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四征系列》軍門一品張廷拱
《金門縣誌.摭錄志.張廷拱嶽降》:〈張公廷拱撫大同歸,將詣京師,路次恒岳謁嶽廟,陡見神像無纖毫異己。又見神頸,因雨漏頸凹小孔,頸寸許,數十年於茲矣。初公生時,頸即有小凹,如神形,百醫不愈。至是,命僧塗滿之,經宿,而公患處頓平,下山三日卒。人以為嶽神降生,理或然也。〈廷拱公平定了寇患後,便率領全體軍民在邊塞上,修建堅固厚實的土堡,製造火力威猛的火器,訓練驍勇善戰的軍隊,對於邊塞防守事宜,事無鉅細都彈精竭慮,靡弗周密。如此勤政不息多年,以致焦勞成疾,後背生一無名瘡毒,久醫不愈,麻痛難當,但仍堅持軍務。這天,巡視邊關回來,天上忽然下起大雨,幸好路旁有一廟宇,規模甚大,只是年久失修,破破爛爛的。仔細一瞧,門匾上寫著﹝北嶽王廟﹞,原來是供奉北嶽恒山帝君。顧不得許多,廷拱公下馬直入,但見廟內木製的岳王神像頗為威武,只是神像上方屋頂破裂,雨水正滴滴嗒嗒的掉下來。無巧不成書,也許是經久年深,神像的後背竟被滴穿了一個洞,而且神像頸部木榫脫落,腦袋歪向一邊,像打磕睡似的。廷拱公一下子聯想到了自己後背的毒瘡,就渾身不自在。回軍營後,馬上令人修葺廟宇,扶正神像……。如此過了數日,後背的瘡毒竟然潰爛,此時,廷拱公才想起張天師的錦囊寄語—〈遇嶽當避,見嶽而歸〉,自知時日無多。看官,所謂〈天機不可洩露〉。那張天師是何等異士,通曉凡人前生後世,知道廷拱公乃北嶽帝君投胎轉世,故下了謁語提醒,哪知天命不可違,扶正神像,使岳王〈元神蘇醒〉,廷拱公當然得〈歸位(去世)〉了。卒年六十有五,崇禎皇帝賜祭葬,謚【襄靖】,祀鄉賢。
後人有詩贊曰:
文魁掛帥軍門令,運籌帷幄奇功定。
水淹滿清十萬兵,威名遠赫寇驚心。
拜訪〈軍門一品〉塋
走訪中,我們見到了陽塘張氏長老昆團先生,他說為我們展示了清乾隆版《泉州府志.卷十七.古跡》:〈巡撫張廷拱墓在感化大嶺山〉。即,今同安汀溪鎮隘頭村。又載,〈公(廷拱)公戍邊時,修土堡,制火器,邊計靡費周密,勤政不息,焦勞成疾,卒年六十有五,賜祭葬,謚【襄靖】,祀鄉賢。〉
遂車隨張先生一起來到了隘頭村。果然好氣派!張廷拱墓葬坐西北朝東南,占地200多平方米,墓前有半月形墓埕,半徑約15米。墓碑有一人多高,銘文曰:〈皇明張府軍門佳城〉,碑眉為〈王勞山〉3字。墓後青山含碧凝翠,夯土厚實溫潤,在薄霧中嶷然穩矗;墓前明堂開闊,視野遼遠,起伏峰巒蒼蒼莽莽,呼嘯山嵐若隱若現,一切盡在收眼底,果然有侯爺氣勢。
觀四面之山巒,望兩旁之水勢,看山在枕背住,水在案前合,來似曲水向我,去如盤旋顧戀。左右沙山如來龍,起伏錯落而下延,巧妙的墓葬環抱拱衛著,如輔如弼;墓前,近觀有案山,案如貴人幾席,可俯而憑也;遠眺有遠朝,朝如人臣面君,敬對而拱拜也。則有如此墓葬,實為萬里挑一的落脈結穴之處
站在墓葬前,守廬的張氏後裔(明崇禎年間,有7戶張姓族人自願留下看守墓園,今僅存1戶)介紹,該墓葬于民國,解放初期及80年代初共被盜挖3次,族人進入墓中,未見遺骸,疑為〈衣冠塚〉。昆團先生翻開《同安縣誌》:公于萬曆辛丑年(1601年)中進士,天啟在位(1621至1627年),晉歷朝廷祠祭司郎中,時朝中多依附權璫,獨公正言讜論,不依附權璫,非端人君子不以交遊,削籍歸。莊烈帝即位(1628年),帝求舊賜環,以邊才擢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賜封山西大同巡撫,率師蕩平寇患,帝旨稱:﹝廷拱真福將也!﹞公戍邊時,修土堡,製火器,邊計靡費周密,勤政不息,焦勞成疾,卒年六十有五,賜祭葬,謚〈襄靖〉,祀鄉賢。而離墓地不遠原有石亭、建功碑等,墓前也有石羊、石虎、石馬等石雕均已丟失。其實,根據〈唐堆宋窟、明深清淺〉的墓葬形制,也許作為明代的墓葬,張廷拱的棺槨還在深深的地底下安息呢。
西北雷公軍門提
大嶝,古稱金嶝,乃海外孤島,彈丸之區,環島皆海,濤洶浪湧,海風淩厲,沙石肆虐。且氣候乾旱,缺水少雨,莊稼年年難有好收成,島民們只好艱難度日。
崇禎年間,時任山西大同巡撫的廷拱公回鄉省親,目睹了故土的貧困,傾聽了鄉親的苦訴,親歷了海島缺水的艱辛,不勝焦急,只苦於心有餘力不足。
這天,村裏〈老大〉會聚在宗廟大堂,就解決缺水一事與軍門祖商討。一張姓〈老大〉無意中聊起道教張天師與大家同宗,〈軍門祖〉忽的靈感一動:對啊!怎的糊塗一時呢,張天師不就擅長畫靈符,驅鬼神,求風雨嗎?何況,張天師就在山西龍虎山修真煉道,與自己乃至交,求助於他,問題定能迎刃而解。事情就這樣定了下來,由〈軍門祖〉擇吉日,沐浴更衣,戒齋三日,親往龍虎山聖地祈求張天師給大嶝島發發〈西北雨〉,以解水資源不足之急。
餐風露宿,披星戴月,風雨兼程,軍門祖終於來到了龍虎山道教聖地。張天師盛情地接待了他。席間,〈軍門祖〉鄭重向天師提及祈求施〈西北雨〉 於大嶝島。天師輕捋長鬚,掐指一算,濃眉微皺,頻頻搖頭。軍門祖急問緣故,天師只言:天機不可洩露。軍門祖亦不細問,只央他快快動筆畫符,天師歎了口氣,不再推辭。起神壇,祭〈三清〉(上清、太清、玉清),施法術,叩齒三通,含淨水一口向東方噴灑而去,口中唱念咒語:〈赫赫陰陽,日出東方,敕書此符,盡掃不詳,口吐三昧之火,眼放如日之光,捉怪使天篷力士,破疾用鎮煞金剛,降伏妖怪,化吉未詳,急急如律令。敕!〉隨後,舉起朱筆一蹴而就,一張黃底紅字的靈符完成了。張天師慎重地把靈符折好,放在一個小巧地錦囊繡袋,又用〈竹芭籃(舊時農村常用的一種竹製容器)〉裝著,交給了軍門祖提著。並再三囑咐,雷公就在〈竹芭籃〉裏,一路得小心侍候,但不管發生了任何異端,決不可掀開籃蓋,切記切記!
事不宜遲。〈軍門祖〉當日便辭別了天師,提著〈雷公〉回趕。經過了幾個月的艱難跋涉,這一天,回到了同安地界,眼見大嶝在即,〈軍門祖〉長長地噓了一口氣。換轎乘馬,一路觀遠山綿延,聽溪聲淙淙,聞花香縷縷,心情愉悅,但不忘小心翼翼地抱著〈竹芭籃〉。也該〈同安有幸〉。正當軍門祖放鞭策馬,悠哉遊哉之時,〈竹芭籃〉忽的發出〈隆咕隆咕隆隆〉的巨響。聲響時輕時重,時緩時急,越後越大聲。及至後來,竟連籃蓋亦急急振動,〈哢哢〉作響,似將被掀開之狀,有物躍躍欲出。〈難道是雷公?不知雷公長成什麼樣子?〉軍門祖懷著強烈的好奇心暗暗思忖,不禁淡忘了天師的交代,遂偷偷把籃蓋掀起一縫,往裏一瞄。〈轟隆隆——〉還沒等〈軍門祖〉看清,一黑影化青煙而遁,飄飄直上。蔚藍的天空中頓時烏雲密佈,一陣緊接著一陣的西北風呼呼刮起,伴隨著電閃雷鳴,嘩啦啦的篩豆子似的大雨………
雷公就這樣留在了同安,〈軍門祖〉不禁扼腕歎息,至此才想起張天師暗示:原來,天意不可違,獨力難挽狂瀾,大嶝無福。
至今,〈西北雨〉仍然不光臨大嶝島,而只停留徘徊在同安的天空。直到1995年國家水利部撥鉅資為大嶝修建了引水工程,才解決了大嶝自古以來用水的艱難,〈人定勝天〉的真理在這裏又一次得到了印證。
軍門〈畫符鎮南汕〉
在大嶝與金門海域之間,有一大片沙灘,長2000多米,寬100米左右,金黃而綿細的沙子堆積了兩三米厚。當退潮時,它便一露無遺,不論站在大嶝,抑或金門,遠遠的眺望,都可以看到亮白亮白的一條沙線;漲潮時,它又悄然隱入碧波蕩漾的大海中,繼續孕育著豐富的海產。大嶝、金門的島民們都管它叫 〈南汕〉。
由於南汕離陸地較遠,且必須是大潮水方會顯露,故漁民們僅在農曆六、七月份方能得以光顧,少了人為打擾,汕上的海產特別豐富,特別肥美。每逢討海季節一到,大嶝、金門兩岸成千上百的漁民,不分老少男女,一齊上南汕討小海。老年人掘土蚯、黑袋子、沙蟲,年輕的耙蝦子,捉螃蟹,撬野生蠔;孩童們最高興的當數撿海螺了,有王螺,有肉螺,有吹號螺………不計其數。南汕總是熱熱鬧鬧地的迎來了一批客人,又歡歡喜喜送走一批客人,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據長輩們說,兩岸漁民在南汕討小海已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千千萬萬的人們上了又下,下了又上,但從未聽說有人出了事故。大家都說,這還得歸功於大嶝陽塘鄉的軍門祖畫下的一張鎮守南汕海域靈符的功勞。
南汕地處浯江湍急的海潮中,水面波濤澎湃,水底暗流洶湧,即使乘坐漁船,不識海潮,稍不留心都經常要出事。明萬曆前,兩岸的漁民到南汕討小海,由於沒有及時回家,或遭遇壞天氣,常常是船毀人亡,可生活所逼,漁民們也不得不冒險去討海,南汕成了當時的〈百慕達三角〉。
有一年,軍門祖回鄉省親,知道了這一情況後,心中憂急。他想:漁民靠的就是大海,如果大海不安瀾,那就慘了。就下定決心為幫助鄉親們,由於軍門祖熟讀《周易》《河洛》《道德經》《奇門遁甲》等玄門經書,且與道教始祖江西龍虎山張天師為密友,閒暇交往中向他學得了不少畫符驅鬼鎮平安的玄術。
軍門祖來到海邊相度地勢,讓鄉親們取海中泥沙築神壇。方圓二十四丈,每一層高三尺,共是九尺。神壇四面插二十八宿旗,分別作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之狀。八月十五甲子吉辰,軍門祖沐浴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發,起神壇。他先焚香禱告,呼請元始天尊,再請太上老君,三請天師張公駕臨神壇;接著,鋪黃紙,執朱筆,蘸墨汁,口中念念有詞:〈我左手拿寶劍,右手執朱筆,呼請真人三清來佑庇,佑我南汕海疆永安寧,佑我陽塘寶地永清平。天靈靈,地靈靈,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天師張公急急如律令!朱筆一揮而蹴,畫下了三張〈七星鎮疆符〉,筆頭重重得扣打令符三下,於是,三張小小的令符具有了奪天地造化之功,令鬼神不測之效。著人分頭張貼,一張貼在南汕海域,一張貼在自家府第的鎮宅石獅,另一張貼在祖廟前的古井壁。
從此,南汕一帶海域風平浪靜,兩岸的漁民又能安心地討海了。傳說,有幾個漁民在南汕討小海,錯過了回家的時間,眼看著海水漸漸淹沒了南汕沙灘,淹沒了小腿,淹沒了肚臍,心想必死無疑。後來,一商量,就把蠔削牢牢地插在沙地,把所有的討海竹籃疊放起來,人都坐在裏面,也安然度過了漲潮期。祖廟前的古井雖然黑咕隆咚的,不小心掉下的豈止百人,卻都能大難不死。居住軍門府第的我們亦人丁興旺,單與我同輩的堂兄弟(包括我自己)就有 12人出生在裏面。而這一切,據說,全得力于軍門祖靈符之功。有詩為證:
〈七星壇上軍門登,
一夜玄機南汕安。
不是廷拱令符靈,
安得洶瀾從此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