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來時路
◆嚴苛的司令官
經國當總統的時代,軍隊的風紀由憲兵嚴格管理,民國七十二年,許歷農任金門防衛部司令,對地區的士官兵很好,當時是戒嚴期間,軍中規定晚上八點後,街上不可有兵,憲兵會到街上巡邏,勸官兵準時回營。到了七十二年下半年到七十四年,由宋心濂繼任司令官,各項的規定不但變本加厲,而且非常不合理,惹得軍民都怨聲載道,例如規定下雨時,軍人只能穿雨衣,不准撐雨傘;規定軍民在七點前,商店必須打烊,軍人不能出現在街上,否則移送軍法,有一次,宋心濂在山外街上,碰到了兩個少尉和一個少校,違反他訂下的規定,而把他們移送法辦。炳炎上街時也曾遇到憲兵囑咐他要小心,早點回營房。
部隊駐洋山時,士兵常到老百姓開設的撞球室打球,宋心濂要求憲兵貫徹晚上七點打烊的規定,經常到村莊查看;當時的民生物資都是由防衛司令部從台灣進口,分配到各福利站,再批售給民間。前任的司令官對於民間的批購,往往都會順應民間的需求加以調節,惟獨宋心濂規定嚴格,批多少就是多少,百姓想多買都不可以,但是有關係有門路的人,卻可以隨心所欲。為了表示他把子弟兵照顧得很好,他更規定士兵家屬不可以寄錢到金門,加上嚴格限制消費的時間,種種嚴格的限制,使得當時靠大軍消費的金門百姓生計大受影響。宋心濂種種不得人心的措施,經國先生也很清楚,但礙於宋是蔣夫人的義子,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惆悵的戀情
婚姻一事,原是人生必經之路,當炳炎年富力強之際,有許多次結婚的機會,或因為時機錯過,或因為一時的觀念想法,至今仍然單身。在部隊時,他眼看許多同袍成家後,夫妻分隔兩地;或因薪水微薄,生活過得十分艱苦,有的甚至生了孩子還鬧離婚,還不如獨身來得自在。由於駕駛兵待遇不錯,有許多年輕小姐特別喜歡嫁給駕駛兵,他記起小金門曾有一位年輕婦女,先生死於宣傳炮,願意嫁給炳炎,但當時司令部有規定,一旦娶了金門小姐,就得留在金門,炳炎想回汕頭家鄉,因此不敢答應;擔任士官長的時候,又認識了一位車掌小姐,相處十分愉快,因為常分贈香菸給她的父親,所以炳炎坐車也有特別的優待,本想結婚,但考慮將調到台灣,又錯過這段姻緣。
人對於感情的渴望絕不會因為年齡的增加而消退,特別是久別家鄉親人的老兵,民國六十幾年,炳炎在中壢龍崗旅社認識了一位服務生淑芬,為了她幾乎散盡了他退伍後所領的保險金,但是兩人最終還是沒有結成眷屬,炳炎回想往日種種,只是笑一笑,豁達的說,就當是前世欠她的!
初識淑芬時,僅是二十出頭的妙齡女郎,炳炎對她十分傾心,在偶然的機會裡,淑芬居然來到金門,在山外金門高職附近的軍中樂園當服務生,成為炳炎感情生活的重要寄託,兩人經過長達十年的交往,約定退休後,共結連理。淑芬先到台灣,兩人合資在桃園平鎮買了一棟房子,沒想到民國七十三年時,淑芬生病到醫院治療,有一天晚餐吃蝦喝酒後,隨即服藥,因此食物中毒,全身長滿紅疹,情急之下,醫生為她注射速賜康,雖然很快就痊癒了,可是沒想到從此上癮,經常向炳炎要錢注射速賜康,開銷很大。有的朋友嘲笑他,是不是吃了淑芬的符水,有的朋友勸他,錢要存起來當老本,但炳炎為了紅粉知己,加以認為反攻大陸無望,存錢無用的心理下,義無反顧慷慨的為淑芬付出,弄得自己每個月三萬元薪水都不夠用。
當兵三十六年,退休領到五十二萬保險金,利率是百分之十八。淑芬回台灣時,他分了一半給她,朋友氣得罵他是不是不想活了,沒想到活不下去的反倒是淑芬,在民國七十七年因病在大園乾媽家去世,芳華不到四十歲。她的乾媽到平鎮家協助處理後事時,看到炳炎的地址,因此打電報通知,炳炎情深意重,把她的骨灰安放在大園附近的尼姑庵中,每年寄了一千六百元請廟裡幫忙超度,對於過去種種的付出,他沒有任何怨言,只歸結為前世欠她的,雖然用情這樣深,但從來不曾夢見過她。就在這個時候,炳炎也收養了一個小女孩,請后沙的一位阿嫂照顧,讓他的人生有了新的價值,生命有了延續的意義,小女孩乖巧又優秀的表現,也給他帶來莫大的安慰。
◆退休的決定
民國六十二年一月一日,炳炎由上士升士官長。民國六十四年,中美斷交加上老總統的過世,對於隨軍來台的老兵無異晴天霹靂,因為承諾要帶他們反攻大陸的先總統蔣公去世了,彷彿宣判他們返鄉夢碎,目標沒了,許多老兵因此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但仍有一些老兵十分理智務實,炳炎記得一位浙江的同袍,從官餉一百多元起,就開始存錢,到一個月三萬多元,仍持續不斷,直到炳炎退休時,就存了五十餘萬。炳炎長期從事汽車修護工作,和一位資深技術的老師傅交情很好,民國六十二年,黑手師父退伍了,選在彰化落腳,娶了一個有二子一女的寡婦,炳炎出資十萬元,和黑手師父一起蓋了一棟樓房,講好三樓留給炳炎退伍時住。但房子蓋好了,炳炎想想覺得不妥,因為老友在,彼此有革命感情,同住很愉快,但以後朋友的孩子長大了會住二樓,他若住三樓,長期下來難免有所不便,加以彼此飲食習慣不同,炳炎決心留在金門,正巧當時有一道命令,從民國七十五年一月一日退伍者,允許老兵留居金門,於是在七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搬到東埔直到今天。
◆東埔作家鄉
炳炎曾前後三次隨部隊駐紮東埔,熟悉村莊的人和環境,因此退伍後選擇定居東埔,實乃基於對東埔過去的深厚情感。
民國六十八年底,炳炎部隊移駐到東埔基地營,此一營部連範圍包括東蕭、東西山前、東埔、英坑等村,共有六百多人,光是營部指揮中心就有一百多人,所在地就在金沙國中後方和東埔之間,遍佈著地下坑道、房空洞、碉堡等,附近還有兵器連、車輛排等。因為長期有五、六百人在此地活動,來來往往放眼望去都是軍人,說人潮洶湧不為過,各個村莊都有軍人駐紮,十分熱鬧,尤其東埔生意格外好,百姓利用自家住宅經營雜貨店、小吃店、撞球室、洗衣、賣菜等等,人人有事做,行行都賺錢,連洗澡都成了賺錢的熱門行業,村民在自家門口砌個簡陋空心磚牆,舖上水泥屋瓦就是一間浴室,阿兵哥一點也不嫌棄,一桶熱水五元,無論白天晚上、凌晨深夜,士兵作工事或出操回來,都會要求百姓燒水洗澡,村中一片榮景,炳炎的老朋友秀山嬸在她的一條龍式老屋開了一家餐飲店,賣冰水、小吃、雜貨等,從早到晚供不應求,碰上行軍,往往天還沒亮就有兵在門外碰碰叫,要求開門買早餐,或要求洗熱水澡。她家另一間正廳則擺放撞球,旁邊加蓋的鐵皮屋則擺桌球,整天都有軍人進出。還有三間浴室,因為營部只有冷水,所以到了冬天生意特別好,那段時間整個村莊也都競相開設雜貨店、小吃店、浴室等等,龐大的軍人的消費讓百姓忙翻了,也賺翻了。另外也衍生出一些極為特別的行業,例如紀念品店和由金防部開設俗稱八三一的軍中樂園。因為當兵退伍都要送紀念品,因此又造就了興盛的禮品店生意,各種紀念品琳琅滿目,尤其以山外的商家最多,炳炎記得光是從台灣進口的大理石榮退紀念匾,平均一個月就要送出二十份。
民國七十八年經國總統宣布開放大陸探親,許多離鄉多年的老同袍都紛紛返鄉探親,何以炳炎遲遲沒有回潮州探親呢?說到這個問題,他總覺得自己在外面混了這麼多年,兩手空空的回去,如何有臉見江東父老呢?因此雖然已經與家鄉的親人聯繫上,要他回家鄉團聚,但好強又愛面子的他,仍然單獨住在東埔一號的老屋中,今年已經七十九歲的他,除了腳稍有不便外,每天的生活作息十分規律,早上走路到沙美市場買菜,固定購買饅頭、青菜、魚,因為不堪提重,回程就請計程車司機載回來,接著洗衣掃地,把居家環境打點得乾乾淨淨,不時有老鄰居秀山嬸坐在門口的菜園旁聊天,晚餐過後就關起大門看電視。最大的安慰就是從小認養的女兒已經在去年(2005)畢業於政大財管研究所,順利的找到銀行的工作,每天定時打電話向老爸問安,電話中嬌嗔的話語,假期的相聚成了他最大的期盼。
(下)