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與實境之間———《2008過後》出版緣起
幾個月前的一個深夜,熟睡中一聲轟然巨響,我驚醒,心一揪,想說「完了,中共飛彈射過來了!」一時間,逃難、躲砲擊的驚恐感又回來了。我盯著遠處紅通通的燈火許久,才放下心,原來,只是大雷雨罷了。但那晚,我再也睡不著了。
我跟我的同事們說起這個經驗,望著他們臉上好像聽笑話的表情,我心裡很清楚,戰爭的無情與殘酷,對大多數的台灣人來說是很陌生的。而對一個經歷過八二三炮戰,被父母揹著一路從金門老家逃難,連夜搶上一張船票自料羅灣趕搭軍艦到高雄十三號碼頭躲避戰火的幼小心靈,卻是一輩子也無法抹去的顛盪與顫怖。
我是一個金門人,歷經八二三逃難來台灣的童年之後,又回到了出生的島嶼,此後再歷經了「單打雙不打」中共冷戰砲擊歲月,十八歲才到台灣求學、工作。我其實已經很久不曾想過,有一天,我也有可能再次經歷那段拉警報、躲砲彈,看著許多阿兵哥無聲無息就消失的日子!但自那晚起,我那條在前線培養起來的敏感神經忽地驚覺,今日大環境中諸多亂象,讓台灣社會正醞釀著一股不安的力量。
特別是在讀完了李鋅銅先生的預設小說《2008過後》後,我喜,因為這只是虛擬的;我憂,電視畫面裡中東戰爭的慘況,是不是有一天也會發生在我身邊?安定的工作和生活,身旁親愛的家人、好友們,難道會僅僅因為一些政治手段的操弄,而走向「南北戰爭」、「一台兩國」,情感撕裂、勢不兩立的災難局面?
定居在台灣這二十多年來,無關鄉愁,也無關統獨,一九四九的大撤退,我對金門這個被戲為「未淪陷的大陸人、講閩南話的外省人」我生長的島嶼,總是有著一份無法割捨的情感。而對於台灣,我的孩子在這裡長大,我的家庭、工作與生活都在這裡,即使因工作常往來兩岸與世界,但回到台灣,我總是最安心與放心。因為對我來說,金門和台灣都是我的家,而和大多數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一樣,我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在這裡,永遠自在地生活與呼吸。
決意要出版《2008過後》,對我和三采的同仁們都是一大挑戰,我們很希望大家能夠靜下心來想一想,如果再繼續對立、分裂下去,明天過後,台灣會是怎樣的未來?
《2008過後》這部小說,藉由一段家族飄蕩在動盪時局裡的故事,非常深刻地描寫了在大時代下小人物的痛苦與悲哀;手足之情被迫徹底決裂,夫妻之愛僅存於軍艦上的短暫團聚,迎向黎明,是完全不可知的未來::。我們幾位原本對政治冷感、以為西線無戰事戰爭離我們很遠的編輯們,在讀了這本小說後,心情都異常沉重;也因為這本小說,我們才突然發現,平常就像陽光、空氣、水一般習慣的民主和自由,是多麼值得珍惜。
我們很慶幸,現階段我們只是在讀小說,而不是活在歷史實境。
看藍不是藍,看綠不是綠,其實色彩一點都不重要,我們要的,只是單純的色調、美好而安定的未來,不是嗎?
馨香祝禱,《2008過後》裡的一切,都不是真的。
(作者張輝明先生,金門金沙青嶼人,金門高中、師大美術系畢業,現任三采出版集團發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