重義,惜情惜義、真情真義的人,必能感念舊人,不計舊惡。受恩必須感恩,知恩才能報恩,相信,這是我們的堅持,也是我們的風骨,何等的嚴峻,何等的高潔!何需仰首問青天,自有麗日耀門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