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片羽〉鄭愁予返金祭祖譜寫校歌翁惠玫完成金門文學研究
●鄭愁予譜金門技術學院校歌
鄭愁予回來了!二○○五年六月二十四日落籍金門,造成海內外華人世界盛事的著名詩人鄭愁予,經過一年多時間,人雖置身美國、香港、歐洲、中國大陸,周遊列國講學,心卻始終繫念著金門島,一年來為金門爭取進入柏林國際文學節舉行金門詩酒之夜,促成華文理論家劉再復訪問金門發表演講,巡迴金馬澎推動「三角形的波浪—海峽文化平台」。今天—八月二十七日星期天上午,鄭愁予偕夫人余梅芳、胞弟鄭文正、弟媳林彩貴、鄭氏族人鄭珍,以及攝影家鐘永和、作家楊樹清等一行人飛回金門,與鄭氏宗親參加今日上午十時在夏墅延平郡王祠的鄭成功冥誕祭典;星期一下午三時赴他任講座教授的金門技術學院演說並發表他所作的校歌;鄭愁予應金門技術學院校長李金振所寫的校歌,將由「典禮形式」與「歌詠形式」兩個版本擇一,「歌詠形式」版歌詞為「我們今生的緣份有多美/是相逢在一個古典的小島上,我們今世的幸運有多好/是歡聚在一個嶄新的校園中/啊!人文的金門海上的鄒魯/千載功名由學子成就/啊!金技學院是這樣年輕/負有繼往開來的使命/我們啟造現代的天工開物/創寫科學的四書五經/我們永遠的驕傲/啊!是作為一個金技人」(重複前四行)。鄭愁予一行將在金門停留三天,下榻金門國家公園規劃的珠山村四十一號的大夫民宿,在民宿女主人張淑瑛的力邀下,八月二十八日上午十時為「大夫第」正式剪綵開幕。鄭愁予落籍金門日曾小住水頭村六十三號蔡祖求祖居民宿,其祖父蔡清竹與三○年代作家郁達夫在南洋交情深厚,鄭愁予乃為蔡氏祖居命名「古代緣」並題辭,此番再來到同樣與郁達夫在南洋建立文學因緣的報人作家薛殘白(前璧)的珠山祖村,這一次詩人又會在建於清末的「大夫第」產生何種詩心?拭目以待。原定與鄭愁予同行、旅居溫哥華的詩人弦,剛動了心臟手術,無法長途飛行,也使得弦的落籍金門之旅延後。
●翁惠玫金門文學研究殺青了
經過多年的煎熬、苦寫,翁惠玫今年終於完成通過她的論文《金門鄉土文學之研究—以軍管時期為中心》。服務於金門縣政府的翁惠玫,畢業於淡江大學,與楊清國等人同時考取第一屆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受到任職國家圖書館時的老長官王錫璋(王岫)的影響,又在汪娟教授的支持、指導下,選定金門文學與作家為論文研究,「試圖針對金門籍作家書寫,有關金門的作品進行整理,藉予呈現金門在地人的心聲,讓作家筆下的文字,帶領我們探索這個島嶼的底蘊,讓金門人重新尋找自己生活的歷史,讓關心金門、理解金門的文學作品,被整理出來………」,翁惠玫所擇定的作家與國家圖書館當代文學史料中收錄的金門籍作家比對後,再以作家出生的時間先後順序,於該論文的第三章〈代表作家與作品評析〉專章討論五位金門籍作家陳長慶、黃克全、張國治、楊樹清、吳鈞堯的人與作品,所得論點依序為「寫實主義的鄉野作家—陳長慶」、「冷肅的懷鄉者—黃克全」、「『花崗岩島』的浪漫詩人—張國治」、「『金門學』的催生者—楊樹清」、「斷代島的發聲者—吳鈞堯」,所選錄研究的五位作家,作品涵括了軍管時期對政治、經濟、文化及生活發展的影響,從作品中窺見軍管時期金門鄉土文學的特質與風貌;翁惠玫在結論時語重心長歸結「………金門文學是近年來於金門興起的顯學,或許是由於軍事管制的沈寂,或許是對戰地政務的反抗,也或許是在開放之後對自己根源土地的探索,許許多多的金門鄉親加入書寫的行列,將最親近的事物,寫給最親近的人看,期望將軍管時期的文學空窗時期填補起來,再現人文薈萃、文化古風的島嶼。金門作家選擇用自己的方式為家鄉發言,將他們在軍管時期觀察到的面向,在作品中揭露,探討這些情境背後人性的掙扎,以及位處邊緣的原因與歷史,使得世人有機會重新認識活在這個島嶼的人群,重新審視戰爭賦予這個島嶼的歷史,重新審視在歷史的長河中,島嶼的人民如何走過硝煙瀰漫、生命無所依恃的歲月,讓歷史與人民生活的進程,透過另一種形式呈現出來,也讓我們看到金門的鄉土文學,正從長期被壓抑漠視的狀況中探出頭來,令人歡欣。」翁惠玫歷數年探索、在工作與家務的夾縫中完成的《金門鄉土文學之研究—以軍管時期為中心》碩士論文,雖然遲遲才誕生,卻已然為金門文學研究奠下試金石;正對金門近代史發生興趣的傳記文學作家李永中看到這本以軍管時期為中心切入金門文學的論文,對其研究角度、寫作水平,予以相當的肯定。任職於金門縣政府財政局的翁惠玫,她的先生莊洽填也任公職,服務於金門縣政府計劃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