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展學生受教感言
●陳能梨感言
民國55年(1966年),我進了金湖國中第二屆,那時候教美術課和音樂課的老師,長得高高帥帥的,那就是蔡繼堯老師。雖然我的美術在當時來說,並不突出,但受到蔡老師的薰陶,使得喜歡塗鴉的本性更加堅定而響往。
●王士朝感言
提起蔡老師,我前後跟隨他五年,除了課堂上聽講及畫作業外,從高一起,他就交給我一把美術教室的鑰匙,不論是白天、晚上、寒暑假、例假日、甚至是春節期間,都讓我自由進出。他更向學校特別申購台北的各種新奇畫材,甚至連校長都為著保護石膏像的安全完整,而抱著石膏像搭軍用飛機回學校。蔡老師說只要你們人到美術教室,要怎麼畫,用什麼材料,都隨你們用,只是離開時記得整理乾淨。那時,我們有六、七位知己同好的各年級同學,都享有把美術教室當成聖城般地用功練畫及看書,甚至連訓導老師、教官也顧慮到蔡老師都帶著我們為學校做了不少美化工作,而不為難我們。
蔡老師當年最率性平易的樣子可能很多同學都沒見過,我們還有一票不同年級喜愛各種藝文的死黨同學,新詩、散文、小說、音樂、戲劇、電影、設計、編輯、攝影等等,大家常圍繞在蔡老師北門的狹小老家,白天高談、晚上深論,開飯時便邀大家一起用餐,地瓜粥、蘿蔔乾、煎小魚、花生米,我們也很大方地吃到見底,喝酒只有在已赴台就讀大專的學長返鄉過寒暑假時,幾乎是聊到天亮才盡興。
蔡老師家還藏有日本河出書房的世界名畫大全,不同開本的每套各有二、三十冊,美國的LIFE雜誌、台北的《劇場》雜誌、甚至他從小到師大畢業的生活照剪貼簿及各種藝文書刊,不但幫我們分析各種優缺點,更讓我們隨時帶回家細看參考。尤其首次看到《劇場》及他的照片簿之版面編排設計,令我稱羡不已,在三十九年前的貧困家鄉,這真是超級享受,這也是我往平面設計發展的動力。
蔡老師主張藝術創作是不設限、不墨守成規,啟蒙許多學子重新正視藝術不只是繪畫,也可以從戲劇、電影來解讀,更指導學生如何欣賞電影,從電影情節中看出編劇、導演所要傳達的意念,及構圖、色彩、燈光、暗喻、跳接等等,並從人物的表現中了解到之後演變的結果,或者是看出導演的規劃、佈局。他說整部電影就像是很多繪畫的串聯,能創造出好畫也就可以導出好電影,他偶爾也談到真想拍一部自己籌劃的電影。
在蔡老師不藏私的指導下,我跟他見習、創作的時間應該是五年的好幾倍,也自認是得到他真傳最多的學生,這應該就是緣分加福分吧!我不知道要如何稱謝?(抱歉,違規超載,下次再來)
●黃世團感言
在最有可塑性的高中時代,您適時給了我藝術性的啟示,深刻的奠定了我創作的種子,雖然您那嚴勵的教學性格,及口若懸河的理論,讓學生只能遙望於您,卻也是學生急於用成績來引起您的關注。一路走來,就是這個能源在推動我的前進。感謝您的啟蒙,永銘在心。
●吳鼎仁感言
我從研究的史料中,只可看到一千六百年以來金門人道地的畫,只有光緒間盧植志畫的梅花圖,和民初金門歸僑陳慶珪的多幅馬畫,還有傅錫琪的墨梅,看來是業餘的文人畫風格。在「福建畫人傳」、「閩畫錄」也只見林樹梅之傳。「金門美術」是由蔡繼堯老師開始傳燈,宗師一花多葉,開拓亮麗金門美術。
●李苡甄感言
我從小就喜歡畫圖,碰到美術課總是全神灌注的聽課,到台灣上過眾多的美術課之後,內心更肯定:那位高中蔡老師的美術課所教的是教授級的課程;不管是畫派、畫家或技法都相當精彩,對我日後的學習有事半功倍的影響。
印象最深刻的是蔡老師各別指導時所講的話,那是屬於有建設性的,針對要改善的部分一針見血的提出來。
高中時代最懷念的是參加美術社,因為除了能接受蔡老師更多的教導之外,同時也受到學長及其他同好的指正。
●黃彩戀感言
我對恩師在五、六十年代美術課堂上,淵博的知識及教學的專業精神,一直深感敬佩。時光匆匆恍如白駒過隙,憶起當年受業之時,老師那種不拘小節,單刀直入,刻骨針砭之言,率性表露出藝術家個性,同時顯示出師長「愛之深,責之切」之師生情誼,至今想起仍銘感五內。沒有「老師當時的教導,便沒有今日的我們」,這群五、六十年代的學子,走過艱困貧寒的日子,特別具有軔性與毅力,也特別能夠感受師恩的加持。物質雖然匱乏,但是因有老師播種的藝術種子,在學子的心底萌芽、茁壯成長,彌補了當時物質生活匱乏的缺憾,並且豐富了我們的心靈,開啟了我們進入藝術殿堂之大門。
●楊誠國感言
民國58年(1969年)夏天就讀金門高中職業科,蔡老師教了我一學期的「公民與道德」,雖然短短一學期,但也把他的藝術家氣息傳播給我。記得我們教室的隔壁是美術教室,因為從小我喜歡塗鴉,所以沒課時我會在窗外看著老師教美術,從中也收穫不少。
在金門縣美術學會成立後,與蔡老師的互動增加,感受到蔡老師是一位正直不阿,敢言人不言的人,是一位長者也是一位如同兄長的人。
雖然不是蔡老師正規美術課的學生,但有幸做為他的學生,這些年來無論為人處世與習畫中,仍然受他指導受益良多,在此也要特別感謝。
●洪永善感言
蔡老師對我來說,是我唸大學之前的第一位美術老師,也是我進入藝事殿堂的啟蒙老師。因為;雖然喜歡塗鴉的我,在那個什麼都缺乏的年代,師資相當的缺乏,即使是主科也都要仰賴軍中支援,何況是美術課,因此上美術課,只有自我塗鴉,自求多福,一直到上高中參觀了美術教室才第一次看到石膏像、第一次看到炭筆,還用饅頭當橡皮,真是孤陋寡聞。因此滿心期待上了第一節美術課,出現的是一位嚴肅而不失趣味的蔡老師。蔡老師教課不拘限於繪畫技巧的傳授,舉凡繪畫結構的動勢、形式、色彩乃至於畫風流派都一一涉獵,甚至當世電影院的預告片也都一一分析講解,讓我印象深刻,也因為這樣每週都非常期待唯一的美術課,期待蔡老師的出現。蔡老師,謝謝您!您讓我視野大開讓我進入了藝事的殿堂。
●李金弘感言
蔡老師要的東西,我永遠沒有辦法達成,作業都是被退回(好的作業收去展覽用)。學期快過了,我依然悠哉,第一張功課作業始終還沒交,蔡老師叫我到跟前,打開成績單,大家都有成績,就是我那第一格空的,要我第二天交來作業,那夜,畫到早上4點,一大早睡眼迷茫,將功課呈上去,當場換來60分,受此刺激,竟然畫到現在,那第一張的功課還有王士朝在一旁見證(那時他也不識我,應該不記這事),要求嚴格,但又給我們很大的空間發揮。
●楊天澤感言
記得高二在蔡老師指導下,參加本校金中學生美展,以一幅水彩「夜之寂」榮獲第二名,上台領到一堆西洋美術史及希臘羅馬雕刻書籍,對西洋藝術史獲益良多。
印象中老師非常重視十九世紀末印象派,以反傳統的觀念延續革命性的發展,開始了新紀元的創作領域,「藝術不是再現看見的,而是使人看得見」,這句深具時代意義的話,深植吾心,受益無窮。
●張國治感言
蔡繼堯老師他對我的影響是巨大的。我的現代文學、藝術的意識是從那已流逝極為遙遠青春歲月開始的,他上的美術課,雖時數極少;但卻是我每週企盼受教的一刻,他威嚴,甚而帶些情緒性,但上起課來,口語表達精準、清晰,且鏗鏘有力,絕不拖泥帶水。我其實已忘了彼時他講課的內容等等,但卻永遠難忘他對藝術忠貞不二的態度,他無法忍受膚淺、低級品味、通俗,對文學、藝術始終懷有崇高的敬意。這種對文學、藝術懷抱的胸襟,竟也深深開啟我在追尋文學、藝術時,所堅持懷有的一種虔敬態度,而這種態度延續至今不變。
●盛惠芳感言
雖然受教於蔡老師只有一學期,卻是進入藝術創作的重要啟蒙。
正如老師所言:「如果對生靈有愛,對遺憾有恨,對萬物有情,對殘暴生仇;是人類千古不變的共同感受,那麼,藝術創作就是以新穎獨創的形式來撼動欣賞者的心靈,從唐詩、宋詞的人間感嘆,到梵谷困頓寂寞的創作堅持,到畢卡索“格爾尼卡”畫作的憤怒控訴,而藝術創作沒有『必須』或『不可』的法則。」這正是老師藝術創作自由的啟迪,也是歷久彌新的動力。
依此,我敏銳的「心覺」藉由形、音、色機能,表現成陶藝的、音樂的、文學的、繪畫的、平面的、立體的創作語言,觀照之間,除了傳統的領略,創作應是獨立意念的解讀與驚奇動人的傳達,而不是一味的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