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節氣凜然邱釣磯廈門金門施教化

發布日期:
作者: 張再勇。
點閱率:1,739
字型大小:

─訪小嶝宋代泉郡理學名賢邱釣磯遺跡

  〈節氣邱釣磯,人品黃逸叟。文章許鍾斗,武功張廷拱。〉這段俚語自古流傳于閩南沿海地區,高度概括了宋、明兩代金(門)翔(安)兩地的四位傑出人物。有大嶝陽塘的張廷拱,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明崇禎帝賜封軍門一品;有金門後浦許鍾斗,萬曆辛丑會元傳臚;有金門汶水頭黃逸叟,明正德進士,敦親睦鄰濟社會;還有宋末小嶝邱葵,淡泊隱逸,作詩卻聘不事元朝,如此浩然正氣,為歷代文人野士所倍加推崇。元朝近百年間,同安、翔安、金門幾乎無人由科舉而仕朝廷,僅僅翔安後村郭可大中進士。其民族氣節對後代文人影響之深遠,可謂無可倫比。

旖旎小島隱大儒

  小嶝,點綴在金廈海域的一個明珠,面積僅0.86平方公里,名副其實的蕞爾小島,然而環島金沙如帶,碧波似錦,海豚嬉水,鷗鷺撩人,好一個世外桃園,好一個海外蓬萊!

在這風光旖旎的彈丸小島上,宋末元初時,卻隱逸這一位泉南理學大儒——邱葵(1243—1332),字吉甫,號釣磯,晉江清源吾峰人。〈邱〉姓,原作〈丘〉,清雍正三年為避孔子聖諱,詔加邑部為〈邱〉。風度凝然,如振鷺立鶴,早有志于紫陽之學,初從辛介甫,繼從信州吳平甫授春秋,親炙呂大奎、洪天錫之門最久。呂大奎師事王昭復,而王昭復曾拜朱熹的門生陳淳為師,故邱葵為朱熹的四傳弟子。宋末,科舉廢,絕意進取,刻志勵學,耕釣自給,不求人知。景炎元年(1276年),元兵侵入泉州,其師呂大奎因不降元人而遭叛臣招撫使蒲壽庚殺害,邱葵悲痛欲絕,除作《哭呂樸卿詩》,〈甘為南地鬼,不作北朝臣……名隨天共遠,身與國俱亡〉頌詠大奎壯烈就義,並毅然投入抗元的行列,派遣長子必書(邱葵有四子,次俗,為金門邱氏祖,清浙江提督邱良功即其後裔;三造物,四信)隨張世傑入粵勤王,後局勢緊張,仍堅決不事元朝,就深自韜晦。先自泉州出避南安東田,進入同安,將妻小安置吾峰,再單身周折至廈門大嶝島院兜村,隱居于秘藏院,後轉隱居小嶝鍾山。托避世之名,行抗元之志。

在小嶝島與角嶼之間,隔著一條滔滔港流,港汊深,礁岩密,魚兒多。有當年邱公遺址——釣魚石,早先刻有〈釣台之釣心豈在魚也〉。離釣石不遠的鍾山南麓,有一畝見方的菜地,為邱葵耕讀園圃,在畦壟田頭的一塊大石上,邱公自題了〈樂丘〉二字,並刻有〈樂丘之樂志其猶龍乎〉,與釣石句堪稱絕對。是啊!心繫民族存亡的邱公又怎能真的只顧自娛呢?實則托隱居之名,行抗元之志。宋秀才陳必敬對邱葵隱居耕釣嘗詩雲:〈公為名利隱,我為名利來。羞見先生面,黃昏過釣台。〉至此,不由我們不對先生之志更感欽佩不已。

錚錚鐵骨天日鑒

  元延佑四年丁巳(1317年),元仁宗獲悉葵公學究天人,賢名遠播,特派禦史中丞馬祖祥(字伯庸,1278—1338,其父潤,漳州同知)南巡福建徵召。民族氣節凜然的邱葵態度鮮明,假託〈種圃〉不出去做元朝的官。不久,朝廷又派達魯花赤(元蒙官職稱)帶了很多的金銀珠寶來到小嶝島,想以高官厚祿來引誘,又遭到邱葵地拒絕,並作《卻聘詩》婉拒,表明心跡:〈天子來征老秀才,秀才懶下讀書台。商山肯為秦嬰出?黃石終從孺子來。太守免勞堂下拜,使臣且向日邊回。袖中一卷千秋筆,不為旁人取次裁。〉另有清同治年間釣磯公裔孫著作《獨樂軒詩》則記載《卻聘詩》的不同版本,

 〈皇帝書征老秀才,秀才懶下讀書台。

張良本為為韓仇出,黃石特因漢祚來。

太守枉勞陛下拜,使臣空向日邊回。

床頭一卷春秋筆,斧鉞胸中獨自裁。〉

 明代同安橄欖樹人林霍在《滄湄詩話》道:〈邱葵抗節不仕,卻聘一詩,斧鉞風霜,同中老人皆能誦之。〉一首詩,能令當年同安縣的老人都耳熟能誦,談何容易?可見其氣節對時人的影響之深。

明進士兵部尚書盧若騰亦贊曰:〈先生草茅士耳,抗節不回,壁立千仞,辭聘一詩,胸中斧鉞凜然,終身以不挽江河為恨,死誡諸子勿治墳墓,謂其心不與日月爭光,可乎。〉由於遺憾自己的回天無力,未能推翻元人的異族統治,深為自責,邱葵臨終時堅持不修墳墓,一隱到底。果然,在邱葵死後200多年,沒人知道他的埋身之處,直到明神宗萬曆年間,小嶝邱、洪二姓族人都看中了一塊地,認為風水絕佳,相互爭奪,官府為他們勘驗,掘地才發現了刻有邱釣磯自書的石碑。邱氏後人才奏請朝廷加封頌揚,並重新安葬。1958年〈擴大耕地風〉,小嶝〈宋隱士丘釣磯公之墓〉被發掘時,穴中赫然可見書籍數筐,生鐵、古磚各一塊,而棺槨依然未現。以此寓意其錚錚鐵骨,堅貞不屈,以及終生寧願以書為伴,不求顯名。

邱葵遭逢朝代更換,年方36歲,到卻聘馬伯庸,高齡84歲,可謂久幽不改其操。一生憂國憂民,到老〈滿目乾坤都是恨,頭毛白盡更愁吟〉以詩抒懷,以詩當泣,令人肅然起敬。為邱葵高風亮節所教化,其妻許氏,得知元譴使來聘,亦告知邱葵:〈今帝統既異,官之何榮,與其累裀列鼎而奉,孰若淡蔬菽水而歡,居家課兒弄孫可以明志。〉(《金門縣誌》)如此浩然正氣,為歷代文人野士所倍加推崇。元朝近百年間,同安、翔安、金門幾乎無人由科舉而仕朝廷,僅僅翔安後村郭可大中進士。其民族氣節對後代文人影響之深遠,可謂無可倫比。

  吟詠邱詩訪勝跡

  彈丸小嶝島,由於有了邱葵的隱居,而擁有了深厚的人文積澱,遺留了無數的名勝古跡,有隱藏院、樂丘石、釣磯、棋盤石等,還有〈玉兔伏波〉、〈五龍潛底〉、〈八仙朝廟〉等,俗稱〈小嶝十八景〉,描繪出一幅幅綺麗風光。元周太初《有舟望小嶝嶼詩》詠其事:〈淡淡雲山細細沙,綠榕叢裏有人家。傳經處士歸何處,棋石漁磯噪暮鴉。〉

遊覽小嶝勝跡,首推〈釣魚石〉和〈章法寺〉。小島東南隅海濱,粼粼碧波上,魚群出沒處,有巨岩三三兩兩,浮于海面,海浪輕輕拍打礁岩,嘩嘩聲如奏樂,這就是〈釣魚石〉。有釣磯公《釣魚詩》曰:〈釣魚如之何,亦唯釣與詩。為學如之何,亦唯行與知。擇善必固執,誠意毋自欺,博我複約我,至之而終之。先民莫不然,予謁敢有虧。但恐寒者至,莊敬以自持。〉體現擇善始終的積極人生觀。其西南方,位於鍾山之南的章法寺,主祀觀世音菩薩,為邱葵閒暇休憩之所,有詩《章法寺》:〈至此人空法亦空,跏趺獨坐夜方中。清還風去明還月,自己清明只在躬。〉超然淡泊,不失為一代名隱。

鍾山之北為邱葵故居,現今的後堡自然村,據同行的邱奕清先生介紹,宅居占地大約有半畝之大,36歲的邱葵遭逢南宋滅亡後,就隱居在此,過著釣耕自娛的淡泊生活,一直到90歲仙逝。但今天的邱氏後裔卻居住前堡,原因是明洪武元年小嶝島洪、邱二姓遵旨播遷,成化年間複業後,邱姓後裔善耕讀,洪姓擅漁樵,故各取島上有利地形互相交換,因此,邱氏宗祠現在前堡,而洪姓後裔也搬到了後堡居住。明湖廣按察使金門人蔡獻臣有詩《訪邱釣磯故居》曰:〈一拳突兀水中間,遙想先生冰雪顏。人似柴桑真伯仲,詩追擊壤異間關。生當頹運身終隱,志在遺經手自刪。為問百年歸骨處,後昆指點淚痕斑。〉讚賞仰慕之情,溢於言表。在邱氏宗祠的大門上,我們見到了一副對聯:

 〈卻聘高節理學流芳奕代,

鍾奇顯宦瓊山著績明朝。〉

  據傳此聯乃明景泰五年(1454年),海南瓊山邱浚(邱葵長子後裔,後累官至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兼太子少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諡號〈文莊〉)得中傳臚,親臨小嶝邱氏宗祠圭立《理學明賢》榮匾時所題。

沿海岸線望西走,在大嶝島正對面的海灘,有一塊四尺見方的巨石,即〈象棋石〉,據《泉州府志》《同安縣誌》載,早先石頭上鐫刻著:〈萬機分子路,一局笑顏回〉的字樣,為邱葵手筆,可惜如今已毀。品泉在象棋石的西北方,由三塊大石頭錯落有致地排列成〈品〉字型,中間有一個泉眼,終年汩汩而冒。漲潮時,品泉淹沒在碧波之中;退潮後,則顯露於沙灘之上,泉眼活水長流,清冽甘甜,討海歸來的漁人常在此停駐,掬一捧解解渴;盡興戲水的孩童每每仰臥其間,讓清清泉水洗盡身上的鹽分,島民們尊為〈仙人井〉。

  正氣千古汗青香

  〈繞入空門裏,塵心便欲拋。土花生石縫,野蔓上林梢。棟老蜂鑽穴,簷低雀結巢。僧中無賈島,得句自推敲。〉其淡泊恬靜之心盡顯,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先生一心淡泊,不求身後名,而其聲名卻更為遠播,尤其年老時更專心一意地著書寫作,所著有《易解疑》《書口義》《詩直講》《春秋通義》《禮記解》《四書日講》《經世書》《聲音既濟圖》《周禮補亡》等。雖然大部分被元人取去,僅存《周禮補亡》,及兩部《釣磯詩集》共304首,但影響卻非常深遠。明溫陵進士,刑部主事陳紫峰贊曰:〈吾鄉文獻,在宋,出則有蘇子容,處則有邱吉甫。〉

邱葵卒於元至順四年(1333年)享年90歲。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年)同安縣令孔俊建大同書院,祀文公,以呂大奎、邱葵配祀,並贊曰:〈泉州名賢,紫陽高弟,造詣既深,踐履複至,致身事君,捨生取義,所學所守,於公無愧。〉到明洪武元年(1367年)呂、邱師生二人,均已入祀同安朱子祠,供後人千載憑弔。

清代詩人林豪贊詠曰:〈懷哉釣磯翁,日坐磯頭釣。著書終天年,長揖謝權要。散發水之連,浩歌落閩嶠。高風冷然來,恍惚聞清嘯。〉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孤懸海外的蕞爾小嶝島,由於有了邱葵的行蹤,而擁有了深厚的人文積澱,僅邱葵的《卻聘詩》就是一筆寶貴的精神遺產。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